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的电费倒逼转型,工业企业积极布局新能源-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高昂的电费倒逼转型,工业企业积极布局新能源

2022-07-18

高昂的用电成本倒逼工业企业转型积极布局新能源

2021年,国际大宗商品上涨趋势将给下游工业和制造企业带来压力,动力煤高价将持续。此外,由于供应紧张,全国部分地区限电限产,增加了下游成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能。

记者观察到,在今年我国“碳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以及火电在成本和供给等方面多重制约的背景下,新能源成为众多工业企业的新方向积极部署。 .

产业企业频频跨界新能源

近期,素有“泥猫”之称的海螺水泥,将产业拓展重点放在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

9月1日,海螺水泥公告称,公司拟收购公司100%股权,交易总对价为4.43亿元。海螺水泥控股股东持有海螺投资公司100%的股权,本次收购构成关联交易。收购完成后,海螺新能源公司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据披露,海螺新能源的经营范围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系统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电力项目建设等。虽然成立仅3年,半年过去了,它的业务在去年就实现了。净利润4.152.5万元。

对于公司决定收购海螺新能源公司的主要原因,海螺水泥表示,首先,海螺新能源公司主要从事光伏发电等业务,可为公司水泥生产提供电力支持。并在公司水泥主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辅助支撑;二是在着力发展水泥主业的同时,公司充分发挥资金和区位优势发展新能源业务,有利于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促进公司产业多元化发展;第三,新能源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可以有效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符合当前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要求,有利于推动公司乃至整个企业的转型升级。水泥行业。

作为传统工业企业,海螺水泥的跨界布局近期也不例外。

5月底,主要从事钛白粉生产和销售的中核钛白()公告称,公司与宁德时代()下属拟各出资5000万元,共同成立白银中核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时代”)。 ”)。中核时代拟从事光伏、风电等综合智慧能源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拟投资运营集中式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陆上风电甘肃省项目。<​​/p>

中核钛白表示,本次合资公司将充分发挥和利用双方在各自领域的领先优势和资源,进一步优化公司绿色循环经济布局,调整公司业务能源供应结构。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履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光伏制造转型成趋势

转型新能源的不仅是水泥等高耗能工业企业,光伏制造方面也有不少新鲜血液。其中,硅片制造是近年来光伏产业链新玩家涉足最深的部分。上海数控、精运通、双良节能、青海高精等一系列不同背景的厂商纷纷加入战局。

双良节能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节能节水系统业务和光伏多晶硅还原炉业务。今年年初,开始拓展单晶硅片业务。上半年,双良节能在包头投资设立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作为GW级大尺寸单晶硅锭和硅片项目的主要投资运营主体,在包头地区开展了大型光伏单晶硅锭和硅片项目。硅片项目投资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70亿元,已完成年产20GW拉晶和20GW切片项目,并成功拉制了第一根大尺寸单晶硅棒。

目前,双良节能已启动定增,计划筹资35亿元,其中30亿元将用于上述20GW一期工程。公司表示,在光伏产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公司延伸单晶硅片业务,进一步拓展光伏产业链布局,充分发挥硅片业务的协同共振效应,节能节水设备业务,多晶硅还原炉设备业务。值得一提的是,双良节能表示,公司将借此加速实现从专业设备制造商向零碳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布局。通过募投项目的实施,为行业提供优质产品,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

在谈及硅片赛道的火爆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e公司记者,硅片技术正在趋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单晶仍将是主流。目前大量新公司进入硅片领域,也可以看出未来硅片领域的技术格局相对稳定,新产线短期内不会被颠覆,投资风险小。

骏达股份有限公司是制造方向光伏转型的又一案例。该公司最初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与光伏关系不大。公司的转型方式是通过收购切入。根据公司披露的重组方案,拟以14.3亿元的价格收购捷泰科技合计51%的股权;重组完成后,捷泰科技将成为。数据显示,捷泰科技电池业务前身展宇新能源2019年电池出货量位居行业前五,生产的产品表现优异。对于此次转型,君达股份有更长远的考虑。公司表示,基于光伏产业技术迭代快的特点,不排除会结合太阳能电池业务发展需求,开展光伏产业上下游整合并购,或根据针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调整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

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从电池片领域来看,由于电池片是光伏行业技术变革最快的,部分企业希望通过技术变革实现弯道超车。不过他也提醒,目前的龙头企业也在大力投入新技术的研发,研发实力雄厚,新进入者弯道超车并不容易。

风电和光伏都属于新能源范畴。不久前,海上风电龙头明阳智能跨界光伏的消息轰动一时。今年5月,明阳智能宣布,公司将投资建设5GW光伏异质结电池+组件,总投资30亿元,其中计划2021年完成1GW电池+组件产能建设国盛证券认为,今年以来,明阳智能在储能和光伏两个领域加速发展。公司加快转型升级。在现有风电基础上,向新能源各个领域延伸,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布局。随着后续业务的发展,公司有望加快风光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成为国内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的优秀供应商,加快实现国内碳调峰和减碳。中立目标。

高煤价影响下游发展

对于不同的企业,新能源转型可能会有不同的考虑。记者注意到,8月31日和9月1日,海螺水泥披露上述收购意向前后,公司A股股价持续上涨。向上,累计最大涨幅超过16%,市值重回2000亿元以上。此前,公司股价已连续6个交易日下跌。年初以来,股价最大跌幅接近40%。

此前海螺水泥股价的下跌与今年上半年水泥价格整体疲软和成本飙升密切相关。 2021年上半年,公司很少出现收入增长但利润没有增长的情况。根据海螺水泥近日披露的半年报,公司期内实现营业收入804.33亿元,同比增长8.68%;受本期原煤价格大幅上涨及费用增加影响,公司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8.80%,7.57 % 和6.分别与去年同期相比96%。

海螺水泥的经营状况是行业的缩影。 2021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同比增长 15%,推动水泥需求改善。产量11.47亿吨,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4.1%。但由于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水泥生产成本上升,行业效益下降。上半年,水泥行业实现利润730亿元,同比下降7.2%。从2021年2月最低585.8元/吨到9月2日最高933.4元/吨,动力煤期货2201主力合约最大涨幅近60 %。现货市场,以5500大卡动力煤为例,近期港口价格已达到1000元/吨左右,较2月份的低点高出400多万元/吨。

“水泥总成本主要分为原材料(石灰石、粘土、耐火材料等)占25%-30%,煤炭占35%-47%,电占10%-15 %,折旧约占10%,其他约占7%-15%。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煤炭在水泥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一位水泥行业上市公司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e公司记者,煤炭价格上涨10%,替代水泥成本上涨3%左右。具体到2021年上半年,煤炭价格每上涨100元,生产成本将增加9-15元左右;但是,煤炭的比例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比如离煤矿较近的祁连山煤,比离煤矿较远的海螺水泥煤成本低10%左右。”

但他也表示,大型企业集团一般会预判煤价走势,提前制定合理的采购和储存计划,以缓冲煤价上涨对水泥成本的影响。同时,寻找钢渣、矿渣、电石渣等原材料替代石灰石,减少燃料需求,探索一些替代燃料,补充煤价的成本控制。 “不仅是水泥企业,在今年煤价高企的背景下,下游行业和制造企业都面临着严重的成本冲击。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布局煤炭套期保值业务,虽然一些企业发电主要是自用,但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他们也表示无法承受。”宝诚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程晓勇告诉·e公司记者,近期新能源领域工业企业并购频繁是发电成本高企的结果。考虑。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背景下,未来煤炭供给侧压力不会明显缓解,煤价高位走势仍将延续。与此同时,电力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通过对部分电力现货交易中心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未来电价上涨应该是大势所趋,但涨多少、涨多少还有待观察。他认为,在国家“双碳”政策目标不会轻易改变的情况下,企业在碳排放调整方面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因为我国工业用煤非常密集,相关减碳技术还不成熟,只能通过降低产能来实现减碳。企业虽然布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但也面临补贴下滑和硅等光伏材料成本高企的困境,成本较前期上涨了两三倍。但相比之下,煤炭发电成本较高。因此,很多企业都在尝试布局新能源,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

“双碳”是发展它的唯一途径

“这不仅仅是煤炭成本问题,也是‘双碳’的超前布局。目前,不仅水泥行业在布局新能源,其他工业企业也在进行调整。 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数字化水泥网总裁陈柏霖在接受·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在水泥行业尚未形成大规模替代,但很多企业正在已经在规划,业界也在推广这项技术。除了光伏、风电等方式,企业也在关注储能项目。工业电价有峰有谷,通过储能方式储存电能,在用电高峰期释放电能,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产生积极影响。

“之前有些企业一直在布局新能源,但未来这是能源替代的大方向。目前水泥还没有进入碳市场,但未来肯定会涉足,企业也需要在技术上做一些提前布局。如果通过新能源发电,不仅可以减少电网发电量,还可以减少碳排放,节省下来的碳可以交易。”他说。

水泥生产作为高能耗行业,涉及碳排放的生产过程主要涉及三部分,一是煤炭利用,二是发电,一是化学分解过程。在发电所涉及的粉煤工艺中,水泥行业此前也曾尝试通过预热发电来降低燃煤电耗,但这部分电对于水泥生产工艺来说是不够的。水泥企业也需要用新能源替代自身能源,以减少外部电网的用电量。

陈柏林认为,未来水泥行业进入碳交易市场后,如果靠购买碳进行生产,产品成本将根本没有竞争力。按照目前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每吨水泥购买碳产量的成本需要增加40元。水泥行业本身吨利润在80-100元之间。如果每吨成本超过40元,就没有市场话语权。而且,未来碳价肯定会上涨。目前,欧洲等地的碳成本比水泥生产成本还要贵。没有新能源的布局,企业根本无法生产。

除了成本方面的考虑,近期水泥生产的最后期限多半与当地对能源消耗的控制有关。据中国水泥网报道,近期广西地区因加强能源消耗双重管控,对当地水泥企业实施限产。其中,水泥行业9月产量不超过2021年上半年月均产量的40%; 9月份用电负荷,不超过上半年月均负荷的40%。受此影响,目前广西河池地区限电收紧,限产,水泥市场供应趋紧。

“水泥行业近两年盈利能力较好,有资金可以涉足新能源,对未来发展起到提前谋划的作用。双碳背景下,水泥企业目前愿意做一些工作,这也是企业未来生产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将来会面临很大的问题。越节能省电,我们能生产的产品就越多,如果不节能,我们未来就没有竞争力。”陈柏霖说。

节能环保布局确实已成为大势所趋。今年上半年,海螺水泥管理费用同比增加30.68%至23.16亿元,研发费用增加238. 38% 至 2.73 亿。销售费用同比增长 8.7% 至 19.47 亿。包括上述期间天津水泥企业工业能耗管理云平台,总费用为39.91亿元,同比增长43.52%,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1.3 个百分点到 5.75%。

海螺水泥披露,公司加大研发费用投入主要系子公司在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技术开发项目上的投入同比增加所致。

新能源优势有待进一步释放

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文支持在全县推广分布式光伏。目前,各地正在全县开展分布式光伏推广。近日备受关注的河南省宣布,全省共有66个县(市、区)开展屋顶光伏全县发展试点。

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有效开发屋顶面积2.4亿平方米,建设光伏发电约1500万千瓦,直接投资约600亿元,年发电量可达150亿千瓦时。可减少煤炭消耗450万吨,通过电价优惠推动工商企业降低电费约6亿元,通过房租增加居民收入约12亿元。

全县推行的政策也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例如,豫能控股表示,根据河南省发改委下发的文件,鼓励试点县充分利用省级投融资平台或有实力的大型能源企业+政策“1+1+ X”性银行+试点县域投融资平台或战略合作企业的全县推广服务机制。作为省级能源企业,公司将积极争取并参与全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展试点建设。

记者注意到,今年1-6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301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536万千瓦,分布式光伏76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再次超过集中式光伏。随着分布式光伏在全县的大力推广,我国分布式光伏将获得更快的发展,这也是光伏发展潜力的源泉。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有传言称,国家正在规划总规模400GW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其中一半预计将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如果消息属实,这将是继全县推进后,新能源领域的又一重大国家规划,将推动我国新能源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上调至130-150GW,比预期高出30%-50%。

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广阔前景,也来自于与火电等传统能源相比成本的快速下降和成本效益的开始。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光伏平准化电价(LCOE)较2010年下降约85%。今年4月,沙特阿拉伯600MW铝光伏IP项目创下全球最低中标电价纪录,< @1.04 美分/KWh; 6月,中国甘孜光伏项目创下中国最低中标价0.1476元/KWh电价。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光伏发电成本与火力发电成本基本持平。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光伏发电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能源结构将逐步转型升级,逐步实现“平价上网”。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从2021年起,新建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批陆上风电项目注册,中央不再补贴和实施平价上网。 不过,补贴的流失并未影响光伏新增装机的积极性。 8月初的一份统计显示,中国16个省份明确了258GW以上的新增装机目标,业内也判断光伏的中长期景气度已经得到确认。

9月7日,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 10多个省市的数百家家电企业从各地新能源发电企业采购绿色电力。来自上海的龙头企业,如巴斯夫、科思创、施耐德、国机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名列前茅,2022-2026年连续5年签约收购宁夏,共计15.3亿千瓦时光伏 电力大单成为全国绿电交易开放后首批跨省跨区域交易订单。新能源潜力可见。

虽然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前景看好,从今年年初开始逐步实现平价上网,但实际上,光伏、风电要实现平价上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火电更具性价比优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是一个比较好的赛道,前景广阔,需求量大,产能和市场都可以看到。和感觉。

不过,林伯强也提到,虽然光伏和风电已经逐步实现平价上网,但这仅仅意味着新能源在发电端实现了与火电相同的成本,考虑到新能源并网后的不稳定性已连接。事实上,后期还会增加一部分电网运营成本。因此,目前光伏和风电相对火电还没有绝对优势,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