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举措推动工业园区减污减碳协同效应
2022-11-09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减污减碳协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2030年减污减碳协同推进提供行动指引。
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
园区是工业和产业集聚的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聚集地。工业园区减污染减碳协同,既是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工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治理污染、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规划》也对工业园区开展污染减排、减碳协同提出了明确要求。
《规划》鼓励各类园区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推进污染减碳协同,优化园区布局,推广新能源利用,推进园区清洁生产,提高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基于在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领域的长期研究和实践基础,提出了工业园区污染减碳协同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工业园区污染减碳协同势在必行
2021年,我国GDP达到114.37万亿元,其中近1/4来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园区不仅是资源能源的消费大户,也是污染排放相对集中的控制单位,仅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就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1%,面临着减少污染和减碳的艰巨压力。
基于我国的制度优势,工业园区一般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管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业园区工业企业集中统一管理的优势,对促进工业领域减污减碳协同作用。按照规划要求,推动工业园区减污减碳协同势在必行。
促进工业园区减污减碳合力的六大举措当前,在
宏观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园区正在转型升级,在推进污染防治、生态绿色园区建设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体碳排放基数不明,部分园区过度依赖化石能源,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低, 行业规划不合理,老旧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改造困难,还存在“分散污染”“两高”等问题。同时,工业园区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的智能化管控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园区污染减碳协同的6项措施。
一是摸清园区污染碳排放基数,评估污染减碳潜力是基本条件。结合园区环境影响评价、能源评价、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等基础数据,通过深入调研,明确园区主导产业特点、污染物和碳排放水平园区能耗管理,建立园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编制园区污染减碳方案或实施方案。
二是优化园区产业空间规划,实现源头控制是关键措施。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污染源和碳排放源,减少碳排放。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退出清单体系。新建园区和现有园区,分别制定低碳循环产业发展设计方案和改造方案。
三是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减排和碳减排控制,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建设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推动园区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推进园区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梯级利用、水资源集约化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跨园区产业生态集群,结合区域静脉工业园区、散装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城市集中供热等项目,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园区末期污染治理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有力保障。通过采用节水工艺,优化污水分配,降低处理能耗,实现污泥循环利用,推进污水处理,减少污染和碳排放。通过技术优化,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降低综合能耗,促进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温室气体的协调减排,助力废气治理减少污染和碳排放。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少和生产过程清洁化,构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加强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推进固体废物处置,减少污染和碳排放。加强重点企业拆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减少二次污染,鼓励采用绿色低碳修复技术,促进重污染土地合理规划利用,实现工业园区污染场地风险防控和绿色低碳修复。
第五,促进工业园区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发展是有效手段。通过加强园区铁水联运、充电联动、智能中转仓储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物流运输向绿色低碳发展。在园区建设改造过程中,逐步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进集中办公,降低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能耗。
第六,构建工业园区污染减碳智能化管理平台是重要工具。拓展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工业园区减污减碳协同管控能力,实现工业园区减污减碳管理的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提升工业园区监测、管理、规划和决策能力。
关于工业园区污染减碳协调工作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担沉重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和趋势压力总体上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的双重目标,产业园区应充分发挥产业链和供应链集聚、基础设施集约化、行政管理高效等优势,成为产业领域乃至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区。基于此,我想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要求中逐步补充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污染减排和减碳的权利责任界限,建立协同管理的制度体系。开展工业园区减污减碳协同
路径研究,编制工业园区减污减碳协同技术导则,制定协同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建设减污减碳协同治理
试点示范园区,收集典型案例,为工业园区污染减碳协同治理提供经验和参考。
积极参与引领全球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发展,加强相关国际经验交流,为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绿色低碳新工业园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
张玉军、李永红、唐延东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