中航工业济南特钢结构研究所智能电表改造及能耗管理系统应用
2022-05-03
摘要:系统采用PZ系列多功能仪表,采用现场局域网,通过现场总线进行通讯,传输到后台,通过Acrel-5000能耗管理系统对能源统计进行监测和分析。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ACREL-5000。
1 简介
近年来,许多建筑节能管理标准和重点能源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管理标准相继出台,能源利用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安科瑞能源管理系统可以为建筑和企业的能耗和节能提供数据支持。
2 设计依据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电力装置用电测量仪表设计规范》
《电能计量器具技术管理规程》DL/T448
3 项目概况
中航工业济南特钢结构研究所智能电表改造项目对配电室电表进行了改造。共有86台PZ系列多功能仪表通过485通讯线上传至通讯管理机,通讯管理机通过网线与后台服务器连接。后台位于一楼消防控制室。根据项目性质,设计了能源消耗系统。电表的数据通过能耗网关的串口直接采集。数据采集完毕后,按照能耗分类分类的原则进行分析。
本项目以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可量化的基础能源消耗数据采集与存储为重点,建立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集中管理能耗管理体系,深入分析能源消耗过程和趋势,建立能源消耗监测与宣传平台.
4 系统架构
Acrel-5000建筑能耗分析管理系统以工作站主机、通讯设备、测控单元为基础工具,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实时数据采集和远程管理提供基础平台,并可与其他建筑进行数据转发自动化系统,形成复杂的监控系统。能耗系统主要采用分层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结构,如系统结构图所示:
5个系统软件模块。
u 综合能耗主界面。
电流能量曲线。
反映当年分类为标准煤的建筑能耗的综合能耗,计算单位面积能耗;
用电量主要以电表计量,界面显示电量逐小时的能量曲线;点击各分类能耗上方区域,跳转到分类能耗能耗分析主界面;
可通过下拉框切换建筑,可根据项目需求更换建筑图片;
u分类能耗主界面。
反映当日、昨天、当月、上月、当年、上年同期能源消耗类别(如电量)的消耗和比较,百分比和增加值分别为增加;
反映近48小时、近31天、近12个月、近3年能耗分类趋势;
当月能耗饼图反映了一定的能耗;
反映某品类当年每月能耗的同比分析图;
U 能耗分会能源分类统计报表。
支路可灵活选择,可计算日、月、周、季、年能耗;
通过强大的数据透视表功能,用户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并对数据进行组合和排序;
统计数据可以通过条形图、点线图、堆叠图、饼图等图表形式展示;
Excel可以导出统计数据;
u分类能耗分非工作日能耗。
系统可灵活设置各分支机构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能耗。
Excel可以导出统计数据;
u 按类别划分的能源消耗分支比较。
计算当年月能耗和上年同期能耗。
能源消耗分支能源收集副本。
任意两次查询各支路的抄表,并计算差值;
时间精确到分钟。
u按时间段对能耗分支进行分类能耗趋势分析。
可查询一段时间内任意支路的能量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可查询的具体参数与已安装的仪器和系统配置有关,查询不宜跨月;
数据以图表或表格的形式展示,图表可以通过鼠标操作进行放大、缩小和移动;数据可以排序(最大值、最小值);
Excel可以导出数据;
u 分项能耗主界面。
u配置选项
建筑物的基本信息与建筑面积、空调面积、建筑地址等技术规格有关,并对建筑面积等信息进行分析;
配置项目中使用的仪器型号、型号、厂家等基本信息,添加仪器可提供的监测参数信息。这里的配置会影响能耗统计、能耗统计和参数查询等功能;
配置项目中使用的所有测量仪器,并保存测量仪器的地址、变比、对应的采集器、代号、监控电路名称等信息;
分项能耗统计所涉及的计量、比例、计算方法等信息可根据项目情况灵活配置。这里的配置信息会影响子项能量分析模块的功能;
配置各部门能源对应的计量器具、计算方法、配比和部门能源计划,配置完成后开启部门能耗分析功能模块;
配置建筑能耗分析功能模块对应的计量仪表、操作方法和比例。
6 前景
根据中航工业济南特钢结构研究所智能电表改造能耗运行效果分析,建立典型能耗分析模型并进行统一分析。
u 建立建筑能耗计量体系,对建筑能耗进行脉动,发现能耗黑幕,更有针对性的节能改造,通过计量收费、绩效考核等管理措施,巩固节能改造成果。
u选择节能设备。
u 再好的节能设备,也无法控制浪费或发挥节能效果。通过增加自动节能设备,制定设备运行策略,减少人为干预,集中控制,节能设备实现节能。
u 通过能耗监测系统提供的同比分析数据,量化节能改造的结果,展示节能效果。
7 结论
大型公共建筑总面积不到城市总建筑面积的4%,但总能耗却占全国城市总能耗的22%。大型公共建筑年用电量达到70~,是普通住宅的10~20倍。公共建筑是大型节能住宅和节能的重点。做好中航工业济南特钢结构研究所智能电表改造的节能工作,对于推进和推进节能工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
技术要求[2008]114号文。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