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如何从碳包容中受益?深圳“打造”低碳星球
2022-05-17
[文/观察者网吕东]
目前,中国正式做出“双碳”承诺已经一年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也正式启动。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我国碳市场交易主要是鼓励高排放行业和企业参与,个人和家庭尚无法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但是,要形成全社会低碳发展的共识,需要鼓励个人消费侧的减排。问题是个人消费端排放具有“小而散”的特点,难以像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一样引导。因此,如何提高个人减少碳排放的积极性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在此背景下,深圳市创新推出碳普惠平台——结合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力量建设低碳星球,希望通过正向激励机制倡导形成大众。绿色低碳生活新趋势增强了个人减碳的积极性。
图片来源:腾讯
您为什么想成为一个碳包容平台?
个人和小微企业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及如何形成持续有效的个人减碳激励机制?在个人无法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背景下,碳普惠机制应运而生。
所谓碳普惠机制是指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价值化,建立企业激励、政策鼓励和认证以减少碳排放。正向引导机制与置换交易相结合。
简单地说,个人减碳行为可以在碳普惠平台上转化为个人碳资产,形成商业价值,是个人间接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一种创新形式。
由于个人无法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在一定程度上,碳普惠机制也可以看作是碳市场的延伸和补充。
(资料图)
与全国碳交易市场相比,碳普惠制度存在三个明显差异:
首先是参与主体。碳普惠体系的参与者主要是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而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主要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企业参与。
二是实施范围。碳包容体系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领域,而非工业生产领域。
三是激励机制不同。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主要是为了抑制大型工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碳普惠制度则是倡导对个人减排行为的积极引导。机制。
总的来说,碳普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市场价值信号的激励机制,旨在解决个人与社会在绿色低碳行为实践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实现个人与社会环境与利益激励相适应的创新制度安排。
在中国向世界“双碳”承诺的背景下,搭建碳普惠平台,有利于提高全民参与低碳行为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节能减排,减排,节约资源。空间格局和生活方式,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力量。
深圳的碳普惠模式创新
深圳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在探索碳普惠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中国正式提出“双碳”目标的时候,研究就已经启动。我国正式做出“双碳”承诺后,深圳的碳普惠工作进展也开始加快。
今年6月5日,第50个世界环境日,深圳碳排放交易所牵头,联合腾讯等9家企业成立深圳碳普惠联盟,倡议共同倡导公众低碳行为,共同推动改善碳包容性情景、行为量化和包容性回收。
12月17日,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腾讯打造的面向公众的碳普惠互动平台“低碳星球”小程序正式上线。这是深圳碳普授权的运营平台。一是推出绿色出行生活场景,通过科学计算个人乘坐公共交通和地铁的减排量来积累碳信用。通过授权管理,可以有效汇聚参与主体的减排量,平台运营商可以参与深圳碳交易市场的核证减排量交易,并将普惠奖励返还给个人,形成可循环的持续运营模式。
图片来源:腾讯低碳星球小程序
当然,碳普惠机制的建设也离不开规范开放的指引。 7月,颁布《深圳市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条例提出,深圳市政府应建立碳普惠机制,推动建立全市碳普惠服务平台,量化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引导全社会通过政策鼓励和市场激励。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
11月,《深圳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正式发布。 《方案》明确了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2021年,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深圳能耗管理系统,建立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体系,开展碳普惠认证减排交易完善机制,建立碳普惠体系。商业激励机制; 2022年,搭建统一的碳普惠平台,逐步实现碳信用与碳普惠减排的互联互通,以及碳交易市场上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交易与收益反馈,初步建立了A碳-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包容性经营机制; 2023年,完善碳普惠体系,基本形成规则程序清晰、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平台完善、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碳普惠生态系统。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官网截图
其实,除了深圳之外,全国还有很多地方在探索碳普惠机制,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深圳的创新在于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碳普惠平台。互联网企业的科技实力,为推动个人真正参与碳交易、享受碳普惠打下坚实基础,让人人参与减碳,惠及人人。愉快。
建设碳包容平台有哪些难点?
从建设碳普惠平台的初衷来看,是为了激发普通人对减碳生活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将个人的低碳行为转化为经济行为。价值。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创造经济价值。毫无疑问,碳包容机制将带来双赢甚至多赢。
既然碳包容对社会如此有益,为什么各地进展如此缓慢?
这里无法避免量化碳减排行为的问题。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碳包容机制的特点是个体碳减排量小,同时在社会中大量存在——“量少但范围很广”。因此,个人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活动产生的碳减排量难以计算。
这也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深圳碳普惠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地方。
腾讯作为一家科技互联网公司,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腾讯地图平台开放,鼓励用户选择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赚取个人积分。同时,也为用户建立自己的碳账户;同时,腾讯区块链将为碳数据积累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让数据记录可靠。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刘洋指出,碳普惠平台本质上是一项公益活动。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用专业的技术打破信息孤岛,并具备与公众联系的能力。腾讯拥有非常多的用户,他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工具促进个人碳减排行为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保证减排核算的准确性。
当然,用户绿色出行所产生的减排量也需要一个科学的核算过程和方法。为此,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包容方法(试行)》,详细规定了个人采用低碳出行方式产生的减排量如何计算,以及核算边界的确定。
《深圳低碳公共出行碳包容法》截图
方法论评审专家指出,碳普惠能否真正带来碳减排,这一机制的声誉、对该机制的信任以及公众的持续参与和支持尤为重要。这有赖于研发出一种科学规范、逻辑严谨、易于获得可靠准确的监测数据的方法论。如此看来,一个优秀的方法论对于推动碳包容活动,进而通过碳包容活动增强公众的绿色低碳行为自觉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和特殊意义。
目前,绿色出行只是“低碳星球”平台的使用场景之一。未来,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公益、小微企业节能减排等项目也需要纳入,这也需要引入更多领域的方法论,规范排放核算减少。
更关键的问题是,减排量计算后,碳普平台要与买方对接。毕竟,碳普惠平台就像一个市场。光有卖家是不够的,要有足够多的买家参与市场,才有活力。如果平台不具备持续造血功能,就无法解决激励长效机制问题。
刘洋指出,目前很多碳普平台存在的问题是买家少。他认为,无论是商业激励还是政府补贴都是不可持续的。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为才能可持续。只有与该履约企业开放交易平台,让履约企业与管控企业互动,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