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工业能效,促进产业升级-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提高工业能效,促进产业升级

2022-07-13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做好《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现将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行动计划的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聚焦落实“双碳”目标,强调“要把节能放在首位,实施全面节能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纲要》要求“更加合理配置能源资源,大幅度提高利用效率”,并提出“坚持节能优先,深化工业、建设、其他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综合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综合节约、集约化、循环利用。” 这对工业节能增效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工业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6% 5.2021年6%。“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配套比重基本保持稳定,能源需求刚性增长。同时,工业节能增效面临能源消费结构绿色化程度低、节能增效技术创新和装备推广存在短板、节能潜力加大等问题。在重点耗能行业。

提高工业能效的重要性

推动工业能效提升是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工业领域用能企业数量众多,涉及领域广泛。加快推进工业节能增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有利于带动重点产业。更新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提升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局部个体节能增效向全流程系统发展,形成新的跨行业、跨领域耦合、增效、协同升级。模型。

促进工业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工业部门减少碳排放、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据国际能源署分析,到2050年,提高能效是实现大规模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途径,其贡献率约为37%,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最重要、最经济、最直接的途径。实现碳减排。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65%左右。提高工业能源使用效率将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推动提高工业能效,是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力举措。当前,节能减碳已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以技术、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节能产业发展大有可为。一方面,超高效装备产品、新能源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能耗管理制度,可不断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增加节能增效资金。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山东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一级能耗和二级能耗的区别_能耗管理制度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十九中全会精神. ,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坚持制度观,坚持节能优先的原则,把节能增效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减碳措施,统筹推进能效技术改革和能效管理创新,提高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

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重点工业领域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显着提高,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着提高,推广应用节能增效技术装备,逐步完善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与 2020 年相比,3.5%。物尽其用,效率至上,已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要求。同时,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比例达到70%以上,新型高效节能变压器比例达到80%以上,新型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PUE)将优于1.3,工业部门电能占最终能源消耗的比例为30%。

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行动计划》聚焦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用能领域和重点用能设备,分行业施策,分类推进,系统提升工业能效;节能服务,协同提升大中型企业和产业园区能效水平;统筹优化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数字赋能等,促进节能增效,全面提升工业能效基础。具体提出七项任务:

一是大力提高重点行业能效。加强重点行业能源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公用配套设施改造。继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能效。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

二是不断提高耗能设备系统能效。以电机、变压器、锅炉等一般用能设备为重点,持续开展提高能效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加强配套节能改造和节能改造。关键用能设备系统运行控制优化。

三是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实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探索创建超节能工厂。加强工业企业和园区能效管理,强化大企业能效引领作用,提升中小企业能效服务能力,系统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链。

四是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加强能源利用供需双向互动,统筹利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类型,积极构建电、热、冷等功能多元、高效互补的产业能源结构,和气体。

五是积极推进数字能效升级。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提高工业能效的使能作用,推动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能源管控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六是继续夯实节能增效的产业基础。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

七是加快完善节能增效体制机制。完善工业节能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

行动计划保障

为推动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实施,《行动计划》提出四项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政策合力。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工作计划,有序有效落实各项任务,协调推进节能减碳工作。发挥行业协会、智库、第三方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和中央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工业能效提升和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落实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管理能源消费强度绑定指标,切实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的灵活性。统筹运用现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资金等渠道,以及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工业能效提升。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体系。

三是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节能减碳效果显着的重点项目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发挥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新材料首次申报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申报。

四是加强宣传沟通。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平台,以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多双边国际合作,加强工业能效提升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沟通交流。鼓励节能技术装备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节能合作项目,推广中国做法、技术、经验和标准。

更多信息或合作请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