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3-01-11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上海市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 年 4 月 5 日)
沪府办发〔2022〕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本市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1、超额完成节能降耗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分别下降22.7%和38.7%。 )和72.62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国家目标。
2.重点领域成效显着。 “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近6000个,相当于降低能源消耗150万吨标准煤。 完成分散燃煤和集中供热企业清洁能源替代,减少煤炭消耗量548万吨。 组织工业企业实施淘汰落后电机、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新建民用建筑100%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累计推广绿色建筑2.33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300万平方米。 绿色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到729公里。 推广新能源汽车42万辆、充换电设施37.7万个、液化天然气(LNG)货车4046辆、LNG内河船舶98艘。 开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新区”)等区域性海绵城市建设,改造供水管网2207公里,减少公共供水管网渗漏率降至9.3%。
3、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能源水平稳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99.7%,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可回收物基本实现全覆盖三级“点站”网络。 覆盖、厨余油实现全过程管理、全循环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能级和水平稳步提升,再制造、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利用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废玻璃领域龙头企业废塑料回收利用也逐渐形成。
4、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完善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体系,加强市、区、重点用能单位三级节能管理,层层落实责任目标,形成管理闭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节能验收制度。 制定出台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和行动方案,加强对区政府和用水大户用水总量和强度的考核。 出台了多项法规和政策来管理生活垃圾和加强塑料污染控制,以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修订完善全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
五是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发布全市绿色发展行动指南和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广目录,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试点示范,引导推广应用一批节能低碳先进技术技术和管理模式。 创建节能带头人39个,节水型机构(单位)737个,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194个。 创建100家绿色工厂、20个绿色园区、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 开展城市矿产、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园区循环利用改造等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继续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区、低碳社区、和绿色生态城区。
六、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 基本形成全市能源资源和废弃物信息采集监测体系,完善全市资源统计体系和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能力。 全市重点用能单位全部接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机关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覆盖全市2030栋建筑,建成用水大户实时监测系统。 建立健全工业固废管理信息平台,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监管平台、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平台、余热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修订完善43项单位产品能耗限值标准和120项推荐性节能低碳和资源综合利用地方标准,制定发布建筑垃圾混凝土相关技术和产品标准13项。
七、绿色生活氛围日益浓厚。 每年结合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 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共享经济和二手市场蓬勃发展,绿色出行和CD行动广泛开展,积极减少包装等一次性产品使用意识和塑料制品继续增加。 生活垃圾分类的全面深入实施,逐渐成为低碳生活的新趋势。
(2) 面对的情况
“十四五”期间,本市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 我国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构建多层次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上海要走在全国前列,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尽管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工作基础较好,但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国家更高要求和更高期待市民反映 然而,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仍面临压力和挑战。 一是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垃圾产生量将继续增长。 “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市临港新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国家战略任务的深入推进,五新城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城市能源资源消耗和城市各类垃圾总量将进一步增加,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 其次,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潜力有限。 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技术改造挖潜空间有限,难度进一步加大。 同时,我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受资源禀赋、场地和渠道制约,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难度较大。 三是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本市资源再生利用企业稳产发展压力较大,企业数量逐年萎缩。 随着固体废物管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循环利用处置难度加大,本市资源化利用处置缺口将进一步加大。
二、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十九届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五个中心”和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将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是以“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生”理念为指导,以优化结构、控制总量、提高效率为主线,以绿色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重点支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上海发展。
(二)基本原则
——节约优先,目标倒转。 坚持节约优先,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源头绿色设计,统筹推进节能、节水、节材。 加强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倒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流通顺畅,利用高效。 着眼跨区域、跨行业、跨产品利用环节,打造有序畅通的循环再利用路径,建立健全源头减量、精细分类、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等环节。 覆盖资源回收体系。
——政府引导、多元共治。 充分发挥政府对工作的引导作用,明确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处置等主体责任,鼓励和吸纳全社会参与,促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创新驱动,市场引领。 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 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增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内生动力。
——共建共享,区域协同。 完善完善区域回收协调机制,合理布局、共建共享高水平资源回收设施,共同推进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一体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合理控制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和总量,高碳能源比重持续下降,资源产出和循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循环型产业和社会体系基本形成,提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有力保障。 支持。
——能源节约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能源消费强度继续下降,主要耗能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工业产品单耗达到(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合理控制,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比重进一步降低。 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明显增强。 资源产出率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部分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全面实现,努力实现城市固废近零填埋。
——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 构建覆盖工业、农业、城建、生活等领域的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培育一批高水平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 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理念的氛围更加浓厚,朴素适度的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推广。
二、主要指标
——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 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 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
——能源结构。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左右; “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量将下降5%左右。
— 资源产出和废物回收利用效率。 “十四五”期间,全社会主要资源产出率增长20%左右; 到2025年,主要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2%左右。
注:1.国家节能考核口径(不含原材料能耗和国家重大工程单项能耗)。
2.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是指扣除航空和国际航运能源消费后的比重。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推进结构优化
优化产业结构。 深入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 进一步提高工业新项目准入条件,将能耗增加值水平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标准。 加快推进高桥、吴泾等重点区域转型升级,加大落后产能调整推进力度。
优化能源结构。 继续落实重点企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合理控制发电用煤,减少焦化、喷吹等钢铁生产和煤化工用煤,推进自备电厂清洁转型. 全市煤炭消费量下降约5%。 到2025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以下。 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大型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定制,优化利用结构,选择冷热负荷相对集中的项目,推进天然气分布式供能建设。 到2025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7%左右。 加快奉贤、南汇、金山等地区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百万千瓦级深海海域风电示范试点,努力提高风电装机容量180万千瓦。 创新光伏开发建设机制,推动光伏在农业、市政设施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力争新增装机容量270万千瓦。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继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地面公交网络,形成由骨干线路(中运力)、普通线路、支线线路、社区公交线路组成的多层次线路网络。 建设相对独立的慢行设施网络,倡导低碳绿色出行。 积极推进“公铁转水”“公转水”等货运发展,提高铁路、水路货运比重。
(2) 促进能源和资源节约
继续推进工业节能和挖潜,合理控制电信行业能源消费过快增长。 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导向,大力推动钢铁、石化等重点产业向高端转型升级。 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行动,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系统,制定能效提升路线图,重点推广余热余压利用、能源系统优化、电机系统改造等节能技术. 大力推进园区综合能效提升,分批推进园区分布式光伏、光热、绿色照明、重点用能设备改造等项目,建设园区监控平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公园的整体。 严格控制新建数据中心规模,大幅提高新建项目增加值产出标准要求。 加快淘汰“老小散”数据中心,推进存量项目节能改造,优化运营管理,积极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创建,提升整体能效和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 坚持电动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建设适应特大城市的绿色交通体系。 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城(郊)铁总运营里程达到960公里,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5%以上。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设施。 到2025年,公交车、游轮出租汽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中心城区货车、邮政车辆全面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存量置换; 探索发展新能源汽车。 试点船舶,逐步推进邮轮、渡轮、公务船电气化改造实施; 提高LNG内河货运船舶利用率; 在临港新区、嘉定、青浦等重点区域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 加快完善充换电设施、港口岸电、加气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 加大老旧高耗能汽车淘汰更新和交通枢纽节能技术改造力度,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深化建筑节能降耗。 建立健全居住建筑和各类公共建筑的设计能耗定额制度,制定设计审查、质量检验验收、能耗评价等控制要求。 结合城市更新,采用物联网、能源托管等新技术新模式,推进节能改造和建筑调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00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平均节能15%以上,达到300万平方米。 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综合利用会计准则及配套的设计验收管理制度。 2022年起,新建党政机关、学校、工业厂房等建筑屋顶光伏安装比例不低于50%,新建其他类型公共建筑。 屋顶光伏安装面积比例不低于30%。 完善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体系,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不少于800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绿色施工,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智能技术,降低施工过程能耗。 推进商务、旅游宾馆等建筑能耗动态监测,深化能效对标管理,持续推进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加强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实施“节能减排”等示范。绿色商场、绿色旅游宾馆。
发挥事业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能源消耗定额管理,逐步推广教育、卫生、公安等各类事业单位能源消耗、用水定额的制定和应用。 加强能源审计和能源消费公示,不断强化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责任意识。 进一步完善相关示范机构评价标准体系,推动创建经济型机构。
加强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继续推进集约高效节水灌溉。 到2025年,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保持在0.74以上。 结合5个新城规划建设,探索推进重点区域污水资源化利用。 滚动开展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深入开展城镇供水管网计量管理。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雨水调蓄利用示范工程。 到2025年,全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新建区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以上。
(三)打造循环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 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最大限度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能源和资源消耗。 建立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采购、生产、销售、回收体系,依托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供应链的匹配、整合和创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发展。
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发展。 继续推进重点园区循环改造,完善固废信息平台,推进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并在园区内充分复制推广。 推动钢铁化工园区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区域内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完善园区固废中转储运体系,科学布局利用处置设施。 重点园区率先实现“固废不离园”。
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进冶炼废渣、脱硫石膏、粉煤灰、焚烧灰等大宗工业固废高效利用。 结合城市更新和报废汽车拆解,促进废钢资源化利用,打造全国领先的废钢产业供应链平台。 推进粉煤灰、废酸等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 加强粉煤灰、矿渣等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应用。 建设3-5个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基地,提升固废再生利用产业能级。 鼓励龙头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建设有影响力的再生资源交易中心。 建立覆盖所有大中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垃圾收运体系,到2025年全市形成392吨/日的医疗垃圾集中处置能力。
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 扩大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领域再制造规模,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进再制造产品检测认证,建立汽车产品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等领域,完善旧零件回收系统。
加强行业和区域协同处置利用。 按照“以废定产”的原则,布局了一批协同处置项目。 推进粉煤灰、废酸等危废工业窑炉协同处置项目建设。 实施燃煤电厂和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对城市污泥、工业固废、建筑垃圾残渣的统筹处置。 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白名单,重点关注废酸、焚烧炉渣等危险废物,推动建立协同处置设施长效机制共建共享。 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供需信息共享机制。
(四)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
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全面实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源头减量,推广替代产品应用,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 鼓励适度消费和光盘行动,减少餐饮浪费。 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减少二次包装,推广可回收、易回收包装。 继续推进净菜上市,减少农贸市场蔬菜浪费量。
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 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布局,实现初级生活垃圾零填埋。 推进老港、宝山二期湿垃圾集中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分散处理设施达标改造,探索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新工艺,拓展资源化利用方向,开拓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使用价值。 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9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11350吨/日。
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 Carry out the of a city for the of waste and old , and the "point " for , and the of and . the of a group of high- and , and a with , fine , and .
green . malls, , and other to open green sales areas. the of -hand and the reuse of -hand such as , home , and books. the of and , the of and , and the and use , and party and and state-owned and to give to .
(5) in the field
site and waste . the of waste such as dregs, to and fully , the and of civil and , and the of waste quota . the use of , , and that are easy to and reuse for , and large-scale and to use .
the of waste . the of waste , and the of and waste . By 2025, the will reach 8.1 tons per year. In with , etc., speed up the and of a of sites, and the and of .
Open up the of waste . the and of waste , the level of , and the and high-level of waste . the and for waste , the and of , and the first use in such as roads, rain and , and river .
the of . By means of and , the of plant is to zero . In with the of "high- , , and ", the of a of and . Carry out the whole of , full , and .
(6)
the of crop straw and waste. the use of crop as , feeds, base , and fuels. By 2025, the rate of crop will reach about 98%. the of waste in large-scale farms, and a of .
the of film and waste. the for waste film, board and waste, , and full by 2025. the of films, the pilot of fully films, and films into the waste and .
the of and and the use of and . the of the of to the field, the and and level of and , and by 2025, the rate of and will reach about 98%. Use and to the of and , and the of and the use of .
4. Key and major
(1) to in key
on the city's and , carry out and , the of new - , new , new , and new , to the and of , carry out , key the of and the level of .
(2)
the of in the - , air- - , and low- in key areas such as , , rail , and , and and using such as and . the of the park, the use of and other , and build an and green . the of green for cold chain , and and guide to green and .
(3) Green
Guide the to give to green such as , and . the scale of new , green , , and build a , eco-, clean, low-, and urban green .
(4) water
the for water , and and the use of that meet the for green , water, and water for . the of , and the of water power, , steel and other high water- . Build and , and reuse , and and reuse after the the .
(5) of power
the , and and power to adopt such as , , and trade-in to ' for . and the new power , power to fully , and a full life cycle . the , power and and , and the and of power .
(6)
Take the lead in work in key areas such as malls, , , , , etc., the , sale and use of that do not meet the , and bags, bags, etc. . the and of waste, and the of in key areas such as and large . the and of waste, and and green and for in such as e-, , and food .
(VII) Green of
the and of e-, and other , the green and of and , and the level of , , and . the of mail, the of and , and the of . , the of new and new such as " + " and .
(8) CD
, and a trend in the whole where waste is and is proud. to such as "half " and "small " to guide to order . to the chain, food waste in , , and other links, and CD-ROM in ways.
(9) base and
three bases in , , and the north shore of Bay. the ways for the iron and steel to and of urban solid waste. the and level, build an and base in , and the city's . the and of waste and waste on the north coast of Bay. a batch of , , plant tail water , house and waste and wet waste , and the of the city's base.
5.
(1)
the and of "urban and ", and the of , and key . and index , and . the and of work plans, goals and tasks year by year, and carry out and in due .
(2) and
Carry out on local on laws and , and the of and for and that are to . to the , study and for and , and water for key and key , and guide , , and to group and .
(3)
the of land use, and the of land for such as of and waste and . to key and for and . value-added tax and tax such as and . Guide to and green , such as green bonds and green , and green . the of a over-limit price .
(4) and
the of a - green , and the of , and other . on Zone, G60 and and other green , focus on key areas of , low and and , carry out , and the of a green model of " + + " .
(5) basic
the for and the for of key - units, to , data , and data . the , the and of , waste and , and the of a index and on rate and rate. the of an value and .
(6) Carry out
to such as Week, Low Day, and World Day to an of and in the whole . all kinds of to in the of green homes, , , etc., and green . and in the River Delta in terms of , , and other and .
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河北省促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了河北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的发展目标河北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行业:2022年全省将新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建筑用电量176万平方米,累计完成7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到2025年底,全省累计建筑面积达到135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
《方案》提出了河北省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见效。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确保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奖励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容积率、备案涨价、预售预售证等。 以国有投资为主体集中建设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原则上按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营。 单块用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住宅地块和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的民用建筑项目,被动房不少于10的规划条件和土地出让合同%严格执行。
加快落实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绿色建筑发展。 加强绿色金融扶持政策宣传,引导开发企业规划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加快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申报预评估,做到报告一报即评、随时入库、随时推送给金融机构。 各市县要明确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
建立健全建筑业碳交易机制。 根据河北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办公建筑减碳产品计算规则河北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尽快完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首笔碳交易。 加快制定河北省住宅建筑碳减排量计算办法,研究建立住宅建筑碳减排量捆绑交易模式和股权分配机制。 重点培育3至5家房建领域碳排放核查机构。
开展全产业链供需两端常态化工作。 定期开展河北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行业供需对接活动。 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河北被动房”栏目、“河北被动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生产企业的产品供应信息和需求信息。开发公司及时发布。 鼓励龙头生产企业向生产、设计、施工全过程服务模式转型。 支持生产企业申报省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
在保定市开展全产业链发展试点示范。 发挥保定市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制造业产品种类多、规模大的优势,着力推进保定市被动房规模化建设,加快制造与工程建设相互促进,打造被动房全产业链发展典范。 (记者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