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能源调控有效,但目标难以实现
2022-07-28
前三季度,南通工业经济继续稳步复苏。受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以及上半年江苏、南通能源消费双控双闯红灯影响,9月,省、市、县政府能源消费精准调控,一系列能源消费调控措施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9月份,工业企业用电量和用电量增速同比下降。前三季度,工业企业用电量和用电量比上半年明显下降。但全社会和工业用电量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刚性增长的双重压力依然存在,难以实现全年双控目标。能源消耗。
一、全市规模工业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
(一)9月能耗同比下降,前三季度能耗增幅明显回落
9月份,由于用电有序,特别是“两高”项目停产限产,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20.5亿kWh,用电量与8月份持平。 76.8%的月用电量,同比下降15.5%;综合能耗86.5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2.2%。
前三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8.4%,较上半年下降8.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1016.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5%,比上年下降6.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其中,制造业综合能耗551.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0%;电力和热力生产供应行业综合能耗46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4%,下降10.6和2.较上半年分别下降9个百分点。
(二)“两高”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增速低于上调行业,节能带动效果更显着
前三季度,全市“两高”行业企业534家,累计综合能耗573.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5%,低于规模以上行业。能源消费增速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5.3个百分点。 9月份综合能耗48.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9.7%,其中电力和热力生产供应行业降幅最大(表 1).
前三季度定点工业企业“两高”行业企业能耗(表1)
前三季度全市重点耗能企业259家(上年综合能耗超过5000吨标准煤),综合能耗768.20000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7%,低于工业能耗按规定增速8个百分点,9月综合能耗为69.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1.@ >9%。
(三)天然气消费量增速较快,清洁能源利用率提高
前三季度,全市计划工业用气量8.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1%,煤炭消费量141< @7.2万吨,同比增长9%,天然气消费增速超过煤炭6.1个百分点。此外,石油及其制品消费量11.6万吨,同比增长1%,保持低增长,工业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有所增加。
(四)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较快,火电生产增速放缓
前三季度能耗管理制度,全市工业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4<@7.6和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8%和< @5.1 亿千瓦时。 15%,两者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总量的16.7%,占比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全市定点工业火电生产保持低速增长,火电发电量26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下降3.比上半年高出1个百分点。
二、问题
(一)发电量减少影响效率,火电煤耗较上半年有所增加
前三季度,在新一轮煤价上涨带动下,全市减负荷保安全,火电产量逐步下降,火电效率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火电投入733.5万吨标准煤,每千瓦时火力发电煤耗278.1克标准煤,同比增长煤炭消费量与上半年相比1.7克标准煤。热电加工总转化效率为55.5%,较上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实现节能目标的压力
前三季度,全市用电量41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5%。目前用电量是去年全年用电量的86%。 %。其中,工业用电量27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4%;第三产业用电量6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8%,增速超过全社会11.3个百分点点。服务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全年节能目标的实现难度。服务业有序用能措施亟待落实。
三、对策
(一)严格执行能耗预算管理制度,继续开展有序用电
严格落实能耗预算管理制度,以工业企业和重点用能服务单位为重点,通过有序用电、错峰生产、错峰生产、高峰检修、轮班等措施缓解用电高峰期的供电压力和能源压力。
(二)坚决遏制盲目发展“两高”项目,持续推进产业转型
一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梳理在建、拟建、既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单,全面梳理拟建、在建、现有“两高”项目,实施“两高”项目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测。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低单耗、高附加值的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切实改善产业内部结构。三是加快推广应用节能新设备和节能新技术,切实提高重点行业节能水平。
(三)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加强服务业重点领域节能管理
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节约用电的引领示范作用。倡导办公设备科学节能,合理布置公共照明,积极参与全市重点服务行业和企业节约用电。通过宣传动员,在居民生活中倡导节能减排,在全社会形成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
(四)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稳步提高燃煤机组效率
聚焦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持续优化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一是着力提升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跨越式发展,加快全市新能源产能建设,为全市提供更多可用清洁电力。二是积极开展燃煤机组柔性改造,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提高燃煤机组发电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