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能源云平台的破局
2022-07-21
一、能源云平台的两个宏观概念
1、狭义能源云平台
狭义的能源云平台应称为“以企业能源管理为目标的云平台”,即指国标/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原本地化部署“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是云化的。这里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被百度百科定义为“能源管理系统是帮助工业生产企业合理规划和利用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经济效益,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减少CO2排放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系统。”
2、广义能源云平台
其实大部分企业都在推广的能源管理云平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对所有与能源相关的业务对象进行管理、调度和控制。如能源设备运维、分布式能源监控、能源安全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相关管理流程优化、能源技术等,并针对工业和建筑,包括能源的生产、输配、转换,已经管理到每个,直到能源设备被使用。狭义的能源管理平台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块。
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源云平台与能源互联网本质上是一样的,也是工业互联网的一个应用方向,但很多工业互联网都是面向“生产过程管理”的,而广义的能源云平台,或称能源互联网平台,即面向工业互联网的“能源过程管理”。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对设备的能耗进行监控和优化。能源云平台在实现设备能效和系统(过程)能效的同时,还需要对设备的生产参数进行采集和分析。 ,呈现出水和奶混合的状态。
二、三级能源云平台
1、科技能源云
主要专注于能源相关数据的测量、采集、通信、处理、存储、分析和呈现。很多人理解的能量云主要是一个技术概念。
要做一个相对可靠的能源云,需要详细解决很多技术问题,比如现场测量的方便性和稳定性;收集通信方案的适用性;尤其是云平台架构的稳定性、可靠性、可扩展性等。
如电网公司的采集系统、住建部的能耗分表系统等,都是“我本”制定采集和通信标准现场所有的技术方案都是标准的,但在实际应用现场,会出现各种奇葩现象,比如遗留各种计量问题,现场没有通讯条件怎么办?
所以技术层面的能量云,看似功能相似,但能否解决实际细节,其实体现了差异。这些细节甚至需要推翻整体的技术结构。在云平台开发中,坑也很常见。
2、业务层面的能源云
业务层面的能源云,我觉得目前大家考虑的比较少,也就是技术能源云需要承载什么业务,面对什么客户,产生什么价值。
政府部门和企业推广工业互联网、能源云平台、能耗监测系统等,往往是从“数据”层面。这些数据可以为政府进行统计分析,辅助决策。更多 重点是“宏观价值”。但是收集的对象和所有者的实际“微观价值”是什么,我们需要考虑一下。
此外,业务和技术需要结合起来。狭义的能源管理云(或系统)本质上是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施工具,就像与ERP的关系一样。能源云技术的本质是将能源作为成品进行跟踪和监管。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目标、制度、流程、组织和考核激励,能源云技术再好,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将在下面详细分析。
3、生态层面的能源云
一些上市公司和国企的呼声很高,要内外兼修“能源淘宝”,认为如果搭建一个技术能源云平台,就能拉起很多生态流在上面。如果卡在平台的生态位,B2B、B2C甚至C2C都能做到,甚至可以搭配“能源区块链”。
我们回去看看马云的淘宝。淘宝初期的态度非常低落。它从一家C2C二手交易中介起家(这也是支付宝的由来),然后慢慢进入服装电商的子品类。线上销售,结合二手物品的销售(也是闲鱼的前身)。
因此,生态云平台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起点并不高,但能否从痛点的精准细分入手,每个阶段的接续与转型将考验战略性企业能力。
综上所述,能源云平台需要从技术云走向业务云,最终形成生态云。其实要实现三个闭环:数据闭环、商业价值闭环、生态闭环。
三、许多能源管理系统出现故障
在能源云平台之前,许多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以各种形式推广了许多能源管理相关系统,如工业企业在线能耗监测平台、建筑能耗子系统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计量平台、需求侧管理平台(主要是监控负载和能源)以及一些行业能源管理平台。另外,很多企业也有一些能源管理软件。
但我个人认为,这些本地部署(或二次部署)的能源管理系统很多都失败了,也有一些是由于技术原因,比如采集设备不稳定、数据完整性不足、管理系统架构落后,经常瘫痪,等等
但根本原因是业务层面的问题。国内制造业整体水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中下游位置。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仍有待提升,制造业整体管理水平仍较为粗放。这种产业链分工水平,与制造管理的匹配水平,决定了企业能源管理还处于非常粗放的阶段。
这种广泛性意味着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节省,所以我们看到国内大部分节能行业还处于“设备节能”的水平,尤其是设备改造节能的水平能源管理体系是能源管理精益思想的产物,即当节能的投入产出比比较高,通过流程和行为管理的潜力挖掘效果较好时,企业就有动力去实施和支持能源管理。系统。
这是能源管理系统的业务现状,是无法通过云部署解决的问题。也是能源管理云平台推广的最大障碍:不是要普及系统,而是要普及一个管理逻辑,而这个逻辑也必须顶得住客户的灵魂:“我在你的平台,会我能马上存钱吗?你能告诉我我能存多少钱吗?”
四、能源云平台实施的困境
无论是窄云还是宽云,在业务云层面,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在系统上,客户不会使用。它涉及管理目标、过程、组织和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电力部门的几个人只是简单的看,他们忙的时候甚至都没兴趣看。
2、在系统上,客户不想使用它。能源管理云可以将粗放式的能源管理转化为每次运营的明细成本,但是水清了就没有鱼,粗放模式下的很多灰色收益也就荡然无存了。云平台有返利吗?
3、如何解决数字成本问题。云平台只解决了本地化部署的初始化和运维成本,但也有成本。另一大部分是现场硬件采购的成本。它能否产生实际收益以及客户是否为这些成本买单?
4、项目模式下如何避免竞争。很多硬件厂商都是项目化销售,往往存在“硬件隐藏利润,平台免费送”的竞争模式,售后服务“只要硬件好,软件就给你,还能说什么。”能源云平台的真正价值在于服务的长期使用,而不是一次性买断。那么如何与“软件交付模式”竞争呢?
5、节能效果备受争议。云平台很难直接向用户承诺节能效益。但在具体项目中,销售人员也难免“捶胸顿足”建筑能耗管理云平台,节能EMC项目很容易遇到困难。一是能耗基线的不确定性(能耗参考值);二、争议的数量。
6、如何持续改进。云平台往往是轻资产运营,难以大规模部署线下服务团队。一方面,要通过服务营销在客户决策链的各个环节实现双赢推广。另一方面,实现复杂的能源管理更为重要。在商业环境中持续实现价值是云平台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没有人有大数据
能源云平台不应该提倡大数据的概念,我个人认为:
1、在用户侧的能源数据方面,目前还没有大数据。大数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数据量大,二是个人用户数据量大。电网公司可以说数据量很大,但用户侧只有15分钟以上的阈值用电负荷数据,算不上大数据。
2、能源大数据是两个维度的分解。首先是空间维度的细分,从一级计量到四级计量,从能源计量到能源数据计量,甚至获取能源相关的全景数据(如ERP、MES、生产设备等)状态数据);二是时间维度细分,从微秒数据到数十年数据。
3、如果你负担得起,大数据是有用的。阿里物联网云平台有一个案例。他们在一条生产线上同时实时采集3000多个工艺数据和参数,找出产品与能源之间的关联,提出工艺优化方案。这里有两大成本,一是采集成本,一条生产线3000多个点的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另一个是人工成本,虽然可以训练AI算法,但是能源大数据的AI是个性化的,同一个工厂的两个行业不一样,AI训练需要个性化,人工这些实施和分析的成本都是个性化的投入。这两方面的成本能否从流程优化中收回?
4、小数据和小场景迭代是关键。企业战略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这个大上,真正的微操作能力才是核心。如何在现场能源管理的小场景中找到小数据的应用可能性,我认为是能源云平台的重点。
5、多个小场景的迭代会推出大数据。大数据并非凭空而来。小场景产生小数据,小数据满足小价值。只需滚动一点,就有大数据。甚至大数据在小场景中也很有价值。
六、思考能源云平台的破局
作为能源云平台的从业者,我始终看好平台的未来。这种乐观不是宏观的,而是在平台下沉到现场的许多小场景中更加持续强化。
1、能源云平台不能用“基础设施”的思维来搭建。基础设施是一个项目系统,项目完成了,能源云是一个服务系统。如果项目体系是建设五星级酒店,服务体系是运营五星级酒店,世界上最知名的五星级酒店品牌没有一个是建设者,但都是五星级酒店。星级酒店运营品牌。年,但真正伟大的五星级酒店已经经营了几个世纪。
2、突破需要志同道合的客户。我喜欢把志同道合、一起破局的客户称为天使客户。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理念,愿意做有长远价值的事情。能源云平台需要找到这样的客户,而不是愚弄园区或政府为你买单,拿着销售数据离开。这个的。在断点前后,找到价值观一致的客户很重要。
3、只有在场景下沉时才能找到入口。虽然新基建有好消息,但我认为这种以项目为基础的投资模式不一定适合能源云。场景下沉,当场找到了细分中的细分入口。这个小而美的数据闭环+价值闭环,我认为是一个突破点,而这个闭环必须是长期价值驱动的。不要被短期价值所绑架,我一直不认同将“收益分成”作为云平台的盈利模式。如果您不做事来教育客户,其他人就会这样做。
4、 减慢迭代速度。从2015年开始,售电公司和云平台公司开始迭代。现在能够生存下来的售电公司和平台公司,已经经历了2-3轮的业务迭代,从表面上看都是“售电”。 、能源大数据、AI”,下沉到小而美的细分场景。至于今天还在玩弄这些大概念的公司,我想很多高端用户都经历过多轮的玩弄,他们可能有变得疲倦。
最后希望能源云平台产业板块在电力市场化进程中能够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