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助力制造强市战略实施
2022-08-01
济宁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姚立彤)7月19日,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实施强制造战略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效果及规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1年8月以来,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专班认真贯彻济宁市委市政府“制造强市”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先进企业攀登、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产业链协调发展,全力推动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基础,摸清全市节能环保企业底线。针对济宁省节能环保产业缺乏系统数据,走访统计、工信、发展改革、住建、水务等部门,多渠道获取企业信息,对226家节能环保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夯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底盘,为产业研究和企业服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二是注重服务,高效推动企业进步。专班服务40家登山企业。为加快推进企业攀登济宁能耗管理,专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从抓核心人员和关键环节入手,以市县要素保障团到企业现场。了解情况并尽一切可能解决问题。截至目前,122个问题的120个请求被取消,问题取消率为98.4%。47个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海螺水泥9MW生物质气化补充热能项目等37个项目在建,研发等5个项目在建 美田卫华高精度滤芯D、生产完成投产,1-6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7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51.8%。企业质量不断提高。吉山建材、十维普环保等8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企业获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天合科技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厂、海螺水泥等4家企业获批市级绿色工厂,现代恒大电气等2家企业获得省级质量标杆企业荣誉,新增省级“一企一技”中心1个,市级企业3家,启动企业33家。产学研合作。
三是聚焦研究,明确行业重点发展方向。突出水污染防治和绿色节能建材两大核心产业链研究分析,绘制产业链地图,梳理现有项目和产品70个,分析济宁市产业发展优势与不足,确定下一步的 7 个主要方向。规划30个重点产品和生成项目。签约上海长庆低温污泥干化设备生产项目和山东美妍水处理剂生产项目等两个链条补充延伸项目,推动吉尚建材年产40万立方米新板技术改造项目,
四是把握供需,促进产业链本土化协调发展。针对济宁省节能环保产业起步阶段、规模小、产品国产化程度低等问题,组织召开济宁省节能环保产业配套暨科技成果推介会,引进5项环保技术。济宁企业,签约项目9个。与总部其他6个专班形成合力,收集全市重点企业涉水、涉气、涉污治理需求238项。7个方面,对企业有针对性的推广,累计帮助海螺水泥等20多家企业,山东公用、水发丰、安洁环保、墨泰环保建立上下游供需关系及合作意向。编制《济宁市《优质产品推广目录》,汇集全市435家企业优质产品,在13个地区进行推广,帮助企业拓展当地市场,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供应链。
五是聚焦创新,引导企业与产学研深度对接。联合市工研院举办中科院线上专项推介活动,助力企业攀登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邀请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5家科研院所推广科研成果。全市100多家节能环保企业在线参与。此次会议实现了星格瑞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山东公共孵化器和青岛能源研究所。积极推动大众环保集团引进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全太阳光谱增强三维石墨烯增强光催化氧化水净化技术”进行测试,运用前沿技术为水污染防治提供解决方案并控制在济宁。今年以来,攀登企业获批省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检测,利用前沿技术为济宁市水污染防治提供解决方案。今年以来,攀登企业获批省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检测,利用前沿技术为济宁市水污染防治提供解决方案。今年以来,攀登企业获批省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
下一步,专班将进一步抓好“40+197”节能环保企业基本规划,实施“1+1+4”工程,立足产业研究,聚焦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企业攀登先进、重点项目建设、优质企业培育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全力以赴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专注于企业攀登。打造节能环保的“企业强方阵”。2022年,海螺水泥、济宁中联营收超10亿元,3家企业进入骨干企业方阵,海龙建设、国亿新型建材等超亿元,13家企业进入高强方阵成长型企业,能泰水处理等5家企业提升标准,40家攀登企业实现营收83.4亿元,同比增长18.4%,到2025年,高成长企业25家,骨干企业6家。水发丰营收突破50亿元,进入龙头企业方阵。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与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团队合作,加快立项进程,着力打造富水绿色智能铸造共享经济产业园,天河科技重型建筑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科技矿山、海洋环保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综合利用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较早。倒挂在建项目33个,锁定节点,加快能泰水处理、水洁环保、兴奇建材、水发环境、绿水等强链项目建设进度。年底前,
着力培育优质企业。依托天合环保等11家企业申报高水平企业的指导,高水平企业覆盖率达到65%以上,推进兴奇建材与同济大学、史威普环境、西安交通大学,产学研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务积极申报国家级专、特、新、小巨头,佳源检测等2家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平台,中大威等7家企业申报市级以上平台。
注重产业链协调发展。建立节能环保行业“锻长板补短板”清单,防控上游构件、中游膜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材生产设备、超薄热工保温装饰材料、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补短板、补短板;继续识别济宁市企业节能环保需求,建立滚动需求清单,促进延伸链、补充链和本土化协调发展。
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自2021年8月成立以来,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专班严格贯彻济宁市委市政府“制造强市”战略部署,凝聚力量,紧密结合结合工作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加快项目建设,加强行业研究分析,建立“一企一档案”,定期监测运行情况。为企业谋发展、解难题、绘蓝图,逐步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新能源应用,新能源应用带动新能源产业创新”的互动格局。
一是立足地方特色谋划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形成了“三步走”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优化产业链、服务企业,助力企业攀登。牢牢把握制造强市环境,以助力企业攀登为切入点,对标“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新能源发展布局,精心谋划全产业链储能装备提质升级 发展“光伏+”项目,培育发电装备和绿色能源两大新增长极。以建设新能源多元化利用示范基地为目标,大力培育“链式”企业,打造链式新能源制造产业集群,实施“试点型”企业培育机制。围绕储能装备、发电装备、绿色能源三大特色产业链,绘制了储能电池材料等三大特色产业链地图和20多个细分产业链地图,并出具了发展研究分析报告储能装备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收集80多项国家、省、市新能源产业规划和政策,形成《新能源产业政策汇编》。大力培育“链式”企业,打造链式新能源制造产业集群,实施“试点式”企业培育机制。围绕储能装备、发电装备、绿色能源三大特色产业链,绘制了储能电池材料等三大特色产业链地图和20多个细分产业链地图,并出具了发展研究分析报告储能装备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收集80多项国家、省、市新能源产业规划和政策,形成《新能源产业政策汇编》。大力培育“链式”企业,打造链式新能源制造产业集群,实施“试点式”企业培育机制。围绕储能装备、发电装备、绿色能源三大特色产业链,绘制了储能电池材料等三大特色产业链地图和20多个细分产业链地图,并出具了发展研究分析报告储能装备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收集80多项国家、省、市新能源产业规划和政策,形成《新能源产业政策汇编》。链式构建新能源制造产业集群,实施“试点型”企业培育机制。围绕储能装备、发电装备、绿色能源三大特色产业链,绘制了储能电池材料等三大特色产业链地图和20多个细分产业链地图,并出具了发展研究分析报告储能装备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收集80多项国家、省、市新能源产业规划和政策,形成《新能源产业政策汇编》。链式构建新能源制造产业集群,实施“试点型”企业培育机制。围绕储能装备、发电装备、绿色能源三大特色产业链,绘制了储能电池材料等三大特色产业链地图和20多个细分产业链地图,并出具了发展研究分析报告储能装备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收集80多项国家、省、市新能源产业规划和政策,形成《新能源产业政策汇编》。绘制了发电装备和绿色能源三大特色产业链地图和储能电池材料等20多个细分产业链地图,初步形成了储能装备产业发展研究分析报告。收集80多项国家、省、市新能源产业规划和政策,形成《新能源产业政策汇编》。绘制了发电装备和绿色能源三大特色产业链地图和储能电池材料等20多个细分产业链地图,初步形成了储能装备产业发展研究分析报告。收集80多项国家、省、市新能源产业规划和政策,形成《新能源产业政策汇编》。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企业诉求。遵循市县一体化、上下联动机制,建立市县级问题申诉动态管理台账,建立及时响应机制。实施“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帮扶企业,帮助46家登山企业解决195个问题,新增银行授信8724万元、银行贷款7371万元,协助企业获得土地定额200亩,引进各类人才894人,贡献地方产业链配套合同价值3633万元。截至2021年底,46家登山企业实现企业收入68.4亿元,实现利润4.48亿元。
三是夯实产业基础,紧盯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立中新能源锂电池新材料项目、新型风电电子逆变器及无功补偿装置研发升级项目、豪威新能源20万吨铅酸废旧电池,锂电池资源回收项目,中北润良锂电池二期项目,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截至目前,星宇新能源400MW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改造等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下一步,新能源产业专班将在济宁市制造强市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围绕助力企业攀登,以“严、真、细、实”的工作作风,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快速”:
(一)强化大企业引领作用,增强产业协同发展向心力。形成大企业引领、小企业支撑的互动格局。以动力和储能电池的研发制造为主导。核心,重点培育新能源电池、新能源存储装备、发电装备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形成从材料制备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产业体系。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亿达新材、中科泰阳、中科科孚能、新丰港电子在光伏发电和储能方面加强了产业链支撑,形成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撑点。
(二)梳理产业政策,做大产业规模,重点落实惠企政策,畅通企业生产资料采购运输渠道,助力企业开拓市场等.、支持企业开足马力挖潜增效,多方赔礼道歉同时传达济宁市委市政府多渠道支持企业发展的决心,引导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加快新项目落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攀登企业收入健康增长,重点支持圣阳动力、新光电子、曲阜天博汽车、派智电子等主链企业发展壮大,助力企业攀登高级阶段,推动新光电子营收突破10亿元,形成2个圣光电子太阳电力、新光电子龙头骨干企业,17家高成长企业为强企业。
(三)聚焦重点项目建设,协调保障要素。健全完善重点服务企业档案,坚持周调度、月分析,对重点项目开展动态管理,统筹协调解决企业项目建设的堵点和难点;为已开工的35个项目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加强要素保障和配置;为尚未开工的项目与企业合谋结合开办条件和情况,及时整理前期资料和资料;省选、市重点项目、市挂图运营等13个重点项目,做好跟踪动态服务,并努力提前完成。
(四)加强运行监控,提升服务能力。建立月度经济运行分析机制,统筹企业生产、销售、仓储、用电量、能耗等运行指标,做好经济运行工作坚持一线工作方式,每个月都会对46家攀登企业进行调研,全面覆盖,共同分析经济运行、项目难点、政策应用节点等企业急需关注的问题推进到现场,将各种工作机制与现场调研有机结合,形成与企业互动的良性循环,确保问题的快速解决,项目的快速推进,以及数据的科学报告。
(五)加强产业创新,推动优质企业培育。“一企一策”梳理企业和潜在合作高校院所的技术需求,积极推进11家未建业企业——与优势学科、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承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储能集成、电池管理系统、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研发充分发挥干部在企业的岗位优势,切实推进实施增产增效、服务企业、宣传政策、对接融资、拓展市场等工作,帮助企业做好育人基础工作优质企业,实现优质企业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