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出台 “十四五”工业能耗下降14.5%-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重庆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出台 “十四五”工业能耗下降14.5%

2022-11-15

工勤岗转管理岗参公_能耗管理岗_大唐集团以热效率为核心能耗管理指导意见

重庆正在行动起来,提高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近日,市经信委等市六部门联合制定了《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方案》),到2025年,推动全市钢铁、石化等行业通过落实22条政策“干货”,能源效率全面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

主要目标

到2025年,重点工业领域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显着提高,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重显着提高,节能减排增效技术装备产品得到广泛应用。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

大力提高重点行业能效

聚焦重点耗能行业和领域,分类推进,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工艺应用,强化对标合规,系统提升能效。

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增效转型升级。深入挖掘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煤电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改造,促进能源效率水平提升,实现节能减排。工业能效稳步提高。针对机械、电子等行业主要耗能环节和设备,推广一批重点共性节能增效技术装备,加快提高行业能效。鼓励企业加强能源利用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

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和绿色升级。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老旧数据中心实施系统节能改造。支持生产企业加强绿色设计,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的能效。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电源、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转型。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用电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与信息设备耗电量之比)优于1.25。

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鼓励发展钢材联产、煤化工电热一体化、多联产,促进不同产业融合创新,实现协同节能增效。利用钢铁、焦化企业副产煤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炼油、煤化工企业构建端对端衔接、供需互通、产业链互联互通的产业链。生产设备。推进工业固废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超细粉体为主要原料替代水泥外加剂,

大唐集团以热效率为核心能耗管理指导意见_能耗管理岗_工勤岗转管理岗参公

不断提高耗能设备和系统的能效

以电机、变压器、锅炉等一般用能设备为重点,持续开展提高能效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的应用,对存量能源进行节能改造——耗设备。

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加快提升电机生产企业绿色设计能力,鼓励电机性能优化、高效铁芯、机壳轻量化等系统性创新设计。加快高性能电磁线、稀土永磁体、高磁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等关键材料创新升级。加快电机系统技术创新,推进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研发,进一步优化电机控制算法和控制性能。推动使用企业开展设备能效等级和运维考核,科学细分负载特性和不同工况,加速电机升级换代。到2025年,新型高效节能电机比例将达到70%以上。

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整机制造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协同,加强高效节能变压器三维绕铁芯结构、绝缘件、低功耗变压器等结构设计和加工技术创新。丢失电线和多步堆叠接缝。推动高效节能变压器在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海上岸电、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兴应用场景中的应用。鼓励电网企业和工业企业对并网运行的变压器进行全面调查,制定并实施能效提升计划。2025年,

实施锅炉能效提升行动。推进锅炉系统能效在线监测、在线诊断、协同优化、主辅机匹配控制等技术改造。加快锅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效节能锅炉产业化。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及减碳环保等配套设施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等一体化服务。

采取行动提高能源使用系统的能源效率。开展重点耗能设备系统配套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高效离心风机、低速大扭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的效率。推动高效节能炉排、配套辅机、热网泵阀、蓄热装置、电能计量系统等高效锅炉配套系统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效标识符合性检查,禁止企业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用能设备和系统。加强重点耗能设备能效考核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

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

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的能源管理,统筹推进大中型企业节能增效,系统提升综合能效水平。产业链和供应链。

加强工业能效对标引领。全面开展能效对标达标行动,在火力发电、造纸、水泥、建陶、烧结砖等重点用能行业评选出一批能效“领头羊”企业,引导行业企业通过对标、宣传推广、政策激励 追赶能效“领跑者”。以国际先进水平和重点行业能效对标水平为标准,引导钢铁、化工、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采用先进、前沿的技术装备,实现能效赶超。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强化园区企业循环生产和产业循环组合理念,推动园区开展集中供气、集中供热,发展高效多能互补利用模式,搭建绿色综合管理平台,营造园区公共环境能源互助、资源共享、垃圾协同处置。服务共享平台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业余压余热回收利用、废气、废液、残渣资源综合利用等,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公园。

加强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和实施节能规划,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设置专职能源管理岗位。落实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体系。下达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实行市(县)两级分级管理,定期考核评价。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进绿色制造,

加强工业园区能源管理。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能耗管理岗,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支持产业园区绿色微电网建设,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综合系统开发运行,促进多种能源高效互补利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内部应用和封闭式管道运输。

工勤岗转管理岗参公_能耗管理岗_大唐集团以热效率为核心能耗管理指导意见

积极推动数字能效升级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提高工业能效的赋能作用,推动构建状态感知、分析实时、决策科学、执行精准的能源管控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绿色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提高数字化节能增效技术水平。推动5G、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增效领域的研发应用,积极构建能效管理数字孪生体系。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体系建设,通过能流、物流等信息采集监测、智能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实现以能效为约束的多目标运营决策优化。鼓励企业探索实施以能源管控系统为基础的数字化碳管理,共同推进收集、

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结合行业企业提高能效实际需求,增加数字化、绿色化、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供给。积极搭建能效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能耗数据采集、跟踪、核算等服务。

持续夯实节能增效产业基础

着力提高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

加大节能技术的选型和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工业和通信行业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荐目录及典型应用案例评选工作,征集并发布市级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产品应用案例。节能减碳工艺。开展绿色生产水平评价、节能诊断等免费诊断活动,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定期组织技术对接会,开展技术应用单位与用能单位和服务通过展览等形式服务。公司交流,

增加节能装备产品供给。以高效电机、高效变压器、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和高效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高效节能装备为重点,培育一批能源领军企业。节能设备企业,提高节能设备供给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鼓励电商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材等,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深化培育,加强创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节能增效领域单项冠军企业技术和设备。

加大专业节能服务力度。积极发挥专业节能服务机构作用,培育一批为工业企业和园区提供节能咨询、设计、评估、监测、审计、认证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的专业机构,积极开展信息登记。广泛宣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导重点用能企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

加大节能创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和产品,增强企业节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节能创新技术产业化,推进节能创新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加快能源电子产业技术进步和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探索氢能、甲醇等利用模式。

加快完善节能增效体制机制

完善和完善工业节能相关政策,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为工业能效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继续加强工业节能监管。重点对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的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监测,重点关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能效重点用能产品设备配置、阶梯(差别)电价执行情况、数据中心能效、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任务等节能监测。加强节能监管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日常监管常态化水平,推动监管成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

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针对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制造企业等,组织实施专项节能诊断服务,挖掘能源- 节约潜力。围绕优化企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管理提出节能改造建议,推动企业加快实施节能减碳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培育一批市场化节能诊断服务机构,提高主要工艺环节诊断水平,重点用能系统、重点用能设备。建立节能诊断改造项目数据库,跟踪实施进度,加强诊断结果应用。

安全须知

加强组织实施。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共同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提高工业能效的政策环境。区县经济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抓好任务落实。

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用好碳减排配套工具。充分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资金等渠道,促进工业能效提升。落实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实施全国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异化电价政策。充分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重点新材料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

加强宣传沟通。利用节能宣传周等平台,深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节能减碳领域的政策法规、优秀案例、典型做法、先进技术。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和培训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实施节能增效先行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