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缺口中的数据中心不受地方政府欢迎-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能源缺口中的数据中心不受地方政府欢迎

2022-05-06

经济观察报记者沉怡然“今年的投资计划中几乎没有一个大型数据中心,也没有人报道过。” 3月17日,东部沿海某二线城市招商官员王辉告诉记者。另一位新的一线政府招商员刘平告诉记者,“现在数据中心项目很难获得政府批准,政府对数据和存储项目也不感兴趣。”

这种转变不仅限于东部城市。以大数据为战略的贵州省也存在变化。贵州省某地级市政府相关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从去年年底开始,当地原则上停止引进新的数据中心项目,而是重点支持和鼓励现有数据中心挖掘现有数据中心。更深入地了解数据的价值。

王辉认为,明显的变化发生在二碳战略和“停电”事件之后。该政策的初衷是希望地方政府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但随着地方能耗指标逐年下降,地方政府的能耗压力较大,招商引资对高能耗项目尤为敏感。

2021年年中至今,北京、上海、广州等东南地区相继出台数据中心管理和建设政策。总体来看,能耗管理持续严格,希望数据中心建设更适合该地区。功能划分。

严格的监管给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带来成本压力,给中小型项目带来生存挑战。

在更深层次上,地方政府对数据中心的态度转变,传统的地方经济发展指标与数据经济仍存在矛盾。数据中心可以为当地带来税收,但其数字化效率并不局限于当地。 ,数据中心在促进就业和产业方面非常有限,这正是当地政府所关心的。

王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并不是单纯的控制数据中心,因为能耗高,更多的是从更高的角度去发现,现阶段,数据中心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并不是那么必要。经济转型。然而,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尚未大规模落地。

上述贵州地级市已经开始希望企业在建设数据中心的同时,可以引入下游产业。 “我们希望围绕数据中心形成一个产业,而不仅仅是在这里建一个数据中心。”贵州地级政府人士称。

政府态度转变

过去几年,政府对数据中心持积极态度:一方面数据中心将在2020年被纳入“新基建”,另一方面,其每亩税为高于一般工业项目,也是招商引资项目之一。一个可量化的重要指标。

但随着当地对能源消耗指标的日益重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地方政府每年都会收到一份全省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指标。国家发改委还将例行公布各省能源消费“双控”目标完成情况。从2021年上半年的成绩来看,广东、江苏等省已经亮起“红灯”,东部省份也是此前数据中心集中的地区。 ——银行等机构需要本地数据中心快速响应,而这些机构集中在东部地区。

基于此,数据中心的劣势暴露无遗。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从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支出分布来看,电费支出占比高达65%,数据中心行业全年用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的2%。整个社会。

王辉说,“政府对项目实施的态度是很微妙的,不会明确控制和禁止企业做,而是会完善一些基础指标,让企业自己做主。” 消息人士称,目前地方投资项目有两个指标被一票否决,即环境影响评价和能源评价,这也是为了让政府更加谨慎对待相关项目。

王辉说,他曾经报告过一个大中型数据中心项目,每年耗电10亿千瓦时,相当于一个行政区域用电量指数的1/4。 “这影响了我区其他项目的开发,所以被否决了。”

刘平回忆说,近几年只引进了一个数据中心项目。成功的原因是必须搬迁当地的一家重工业炼油厂以腾出一些能源消耗目标。如果今年没有重大工业项目搬出,新增数据中心项目肯定会增加能耗指数。

阿里云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研究员曲海峰告诉记者,从行业来看,数据中心的能耗和产值存在矛盾,现在能耗资源已经变得像土地资源。

一家大型第三方数据中心公司的杨兴告诉记者,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万元GDP能耗应该降低,单位能耗GDP产值应该提高。政府对能源消耗的使用和分配要非常谨慎,优先考虑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

监督处理PUE

杨兴告诉记者,2021年下半年管控会更加严格,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政府的管理方式会越来越严格,管理路径也会越来越多,意思。

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能耗管理系统厂家_湿法脱硫制浆系统能耗

一般来说,数据中心项目作为重点用能单位,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批准,并提供节能报告等,提供的指标也由地方发展改革和经济信贷部门制定和管理。数据中心的指标主要是控制能源消耗,主要包括PUE(ess,电力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结构比例和碳排放。其中,PUE 是主要的政策驱动因素。

首先,PUE是数据中心总能耗与IT设备能耗之比。基准为 2。值越接近 1,能源效率越高。 2021年7月,工信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在能效方面,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的PUE要降低到1.3以下,在严寒地区要努力。减少到 1.25.

从当地情况来看,2021年上海要求现有数据中心PUE不高于1.4,新建数据中心PUE限制在1. 3个或更少。北京和深圳要求 PUE 低于 1.4。

不到一年时间,各地指标从1.5、下降到1.4,部分寒冷地区甚至达到1.25。一位大中型数据中心企业人士告诉记者,1.3以下的值对于大型数据中心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万国数据高级副总裁陈江平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所有数据中心年均1.32个,一直是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优化组合的一种方式多年的运营效率。实现。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在全国运营和在建的数据中心共计88个,其中37个位于京津冀地区,年均PUE1.@ >28、29位于长三角地区。平均PUE为1.33,其中粤港澳地区16家,年均PUE为1.38。陈江平说,华东、华南地区温湿度相对较高的项目,对能耗的要求也较高。

陈江平表示,对于企业来说,PUE的每一次降低0.01背后都是大量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运营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达到上述平均值,公司近年来不断优化结构以提高散热和用电效率,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运营管控。例如,上海4号数据中心是全国首家部署锂电池储能电站技术的企业。数据中心,结合可再生能源直购,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设计,将AI节能理念融入BA系统,所有这些技术效果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期间。

阿里巴巴云表示,阿里云一直致力于不断提升能源效率。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将服务器浸入水中”的黑科技。成排的服务器浸泡在绝缘冷却液中,导致热量可以直接被冷却液吸收到外循环冷却中,因此散热的能耗几乎为零。

但是,曲海峰表示,要在数据中心应用这个系统并不容易。与传统 IT 相比,液冷数据中心需要对硬件和系统进行更改。阿里云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大公司承压,小公司洗牌

从市场来看,数据中心行业主要存在三大主体:互联网厂商自建数据中心、运营商自建数据中心以及以万国数据、为代表的第三方数据中心。

王辉表示,其实政府希望以能源消耗为契机,遏制数据中心的无序发展。 “政府一开始不知道这个行业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能耗管理系统厂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上述“修正”的另一个含义是洗牌市场,缓解市场不平衡造成的供过于求,留下规模经济、实力更强、技术含量更高的项目。 .

曲海峰表示,总的来说,一些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够的数据中心,如果不能优化选址和技术改进,就会降低PUE、增加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等。平淡无奇。

杨兴表示,这些中小型数据中心很难完全符合本轮国家政策。目前还没有统计数据,但中国的持股量非常大。

陈江平表示,当前政府对数据中心行业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很多地方新建数据中心的审批都受到严格控制。公司对此的理解是,政府正在清理市场的乱象。公司也在积极与全球相关部门沟通,即如何在保持合理评价指标的同时,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让真正优秀的公司获得一定的成长空间。

杨兴表示,一些大型运营公司也面临压力。近期,公司正常做的一些项目也因评价指标不足而停工。同时,还有不少中小项目为了通过政府指标而钻漏洞、弄虚作假。对于PUE等指标,各地都需要科学规范的计量体系和现代化的工程数据监控,增强政策的合理性。

政府对数据中心的另一项要求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并减少碳排放。与化工和钢铁不同,数据中心不是高排放行业,而是通过使用火电等石化能源间接产生的。使用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由可再生能源转化而来的电能称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也俗称绿色电力。

北京市发改委提出到2021年要求到2030年全市数据中心项目100%实现绿电替代。对于企业来说,目前可行的方式包括自建造血绿电设施和采购交易市场中的绿色能源。

杨星表示,从城市空间和发电技术来看,部分企业尚不具备独立发电的条件。比如北京已经实施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措施,但实际上这对于数据中心的用电规模和密度来说还远远不够。即使数据中心大楼的外部被光伏板完全覆盖,由于光线等条件有限,它也只能提供 2% 的电力消耗。

购买绿色电力是许多中小型项目面临的“障碍”。杨星表示,对于中小型数据中心来说,年用电量只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很难从外部购买绿色电力。

湿法脱硫制浆系统能耗_能耗管理系统厂家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

大企业采购渠道更畅通。陈江平表示,作为中国首批绿色电力响应者,万国数据已参与6至7个省份的绿色电力交易,其中北京在绿色电力交易量方面位居前三。

陈江平表示,目前绿电交易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公司预计到2030年,100%绿电替代所需电量非常大,很难完全获得仅通过交易。大型数据中心仍需要稳定的采购渠道。例如,万国数据与中广核新能源签署绿色电力采购合作框架协议。

地方政府分类账和数据中心的未来

政府不仅仅计算能源消耗。数据中心的尴尬在于其运营方式及其带来的效率无法满足当地政府对经济指标提升的需求。

王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并不是单纯的控制数据中心,因为能耗高,而是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发现数据中心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来说并不是那么必要。

上述新一线城市招商人士认为,数据中心行业带动作用太差。 “建设物流园区也能带来很多就业,以及周边的餐饮、娱乐和商业等行业,数据中心那里只有机械设备,没有带来任何就业,只有少数运维人员。”在他看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数据中心是一门好生意,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数据中心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没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讲了。”

如今,外界开始越来越关注数据中心以服务业方式的价值,而不是传统的工业方式,即数据中心的输出是对外提供服务以网络的形式,这是一种社会信息化。一个基础设施。本质上,数据中心是一个大容量的行业,其价值取决于其承载的数字应用和行业。

这种认知也是政府在经历了数据中心泡沫之后获得的。 2017年以来,各地数据中心建设火热,2020年规模将达到高峰。《IDC行业发展前景洞察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17万亿GDP城市引进数据中心项目,以及中国IDC市场全年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320亿元。

王辉表示,当时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数据中心是一种基础设施,其规模必须适应当地数字经济的需求。许多政府没有在其省市使用数据中心的计划。

王辉表示,数据中心的使用应该与道路建设和桥梁建设一样进行规划。比如市政府每年都会测量该地区产生的数据,做一定的放量,规划3-5年的需求量。多少机柜,多少数据中心,然后吸引外资合作,而不是项目来了就批,让市场乱做。总之,既要做好“计划经济”式的统筹规划,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

就东南沿海地区而言,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高度,都在利用数字经济转型。招商局正在积极引进智能交通、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项目,但这些应用尚未大规模落地。使用的数据量没有爆炸式增长,这部分是过度建设的原因。以广东省为例,根据全省统一规划,2022年建成47万个标准数据中心机柜,2025年建成100万个。截至去年底,在建机柜多达150万个和在建的已投产并通过节能审查,远超计划数量。

根据科智咨询发布的《2020-2021年上海及周边地区IDC市场研究报告》,2020年上海IDC机房平均空置率为16.4%,空置率部分数据中心占比超过40%。

因此,东部沿海省市招商局两位人士王辉、刘平认为,目前在国内部署大量数据中心还为时过早,对数据存储和前两年没有预测到整个地区的计算。这么大,体现在实际输出值上就不会这么高了。

在数据中心密集的西南地区,地方政府也开始探索超越数据存储单一功能的价值。

从2021年底开始,贵州上述地方政府官员发文,要求原则上不新增数据中心,而是在地方层面建设算力中心。对于原有的算力中心企业和项目,重点鼓励和支持,使资源得到有效协调。

在上述贵州地方政府官员看来,这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行业的自然需求。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在生产和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限于带宽,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更重要的是,贵州当地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从区域来看也很有吸引力。

“还有很多公司想把数据中心放进去,我们希望他们建立的数据中心能够带来一个生态系统,”该人士表示。

贵州是中国的“大数据大省”。 2014年起,贵州开始推进大数据战略。凭借在水利、能源、温度等方面的禀赋,引进了大量数据中心,并给予电费补贴等政策。根据贵州省相关规划,到2025年,全省数据中心计划安装服务器400万台以上。

2022年初印发的《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十四五”建设规划》提到了贵州数据产业面临的挑战。其中提到,“数据中心是贵州大数据发展的一大特色,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在价值实现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很多数据中心对行业的带动作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贵州领先,必须想办法。”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辉、刘平、杨星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