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珠海横琴IFC项目工地长出了聪明的大脑
2022-07-01
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能看到违章、能听到噪音、能闻到灰尘、能尝到污水;施工中的建筑挂着“金钟”,工人们置身其中,犹如在地上行走,可同时进行芯管的三维施工;无人机高空“巡逻”,将工地线索尽收眼底……
3月17日,由华发集团投资建设、中建三局总承包的珠海第一高楼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大厦,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全国唯一“智慧工地”。本次观展吸引了行业专家和媒体人士近千人的点赞。
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
观察现场,一群观察者正在看栅栏上的一个白色盒子。项目经理朱慈恩告诉记者:“盒子里装有‘智能粉尘监测仪和自动喷水系统’,监测仪就像人的‘鼻子’,可以实时‘闻’出空气中的粉尘含量。 人员扬起一些灰尘,过了一会儿,围墙上方的喷水器喷出水雾。
该项目总工程人士告诉记者,该项目还配备了视频监控系统、噪声监测仪和污水排放监测仪。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和“嘴巴”,无时无刻不在感知项目情况,让污染源“无处可藏”。
跟随程远登上项目29层的施工平台。 135米高的巨大施工平台宛如一座蓝色的“金钟”,100多名工人正在上面工作。程远告诉记者,这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标准贝利框架总成顶升模板系统”。将“分离”的模板、防护架、料场、配送机等集中在一起进行整体提升。这个“庞然大物”重达800吨,起重1000吨,相当于举起170头大象,每三天可以举起一层。
那么重,那么高,怎么可能安全?程远带领记者进入平台控制室,看到数百条不断变化的数据密密麻麻地显示在控制台上。程远告诉记者,上模平台周围散布着100多个传感器,就像人的“皮肤”,实时监测动力油压和平台位移的变化。一旦某个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
“云”中的“智慧大脑”
工地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和“皮肤”,那么“大脑”在哪里?程远笑道:“‘大脑’在‘云’里,在我们的手机和电脑里。”他介绍,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建筑面积近22万平方米,地下4层,地上69层。 ,高337米。这么大的项目,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至少需要80名管理人员才能在3年内完成建设任务,而现在项目只需要40名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任务。这不仅归功于“智能扬尘监测系统”等各种物联网应用,也离不开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建设工程现场管理系统”。
“建设工程现场管理系统”有多神奇?项目领班王金海有话要说。他拿出手机,打开“建设工程现场管理系统”APP,说道:“你看,刚才建筑工人曲永永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原来曲永永刚刚发现15楼的墙是空的,于是更换了墙。照片和问题描述发给了王金海,提醒他去整改。 10分钟后,王金海赶到15楼,指示工人将空心部位剪掉进行维修。两个小时后整改完成后,王金海将新墙拍了下来,发给了问题发起人曲永永。收到确认后,问题被取消。王金海终于松了口气。东西都卖不出去,今晚也睡不好。”王金海介绍,目前,《建设项目现场管理制度》已制定50个板块能耗监测管理软件,涉及现场、安全、质量、技术、检测、材料等方面。该服务器使所有现场管理人员实现实时联动,解决责任不明确、质量修复、管理延误等问题,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BIM技术大显身手
当我来到观展的VR技术体验区时,一位戴着VR眼镜的观察者惊叹道:“哦,好清晰啊!隔着墙都能看到,里面有一条管道!甚至管道和电路。可以控制开关。旁边的人围了过来,好奇的问道:“你看得出这是什么结构吗?” “你会头晕吗?”
中建三局工程管理部高级业务经理林建南告诉记者,早在项目招投标和详细设计阶段,该项目就利用BIM技术建立了系统详细的工程模型和进度规划,并采用VR技术进行施工,业主、设计师和分包商之间的沟通,从“纸上谈兵”到平面图,到“指点江山”到BIM模型。开工后,项目比对BIM进度模型,结合激光扫描、无人机巡航、“建设项目现场管理系统”大数据等技术,实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度,保障工期.
不仅如此,该项目还结合BIM模型,在所有项目人员的头盔中安装包含身份信息的无线射频UHF RFID芯片,并在施工现场部署传感器、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系统,将数据自动上传到有了智能云平台,每个区域有多少工人,工人的姓名和类型,甚至可以随时查看实时动态视频,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提供了一把“保护伞” “为了每个项目人员的人身安全。广东省工联副主席傅培德盛赞:“用‘智慧工地’技术保障工程人员特别是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中建三局的做法值得推广!”
记者环顾四周,不禁惊叹“智慧工地”的神奇。张宏勇总裁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用科技的力量实现精益建设,提高效率。未来,我们将不断拓展物联网应用点,做好经验总结和普及应用,为推进城市智慧建设和加强社会文明和谐添砖加瓦。印象深刻!”
李军说:“BIM+物联网+‘工地管理系统’客户端+云,让我们的工地变成了‘活体’。随着‘智慧工地’的稳步推进,将彻底颠覆传统建筑业已成为实现建筑业现代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1、BIM 详图
建立各种专业模型,从三维的角度对二维设计的空间结构和复杂节点进行全面的管线设计,优化空间净高,解决错误、遗漏和缺陷,避免在-现场返工,达到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目的。
2、激光扫描实测
激光扫描技术,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方式,可快速获取大面积高分辨率的被测物体表面三维坐标数据,快速海量采集空间点信息,并生成准确的点云数据。用于测量、详细设计验证和翻新。
3、测量机器人
测量机器人又称自动全站仪,是集目标自动识别、自动瞄准、自动测角测距、自动目标跟踪、自动记录于一体的测量平台。使用测量机器人可以在工地上实现准确高效的定位和放样,解放劳动力。
4、无人机航测建模
使用无人机搭建模型可以直接测量场地,方便项目的场地布置。在组织施工设计时,很容易选择更好的设计方案:通过对地面和物体的解读,为施工运输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5、3D 打印
项目采用BIM 3D场地布置图代替2D总平面图,利用BIM软件为项目的各个施工阶段建立3D场地布置图的BIM模型,进行项目的整体施工部署,可以生动、动态地反映每个施工阶段的3D布局。网站布局状态。
6、工地管理系统
系统按照“管理流程化、标准信息化、信息化集成”的思路,以计划管理为主线,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实时数据采集,达到项目管理行为系统的效果一、管理记录完整,管理流程可控,现场合同履约能力提升。
7、RFID人员监控
采用无线射频UHF RFID技术,将预先加载人员识别信息的RFID芯片安装在工人的安全头盔中,传感器和传感器布置在施工现场,并与现场虹膜系统联动,监控进入现场的人员。出入境考勤登记及资格认证,工种及区域人数自动统计上传至智能云平台系统。
8、环境监测与能耗管理
智能监测设备、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实时监测施工现场PM2.5、噪声和能耗,统一接入智慧工地物联网平台构建工地环境监测和水电管理系统,实现工地噪声监测、扬尘监测自动喷洒、污水监测、水电管理等智能化、信息化管理。
9、智能地磅
为建筑工地的称重系统添加传感器和摄像头。物料车辆进出现场称重时,称重数据自动记录、拍照、链接数据并上传,在智能云平台自动形成物料入库报表。物料净重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
10、AR
AR 是 的缩写,中文是增强现实的意思。它可以实时计算摄像头图像的位置和角度并添加相应的图像技术,模拟模型然后叠加,将虚拟信息应用到现实世界中。戴上 AR 眼镜,工程师可以观察真实比例的建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