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四五”钢铁产业发展规划分析
2022-01-25
原材料行业包括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原材料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计划”)。阶段性和技术进步的特点增强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规划,促进了产业的耦合、共生发展。
据记者了解,《规划》不仅印发了任务书,还为“十四五”期间钢铁工业的发展绘制了路线图。那么,“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发展目标是什么?需要完成哪些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
“十四五”钢铁工业的起步基础是什么?
(一)发展基金会-“五新”
1.规模优势再次增强。
第一:粗钢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98%:钢材、铝材、光伏玻璃等自给率超过98%。
2.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1.5亿吨:1.钢铁去产能5亿吨的目标提前完成。
3.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0.76%→0.9%:研发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0.76%提高到2020年的0.9%左右。
国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主要装备普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6日:26个国家新材料重点平台已建成。
4.绿色改造焕然一新。
↓4.7%、↓46%:与2015年相比,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和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分别为7%和46%,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智能制造再上新台阶。
61.1:大型原材料企业工业化与产业化一体化水平指数为61.1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
65.7%:原材料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7%。
(二)开发环境
机会:
1.广阔空间:新发展格局建设加快,国内超大市场优势进一步发挥,特别是新兴领域和消费升级,对高端材料有需求。
2.基础支撑: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尤其是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和企业集中。
3.动力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挑战: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突出,国际市场拓展难度明显增加。
钢铁等主要大宗原材料产品需求将逐步达到或接近高峰平稳期,规模化、量化需求扩张势头趋于减弱。
原材料工业绿色安全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
一般要求是什么?
基本原则:创新引领、市场引领、供需协调、绿色安全。
发展目标:“五个现代化”
——高端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先进基础材料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显着提高。部分前沿新材料品种已实现量产和典型应用。在重点战略领域突破一批重点基础材料。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显着提升,重点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
——结构合理化水平不断提高。粗钢、水泥等关键原材料和大宗产品产能只减不增。重点领域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5至10家具有生态引领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
——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钢铁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重点行业排放强度和单位产值污染物总量均有所下降,新建项目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着。20%以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3级及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钢铁等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改善。
——系统安全基础更加稳固。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基本稳定的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成为世界重要原材料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的高地,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工业系统将是安全可控的。
如何落实“五化”目标?
目标1促进高端产业供给
(一)完善创新体系
加强创新平台载体支撑。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制度重组,在重点领域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设立省级创新中心。加强新材料产业计量检测中心、平台和联盟建设。建立新的材料数据中心。
优化完善创新机制生态。支持原材料企业加大投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制定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激励政策。选择一批创新基础较好的企业,试行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加大创新成果转化等相关指标的权重。绩效评估。鼓励中外机构开展材料技术创新研究合作。
(二)攻克关键技术
钢铁行业技术创新重点方向:推广高效低成本清洁炼钢、节能环保、先进电弧炉及其制造工艺、近净成型等关键共性技术制造、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通用工程专用设备及零部件生产技术。推动低品位耐火材料选矿、烧结烟气循环、钢渣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产业化应用。
(三)突破关键材料
围绕国防建设、民生短板、制造强国建设等重大需求,制定关键材料和产品滚动目录,制定发布技术路线图。实施大宗基础材料整合升级行动,提升钢铁和纤维新材料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综合竞争力。实施重点材料应用推广行动,优化首批重点新材料保险补偿机制。
(四)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质量管理和过程控制。推广和推广卓越绩效、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管理数字化创新和应用,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体系。
推进产品标准和品牌建设。完善和修订“十四五”原材料行业标准体系,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上下游协同的标准体系。培育一批耐候钢、轴承钢等高端材料集团标准。围绕消费升级、绿色发展等方向,修订提升建筑钢材等大宗材料和产品标准。
完善质量评价认证体系。推进质量分级评价发展。建立新材料认证体系,支持建设市场化、专业化的第三方高端质量认证机构,积极推动国际认证机构之间认证结果和评价标准的互认。
目标2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巩固去产能成果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完善并严格落实钢铁等行业产能置换相关政策。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达到先进的能耗配额标准和污染物超低排放值。鼓励各地扩大原材料行业产能置换实施范围。严禁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新增限制和淘汰项目。
完善长效机制。研究建立通过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费总量等手段抑制过剩产能扩张的约束机制。对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竞争力较弱的城市钢厂,以及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城市钢厂,采取全面停产、改造开发、就地改造等措施,以搬迁促转型升级。探索建立钢铁等行业错峰生产机制。
(二)指导合理布局
优化新产能布局。鼓励依托现有具备条件的炼钢生产厂建设钢铁冶炼项目。支持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的新材料项目。
推进标准化集群发展。引导钢铁行业依托城市矿山建设分布式短流程钢厂。推进原材料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向集群转型升级。及时发布产能预警,防止地方盲目重复建设。
(三)优化组织架构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钢铁等行业,培育一批具有生态引领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对完成实质性并购的钢铁等行业,给予产能置换支持政策。
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新型的制造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四)促进产业合作
扩大国内对中高端材料的需求。加快传统材料升级换代,破除制约材料应用的无形壁垒和不合理规定。拓展绿色建材等成熟产品国内市场,推进绿色建材应用和试点城市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房屋。
加强上下游联动。原材料企业向零部件生产延伸,转型提供整体材料系统解决方案。采取早期介入研发、后期持续改进的合作模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建立健全建筑用热轧钢等上下游合作机制。
目标3 加快产业发展绿色化
(一)积极实施节能低碳行动
制定钢铁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带头达峰。支持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建立生产全过程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和评价体系,严格落实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行业阶梯电价政策,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差异化电价政策。
(二)推进超低排放和清洁生产
推动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鼓励钢铁等行业组织企业进行内部节水改造。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工艺和绿色产品。制定和修订环保排放、节水等一批重点标准。
(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提高初级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原料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建设重点地区尾矿废渣综合利用和钢铁有色金属含锌二次资源协同处置等项目。创建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和园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等产业联动发展,实现能源资源梯次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
目标 4 加速产业转型和数字化
(一)加速制造过程智能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集成管理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应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升级网络,构建泛在感知、互联互通的工厂运营环境。
提高生产智能化。建立关键环节实时监控、异常情况预警、全流程动态调度、智能处置。构建主要生产场景、工艺流程、关键核心设备的数字孪生模型。鼓励在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精度要求高的岗位应用机器人。建立集客户服务、业务管理、生产执行、过程控制等信息为一体的企业管理和业务决策系统。
加快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企业开展工业化与工业化一体化管理体系标准执行标准试点示范和分级实施。支持优势企业两化融合先进实践经验的推广和复制,将配套企业纳入供应链协同、质量管控、合作研发的共同管理体系。
(二)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
加快原材料行业互联网识别分析二级节点建设。针对特定行业和区域,建设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专业技术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基于平台开放企业端和用户端数据。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夯实数字化支撑基础
分行业、分场景培育一批原材料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形成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一批原材料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领先团队。
目标 5 确保工业系统的安全
(一)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合理开发国内矿产资源。加强铁矿石、铜、钾等稀缺矿产资源勘查,积极开展现有矿山深部及周边地区的找矿工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高效集约利用低品位矿,鼓励复杂共伴生矿和矿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完善矿产资源权政策。
拓宽多元化资源供给渠道。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大型废钢和再生铝回收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构建国家和企业共同参与、产品储量与资源储量相结合的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完善矿石交易市场体系,形成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定价机制。推进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再生资源进口标准。
(二)增强配套能力
拓宽配套供应渠道。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备胎”计划,促进供应渠道多元化布局。
加强短板装备开发应用。运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和使用创新装备。及时调整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兰州钢铁厂能耗管理系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强化企业本质安全。加大安全技术改造力度,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技术装备。推进企业源头治理。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实施指南,开展试点示范。
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指导企业完善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5大项目落地路径
1.新材料创新开发项目
围绕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等重点应用领域,攻克高温合金、高性能特殊钢等一批关键材料。
建设粉末冶金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材料检测评价平台区域中心、新材料数据中心。
目标——到2025年,提高重点材料保障能力,建成10个以上新型材料平台。
2.低碳制造试点项目
组织研发重质劣质油加工与高效转化利用、大规模高效节能先进煤气化、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富氢碳循环高炉、氢能窑、氢基直接还原等技术。
钢铁行业推广钢铁再生材料利用、近终形短流程铸轧、低品位资源生物冶金等低碳技术。
组织实施氢冶金、非高炉炼铁等低碳冶炼试点,开展低碳水泥、氢能窑炉、固碳建材等试点。
目标——到2025年,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3.数字赋能项目
制定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指导方针和行动计划,推进集智能生产、智能运维、智能管理于一体的智能矿山和智能工厂(车间)试点示范。
制定“工业互联网重点产业”行动计划,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数字化服务商建设连接消费与生产、供应与制造、产品与服务、具有工业互联网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原料工业。支持地方政府和园区管理部门在区域内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围绕智能工厂参考架构、数据交换技术规范、数据采集规范等,制定了多项智能制造相关标准。
目标——到2025年,在原材料领域重点行业建设100多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1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4.战略资源安全项目
支持铁矿石、稀土等国内重点矿山建设,选择建设一批重要无机非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符合产业政策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鼓励企业规范开展境外资源勘探开发,建设采、选、冶一体化等综合资源基地。
目标——到2025年,构建稳定开放的资源保障体系,形成一批国内一流的大型重点矿产开发企业,建成15个以上重点非金属矿高效开发利用基地。国内铁金属自给率大幅提高,报废率达到30%以上。
5.强链强链项目
鼓励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型企业整合创新,组织高端专用生产设备、核心零部件、检测用精密仪器、核心原材料、产业基础软件等开展合作在解决关键问题上。
推进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重点领域建立产业链供应链联盟。支持企业制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物资、关键设备、备件应急储备制度和工作方案。
目标——到2025年,主要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和堵点得到有效缓解,安全水平显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