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印发《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双控体系的方案》-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国家发改委印发《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双控体系的方案》

2022-05-21

到2025年,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以下简称能源消费双控)更加完善,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完善——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总量双控体系方案》公共能耗管理,明确了能源消费双控体系的总体布局、工作原则和任务措施,为能源消费双管齐下发展绘制了“路线图”,有关人士指出,《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推动能源消费双重控制的五项原则

“‘十三五’期间,中国建立了能源消费双管控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了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的目标,并分区域进行严格考核。”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各地区、各部门共同推动下,能源消费双管齐下取得显著成效。近五年来,全国能源消费强度持续明显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增速高于“十一五”“十一五”和“十一五” “十二五”期间降幅明显,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能耗双控体系从建立到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双控体系,《方案》提出,在推进能源消费双控过程中,要坚持五项工作原则:坚持能源优先相结合效率和保障能源合理使用,坚持普适性和差异性 管理与管理相结合,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坚持全国统筹、统筹协调.

在具体目标方面,《规划》提出,到2025年,能源消费双控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到2030年,能源消费双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强度继续大幅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能源结构更加优化;到2035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节约体系更加成熟和定型,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后平稳适度下降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是指导当前和未来节能降耗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文件。目标任务意义重大。”该负责人表示。

一级能耗和二级能耗的区别_公共能耗怎么计算_公共能耗管理

灵活管理,不是“一刀切”

“提高总能耗管理的灵活性是该计划的重要政策重点。”据上述负责人介绍,《方案》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

一级能耗和二级能耗的区别_公共能耗怎么计算_公共能耗管理

实施国家重大项目综合能耗。对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并符合相关条件的国家重大项目,在能耗双控考核中,按照“中央与地方共担责任”。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为坚决遏制盲目发展“两高”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各省(区、市)建立在建“两高”项目清单,提出建设、现有“两高”项目,实行分类处置,利用新能源消纳。 5万吨标准煤为限额,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加强分级管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的盲目发展,倒逼地方政府转变方式和结构,腾出用能空间,这也是提高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灵活性的重要手段。

推动能耗指标市场化交易。在完善能源消费双管齐下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加快建设全国能源使用权交易市场,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促进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行业、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

协调和协调实施

公共能耗管理_一级能耗和二级能耗的区别_公共能耗怎么计算

在推动实施能耗双控制度的过程中,还将出台哪些重要管理措施?上述负责人表示,国家发改委将推动地方落实能源预算管理。 “通过实施能源消费预算管理、能源消费产出效益评价等措施,推动地方政府更加准确掌握本地区能源消费情况,并据此优化能源要素配置,优先考虑保障居民生命安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和项目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负责人说。

此外,还将完善能耗双控考核体系。 “后续,我们将按照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原则,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特别是进一步加大能源消费强度降低指标考核权重,合理设置能耗总量指标、考核权重等"负责人强调。

全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艳华表示,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技进步、法律安排、制度调整等系统驱动,金融投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协调、协调。

为推动能源消费双控体系有效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预警调控、完善经济政策、夯实基础设施四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国家发改委将定期安排各地耗能大项目特别是“两高”项目的建设投产,发布能源消费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加强窗口引导用于局部能耗双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节能降耗的相关经济政策,完善反映节能要求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落实能源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政策节约、节水、环境保护和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积极推进综合能源服务等市场化机制,激发各主体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 (记者孔德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