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港口行业能效管理机制的建议-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完善港口行业能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2022-07-07

李瑞玉

【摘要】 为完善港口行业能效管理机制,在分析能效管理机制的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港口行业能效管理现状,探讨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港口行业的效率管理进行了分析。从能源统计、监测与评价管理、新建项目能效评价与审核、用能设备能效标识及节能产品认证管理、节能技术管理、节能激励、节能宣传和教育、节能培训等方面,提出改进港口行业能效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港口;能源效率; 管理机制

0 前言

港口行业是耗能行业,港口企业能效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节能管理,实现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为合理高效地利用能源,政府部门应运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行政措施,以鼓励、支持、强制等方式引导或规范港口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行为,使港口企业能够遵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规划标准等要求通过系统优化、技术改造等手段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 能效管理机制的内涵

1.1 定义

能效管理机制是保障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管理者之间,以及各级管理者与节能经营者与用能环节、用能设备之间的能源合理高效利用。和生产组织。交互的过程和方式。

能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依赖于能效管理组织职能和岗位权责的分配,另一方面依赖于能效管理相关法律的规范和指导,法规、标准、规划和其他制度性文件。

1.2 4种管理方式

1.2.1 强制性绩效管理

强制性绩效管理是按照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办法和标准,通过行政命令、指标、规章等手段,按照行政制度和层次,在保证权威和服从。

强制性能效管理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特异性和规范性等特点,有利于能效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有利于能效管理职能的发挥和管理的加强。

1.2.2 激励绩效管理

激励绩效管理是根据客观规律,依靠利益驱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调整各方面之间的经济利益,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方法。

激励绩效管理具有利益驱动、普​​适性、持久性、灵活性、平等性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组织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

1.2.3 支持能效管理方法

支持能效管理是一种通过提供技术援助、信息交流和支持来促进节能的管理方法。

配套能效管理具有技术性、间接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可以直接提高用能单位的能效水平,在强制管理和激励管理的帮助下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2.4 教育绩效管理

教育效率管理是指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原理,通过提供远见力或施加压力,激发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意识地按照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目标规范行为管理方法。

教育能效管理具有自愿性、启发性、坚持性和间接性等特点,能够激发人们持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热情,对促进其他能效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2 我国港口行业能效管理措施

2.1 能耗统计、监测与考核系统

我国港口行业能耗统计包括国家统计综合管理部门的综合能耗统计和港口行业管理部门的行业能耗统计。交通运输部作为港口行业主管部门,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制度,制定交通运输行业统计报告制度。统计报告的归口管理部门为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1]

我国港口行业能源消耗监测工作包括国家监测综合管理部门对能源消耗的综合监测和港口行业管理部门对能源消耗行业的监测。节能降耗指标及其数据质量由上级统计部门分别认定和监测。目前,水运行业节能监测机构主要包括武汉水运行业能源利用监测中心、中交水运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中交水运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水运工程监测站三个机构。 . 现在,港口行业节能监测体系尚未完善,港口企业开展节能监测的意愿不强,节能监测资金无来源。因此,港口行业的节能监测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港口企业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负责港口企业的节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节能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的落实情况。节能目标完成是指节能目标的完成,节能措施的实施包括组织领导、节能目标责任制、节能管理、技术进步、节能实施法律、法规和标准。

2.2 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

我国港口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作为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能效评价机构编制节能评价文件,报审批部门批准。审批部门收到节能评估文件后,委托评估机构进行审批。评估机构通过审批后,出具评估意见,报审批部门。

2.3 高耗能设备(产品)排除系统

我国尚未制定港口行业高耗能设备和产品淘汰目录,应参照《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淘汰港口机电设备和港口变压器、风机等辅助耗能设备。目前,高耗能设备(产品)淘汰配套法规尚未出台,特别是高耗能落后技术、工艺、设备(产品)淘汰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制定。[2-3]

港口行业发布了《集装箱码头单位产品能耗限值》和《干散货码头能耗限值》两项标准,是港口行业仅有的两项能耗限值;港口设备能耗限值尚未公布。发布,正在制定《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能效等级评定方法》和《成品油码头单位产品能耗限值》。

2.4 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体系

电机是港口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机械使用的电机都是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我国已发布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标准,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能效标识产品目录》第三批)”,其能效标识制度已在我国建立;然而,大多数港口企业在采购港口机械及港口辅助生产设备时,并未将设备能效等级作为主要选择依据。所以,这些企业在日常节能管理中没有对耗能设备的能效水平进行跟踪和控制。[4-5]

目前,我国尚未发布港口机械能效评价标准和认证技术要求,尚未开展节能认证。在港口行业的辅助生产设备中,配电变压器、房间空调、热水器、单元式空调、高压钠灯、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冷水机组均进行了节能产品认证;采购港口机械及港口辅助生产设备时能耗管理系统方案,不以设备的能效等级作为主要选择依据,也不控制用能设备的产品认证。港口用能设备能效控制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2.5 节能激励制度

目前港口行业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上。“十二五”期间,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设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从一般预算资金和购车专项交通运输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税收支持公路和水路运输节能减排。其中,港口行业节能补贴主要包括港口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油改电”、港口车辆“油改气”等绿色港口主题项目补贴,以及连云港港、青岛港、天津港等绿色港口项目。港口主题飞行员补贴。[6]

3 我国港口行业能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能耗统计、监测与评估中的问题

3.1.1 能耗统计

我国目前的能源统计为国家制定能源规划和能源政策提供了很多有效的信息,但目前的能源统计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1)港口企业普遍存在能耗统计上报数据与实际数据不符的现象;

(2)能源统计工作仅停留在收集、整理数据和填报的初级阶段,基础统计数据的深入应用存在不足;

(3)我国港口行业能耗统计部门包括统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行业协会等部门或机构,各部门相互交换统计数据的渠道并不畅通,并且他们之间不共享统计信息的使用权。

3.1.2 能耗监控

在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建立、资金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能耗监测水平的提高,能耗监测在提高能效方面的作用不明显。监控管理体系还很不完善,还有比较大的空缺,需要尽快完善;我国能源消耗监测组织管理体系存在机构不完善的问题。

3.1.3 能耗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港口行业节能考核主要采用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但地方政府在向港口企业分配节能指标时,大多采用均等分配的方式。,不考虑地区、行业特点和企业现状,造成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参差不齐,不利于以经济的方式实现节能目标。

3.能效评估与审查中的2个问题

现行港口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提高项目设计和建设单位的节能意识,促进港口企业加强能源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评估措施和保障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港口行业能效评价标准无法深入评价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依据不足,影响评价工作深入开展;

(2)目前港口行业节能评估由国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核,评估机构资质放开,难以有效约束评估机构,难以控制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能源评价体系缺乏必要的验收规定,通过审查的项目是否按照批准的评价报告中的建设方案设计施工,能效是否符合要求,都很难得知。完成后的水平达标。

3.3 高耗能设备和产品淘汰中的问题

目前,港口行业尚未实施高耗能设备淘汰制度,港口大型机械种类繁多。相当一部分港口机械的使用寿命过长,不仅影响生产安全,而且单位能耗也很高。因此,应在港口实施大型港口机械。装卸设备的出入系统。大型港口装卸设备进出境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促进港口机械生产企业加大科研力度,生产更多的节能港口机械,另一方面,

3.4 节能产品能效标识和认证问题

港口机械在港口码头能源消耗中占比最大。但我国尚未发布港口机械能效评价标准和认证技术要求,港口机械尚未纳入能效标识产品目录,未开展节能认证和能效标识工作.

3.5 节能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政府的财政支持政策对港口能效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激励方式相对简单。

4 完善港口行业能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4.1 完善能耗统计、监测与考核体系

4.1.1 能耗统计系统

(1)改进和创新统计方法。针对港口企业上报的能源消耗统计数据与实际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部门指导港口企业完善能源统计数据。尽快收集方法,确保能耗统计数据的质量。

(2)加强统计分析。在能源统计工作中,要注意深入利用统计基础数据,做好能源统计分析工作。建议建立港口能源消耗统计指标体系,完善能源消费统计范围。

(3)建立健全统计数据共享机制。

4.1.2 能耗监控系统

(1)建立能耗监测体系。建立相应的能耗监测管理制度,建立能耗监测考核体系,并纳入单位能耗绩效考核范畴,指导和指导实际工作能耗监测。

(2)完善能耗监测组织管理制度。针对我国能耗监测组织管理体系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应加强能耗监测组织架构的建立,确保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3) 为能耗监测提供资金支持。

4.1.3 能耗评估系统

(1)科学选择节能目标指标。结合港口企业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特点,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港口企业节能考核指标体系。港口企业节能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全面、准确、简洁,所选择的指标不仅要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能源消耗水平和节能工作的开展情况,但也尽可能简洁明了,具有可用性以增强可操作性。

(2)合理分解节能目标。建议地方政府在分解节能指标方案时采用科学的分解方法,合理分解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港口行业的节能潜力,更好地实现总体节能目标。

(3)完善节能目标推进机制。建议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实施节能减排财政支持、项目管控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港口企业更好地实现节能目标。赞同。

4.2 完善节能考核评审制度

(1)建立港口能效标准体系。尽快制定港口主要生产设备能效标准,以及集装箱、干散货以外的其他类型港口单位产品能耗限值标准。码头,建立完善的港口能效标准规范体系。

(2)加强节能评估审查行业管理。针对能效评估工作质量和效率难以把控的问题,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估机构。

(3)在项目验收阶段进行节能评价。

4.3 完善高耗能设备(产品)淘汰制度

(1)制定高耗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监测办法,确定港口节能检测机构,明确港口机械定期检测时间,规范检测流程,确保检测质量;

(2)加强岸桥等高耗能设备源头节能监管,严格执行高耗能设备准入制度;

(3)修改法律、法规等文件,将能效检测和节能检测项目纳入法定检验检测范围;

(4)加快完善高耗能设备法律法规体系,落实高耗能设备(产品)准入退出制度执行机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为监管机构提供执法依据,同时明确执法不严、不守法、无知违法的法律责任;

(5)将设备(产品)能效认证与现有的认证和标识制度相结合,加强制度的实施,减少对产品供应商的重复和不必要的支出。

4.4 完善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体系

建立健全能效标准体系,构建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体系,积极推进港机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应用。

4.完善节能激励机制的五点建议

在节能激励机制方面,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信贷优惠、风险投资机制、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政策。

参考:

[1]聂玉仁,刘振华,曹默.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统计监测方法及特征[J]. 综合交通, 2011 (5): 31-36.

[2] 洪贤。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节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港口处理,2008 (2): 18-20.

[3] 郑卫富. RTD门式起重机节能分析[J]. 港口处理,2007 (2): 1-4.

[4] 程建红,梁秀英,刘伟。世界各国能效标识的经验与启示[J]. 电器制造商, 2002 (9): 24-26.

[5] 宋允娜.论能效标识制度与质检权力[J].标准窗口,2013 (1): 67-68.

[6] 鲍起范. 装卸机械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J]. 港口装卸, 2008 (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