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重庆将创建25个行业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2022-12-24
12月21日,全市智能制造推介会在禹洲宾馆召开。 会议印发了《重庆市智能制造工程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2年,重庆累计推动5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成10个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智能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
《实施方案》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和《大数据智能引领的重庆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是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重庆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未来四年城市的智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发展全面展开。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2年,重庆要创建25家行业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12个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基本建成覆盖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全市84%以上的大中型企业。规模工业企业将进入数字化制造阶段,64%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阶段,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62,产出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部分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制造,带动城市上规模。 全工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工业产品合格率不断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
为实现目标,《实施方案》提出了数字化装备普及、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工业互联网建设、智能制造新模式培育、智能制造创新等七大重点任务。关键技术、关联企业发展、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
普及数码设备
——到2022年,市(区)级推动2000家企业进行数字化装备转型升级
路径:引导企业更新数字化设备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设备。 重点针对汽车、电子、装备、化学医药、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开展数字化装备推广工程,同时推动企业应用智能搬运机器人等仓储物流装备。全行业自动化水平提高。
推进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
——到2022年,市(区)级推动1600家企业建设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和认定50家智能工厂、500家数字化车间
路径:推进企业研发设计、过程模拟、数据采集与分析、企业资源规划、制造执行、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仓储物流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打造车间级和工厂级工业通信网络。 促进各类信息系统和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和系统间的集成应用重庆工业能耗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构建自我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功能。 重点推进离散制造企业和流程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应用。
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
——到2022年,市(区)级推动1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10个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30家企业实施“上云上平台”智能化升级云上平台”
路径:加快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建设,夯实工业物联网基础,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通过“云上平台”,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鼓励企业夯实工业网络基础,支持企业建设、发展和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企业建设信息安全平台,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计划实施。
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
——到2022年,各市(区)重点引导240家企业开展网络协同制造,80家企业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80家企业开展远程运维服务
路径:通过实施数字化和网络化升级,打通企业设备、产线、信息系统的数据链,打通企业内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催生智能制造新模式。 着力推动企业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平台。
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
——到2022年,市(区)级推动企业设立研发机构125家以上; 建立5个以上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路径: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聚焦感知、分析、决策、通信、控制、执行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环节,加强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技术研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推广先进运营管理方法,搭建和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构建技术先进、生态完备的智能制造技术供给体系。 着力推动企业在先进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工业大数据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突破,推动企业发展和应用先进经营管理方法。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相关产业
——到2022年,市(区)级引进相关龙头企业400家以上,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产值超过400亿元
路径:围绕企业不同阶段的智能化升级需求,加大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相关领域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形成应用引领的良性发展局面行业和行业推动应用。 重点推动企业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关键装备(技术)。
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
——到2022年,累计制定行业基础标准20项、应用标准60项; 培育年收入亿元以上综合企业20家,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综合企业40家; 共创建行业级智能化企业25家 制造业标杆企业在市推广示范
路径:优化智能制造发展环境,重点抓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标杆项目示范、智能制造园区建设等,打造智能制造综合服务支持系统。
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施方案》还提出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建立智能制造评价体系、建设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保障措施。 (记者郭晓静)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了集高价值生态环境、优质产业项目、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新发展格局。优质的城市服务,交出了四张靓丽的“答卷”。
产业崛起的“经济答卷”
十年来,淮安工业园区坚持“大坐标”考察、“大格局”规划。“十四五”期间,淮安工业园区将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努力创建国家级园区”的总体目标,全面做强两大主导产业“盐化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今年以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总产值有望再创新高,突破300亿元。
十年来,淮安工业园区坚持“立体”招商、“全方位”突破。近年来,园区牢固树立了“项目为王,环境为金”的工作定位。近两年吸引50亿元项目4个、10亿元项目14个;新开工亿元项目38个,其中10亿元项目8个。; 新竣工亿元项目25个。
淮安工业园区实施“百亿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和“上市企业创建”三大行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1家,研发中心22个,高新技术产值占55%。今年8月,启翔新材荣获国家级“小巨人”称号,实现了园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
和谐共生的“生态答卷”
十年来,园区始终把谋划引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手之策”。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原则,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空间,立足“未雨绸缪、严守红线”的高要求,突出“同步”的高标准防控、和谐发展”,构建“一个核心、多点、纵横带”的绿色生态体系。
十年来,园区建成了2200亩的沿河古生态公园和6万平方米的栖霞河、永济河生态廊道。新建或改建绿化道路56条,新建城市小客厅等街道花园,公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2.2%。
在招商理念上,着力突破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的龙头产业项目,坚决把“高成本、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低回报”的项目保持下去出了公园。
一张流畅有序的“安全答卷”
十年来,淮安工业园区率先在全市推行安委会“双主任”制度。启动“5+1”安全加固工程的策划与实施。短短一年时间,化工区全面实现封闭式管理,6000平方米的应急指挥中心投入使用,2.7万平方米的危化品停车场建成投入使用。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平台投入运行,1.5万平方米省内一流特勤消防站建成投入使用,500米隔离防护林建成到位。2021年8月,
创新现场保障行动实施方式,组建了以中国化学工业协会技术专家为组长、安监总局专业技术人员为组长的“1+1+N”现场保障小组局为副组长,仪器、电气、自动化专家为组员。支持团体帮助公司提高安全水平。
一张民生福祉的“民生答卷”
十年来,园区内5个省定点经济薄弱村1791名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建成了147公里的骨干路网,8条公交线路连通了中心城区和周边地区;新建保障设施 住房面积24.8万平方米,支撑着人民群众的“安居梦”。
淮安工业园区探索新农村社区治理“533”机制,推动“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发展”五项职能向社区转移,保留“集体土地”三大功能管理、集体资产管理和分配、财务独立核算” 加快“社区党建网络、群众自治网络、社会治理网格”三网融合,打造“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划分47个综合网格、30个专属网格,建立72个网格党建工作站淮安工厂工业能耗管理系统,形成了“发现收集、智能派单、处理反馈、评估和评价”。
商俊良陈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