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92亿,传递了哪些关键信息?
2022-01-24
连日来,各大公司密集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新闻上的数字更新非常快,很容易让人分心和迷人。
其实研究一家公司的财报,除了单看利润,还要看未来的格局、可能性和技术的延伸……这比单纯看一个没有争议的稳步上升的公司。华熙生物在生物科技领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对象。
10月26日,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活性材料公司华熙生物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在前景看好的生物技术行业,收入和利润的稳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期的,但研发数据却令人瞩目。
据官方披露,2021年前三季度,华熙生物研发费用投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01.18%。三季度研发投入0.85亿元,同比增长138.21%。单季度研发增长超过100%,可见公司对研发的重视。
有人可能会认为1.92亿的研发投入不是很突出。但仅仅看研发投入的绝对数量是不够的。衡量一个企业的科技实力,需要综合考虑研发战略、研发体系、人力资源、研发投入和成果产出效率等多方面因素。纵观近几年的商业世界,投入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研发的企业不在少数,但真正能产生成果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而华熙生物就是属于这样的“少数派”。
“原创”+“我-”
事实上,从信息量更大的中期报告中可以看出,华西生物在研项目数量增长非常快,达到了160个,不仅紧密结合了公司战略框架下的核心业务,而且几乎涵盖了当前生物科技行业的热门板块。
就像制药公司的研发一样,创新的方向是世界首创(First in Class)。简而言之,以前没有人做过,它是世界上制造的第一种药物。另一类是Me-,更好地基于世界首创的第一代药物。因为第一代药物往往存在各种缺陷。就像第一代汽车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很难称它为汽车,但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的演变,现在的汽车与原车不同。这辆车原本只有一个单缸,跑得很慢。后来改成8缸涡轮增压。它仍然被称为汽车,但汽车的内部结构有很大不同。这就是我-。
华西生物也是如此。既有原始创新又有先进的研发项目,即所谓的Me-。在前一个范围内,合成生物学的位置非常高。
愿景即战略。据了解,合成生物学是“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它是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结合,核心是利用工程学原理设计生物系统和生物工厂。掌握这项技术,对于华熙生物这样一家专注于生物活性的科技公司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项技术可以为新物质的合成和产品功效的提升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气候一旦形成,将为华熙生物的原料开发(尤其是复杂成分和新原料的生产)和终端应用升级带来无限可能。
官方资料显示,华熙生物已建立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并将其定位为公司六大研发平台之一。截至目前,一系列合成生物学“校企”合作有序开展。“产学研”名单中包括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前段时间风靡全球的“二氧化碳人工淀粉”。该技术发明的获得者是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象舞》背后的《蚁兵》
除了开放、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华熙生物的内生创新能力也比较突出。低聚透明质酸的制备)由此受益。一般来说,企业需要构建内生创新能力生物制药企业能耗管理系统价格,一方面是机制,另一方面是人才。
在机制上,华熙生物建立了多层次、多功能的研发创新平台组织。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以个人命名的研发工作室——决定研发方向、研发策略和资源安排——这种独立的氛围让团队充满活力和灵活性。
与一些大厂的需求相比,工期需要1到2周的时间。在这里,您可以快速搭建项目,真正快速响应行业趋势。但是,鼓励良性竞争的“赛马机制”也存在于华熙生物内部,这种平衡保证了研发的能效处于高水平。
再说说天赋吧。华熙生物近年来不断招兵买马,吸纳了大量研发人员,为公司的基础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放大、产业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尤其是华熙生物的业务相对多元化,通常需要高水平的人力专业知识。目前,华熙的研究人员中近半数为博士和研究生,其中大部分具有生物学和生命科学背景,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财报显示,华熙的研发团队有近500人。这个规模与热门融资领域的自动驾驶公司相当,
从未来慢慢思考
回到最初的数字,华熙的研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在官方对外沟通中,2021年被定义为公司战略发展的关键年,也是旗下众多核心子品牌发展的一年。前端业务的运营,战略性品牌建设投入必不可少,研发也必须大力支持。在可预见的短期内,华熙的研发投入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幸运的是,华熙生物正在追求多元化的发展战略。生物活性、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四大战略业务齐头并进。双方不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共享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前期研发投入很大。前三季度高达30.12亿元的营收,也给了华熙进一步“慢慢做事”的信心和耐心。
作为一家科创板公司,外界从不缺乏华熙生物的想象力。昨日三季报发布后,多家研究机构给予华熙生物“买入”评级。投资者这种一致乐观的态度,极有可能与公司研发能力带来的长期竞争力预期有关。
生物科技,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