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城市向建筑零排放转变通过采用绿色技术,一座27层大厦一年能减少多少碳排放?
2023-02-23
核心阅读
建筑物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建筑节能减排的政策和规划。
绿色建筑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适用、高效的空间利用。 它们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质建筑。 从写字楼到住宅区,从学校等公共机构到购物中心等商业建筑,绿色建筑不仅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更是新技术的载体。 一些国家充分利用前沿技术,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助力本国实现低碳发展。
引领城市向零排放建筑转型
一栋27层的建筑采用绿色技术,一年可以减少多少碳排放? 位于迪拜码头的阿联酋地标集团总部大楼给出了答案:1332吨。
采用具有阳光采集功能的自动照明控制系统,根据自然光的照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 采用带温度传感器的水循环装置,年用水量低于国际水管理联盟标准40%; 智能电梯配备能量再生电机,电梯运行产生的能量可以储存起来二次使用……在约45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内,置地广场集团总部大楼采用一系列绿色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碳足迹,这已成为阿联酋主要发展绿色建筑的缩影。
近年来,阿联酋已采取多项措施引领该市向零碳建筑转型。 2007年,阿联酋颁布了一项法律,要求所有新建建筑都符合环保和绿色建筑标准,阿布扎比、迪拜、哈伊马角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例如,阿布扎比推出“珍珠”评级系统,新建建筑必须至少获得一级认证。 这是中东第一个强制性可持续建筑评级系统。 迪拜实施绿色建筑评级系统,新建建筑必须满足最低评级要求。 迪拜政府还开发了一个绿色建筑网站,提供评级信息和绿色材料供应商名单。
阿联酋承诺到2050年所有建筑将实现净零碳排放。除加强新建建筑能效管理外,阿联酋还积极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 阿布扎比去年开始对150座政府建筑进行绿色改造,提供智能化设计和节能节水技术,如太阳能屋顶光伏装置、智能电表和恒温器、高效冷水机等,并计划未来10年建筑能耗减少22%,用水量减少32%。 哈伊马角市计划到2040年底完成3000栋建筑的绿色改造,推广屋顶太阳能装置的应用。
根据阿联酋绿色建筑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绿色建筑市场简报,阿联酋绿色建筑总面积约为6400万平方米。 阿联酋绿色建筑委员会主席 Ali 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建筑符合绿色建筑法规,阿联酋正在朝着到 2050 年实现净零碳建筑的目标稳步前进。”
绿色认证促进建筑可持续性
在新加坡建筑学院内,有一座经过翻新的零能耗建筑。 远远望去,屋顶和外墙都覆盖着层层叠叠的绿色植物,绿意盎然。 走进大楼,你会发现这里的节能设计别具匠心。
门窗采用低辐射玻璃,可减少透过玻璃的太阳辐射; 照明系统充分利用节能灯、光电感应自动开关和日光照明,降低能源消耗; 空调系统采用先进的冷却器、变速驱动和个性化通风设备,能耗降低约40%; 设备通过综合管理系统控制,可自动优化能源使用……作为新加坡绿色建筑总体蓝图的旗舰项目,该建筑每年可节省约84,000新元(约合1新元)能源成本.
新加坡土地和自然资源有限,城市人口稠密。 绿色建筑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城市长期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手段之一。 新加坡政府已承诺到203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36%。鼓励环保建筑的发展是一项重要举措。
2005年,新加坡建设局推出绿色建筑标志认证计划,评估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建筑节能、节水、环保、室内环境质量等评估标准,评价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绩效。 建设奖励。 到 2020 年底,新加坡 43% 的建筑获得了绿色标志认证。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到2030年将绿色建筑比例提高到80%的目标。
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激励措施,以促进新加坡向更可持续的低碳环境过渡。 2006年,新加坡建设局推出绿色建筑总体规划,结合法律法规和激励措施,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建筑新标准靠拢。 从鼓励新建建筑绿化,到将既有建筑纳入绿色环保范畴,绿色建筑的总体蓝图不断更新。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加坡提出了超低能耗计划,鼓励使用最先进的节能建筑解决方案,如物联网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和先进的传感器。
校舍节能将成为环保教育的“活教材”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日本岐阜县水浪市水浪北中学高调测试,最终发现该校8090平方米的校舍达到零排放标准,成为日本第一所A零排放的中小学校园。
采用自然通风,建筑物具有高隔热性和高气密性,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 利用自然采光和地热,并配备高效照明和空调系统; 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发电,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使用生态监测器进行能源管理…… 校舍采用了一系列清洁技术和数字技术,是日本零排放建筑的重要尝试。
2016年,日本政府提出,到2030年,一半的新建建筑将是零排放建筑。 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住宅、办公楼等建筑的碳排放量为3.52亿吨,占日本国内碳排放量的34.4%,仅次于工业部门。 日本舆论认为,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日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在日本2020年底公布的绿色增长战略中,住宅建筑被列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14个重点领域之一。
6月3日吉林绿色建筑能耗管理系统,日本提出《实现脱碳社会的住宅和建筑对策》,规定日本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建设学校、文化设施、政府大楼等公共建筑时,应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日本政府对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标准也将统一规定。 6月9日,日本政府宣布,到2030年,全国100多个“先行区”将实现碳中和,全国公共设施等建筑将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目前,日本政府已开始研究公立中小学建筑脱碳。 措施包括,校舍必须在屋顶和外墙使用高性能保温材料,使用双层玻璃窗,尽可能使用自然光,并配备人体传感器。 感应LED灯、有效利用太阳能等 日本《读卖新闻》称,对于全国约2.85万所公立中小学而言,校舍节能将成为学生环保教育的“活教材” . 如果在各地推广节能校舍,日本居民的环保意识也会提高。
(开罗报道,曼谷,东京,7 月 12 日)
《人民日报》(2021年07月13日第17版)
12月27日至28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强调,成都将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建筑能耗精细化管理,目标是实现碳中和。峰碳。
分组讨论中,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夏先义表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空间调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是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落实全会战略部署的方向。
推动空间结构调整
2022年改造旧院落601户7.2万户
“我们将紧紧围绕城乡建设这条主线,加快空间结构调整。”夏先义说。 这也是优化强化中心城区、城区新区、郊区新城的核心功能,让各片区的基本功能就近满足,优质均衡,核心功能得以发挥分别地。 其长期和相互支持的重要措施。
对此,他表示,成都将加快全市老旧四合院改造,探索改造、治理、服务一体化模式,2022年改造老旧四合院601户、7.2万户。此外,小规模渐进有机实施更新改造,继续推进50个小区更新,新启动30个小区更新项目。 建设20个特色街区,在中心城区各区改造一个区域的既有建筑风貌。
成都将进一步提高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效率。 突出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TOD综合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确保34个TOD综合开发项目阶段性见效。
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本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标准将出台
如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应用和数字技术推广,推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总量和效益持续优化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成都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指示。
一方面,成都市住建局将印发《成都市绿色建筑推进条例》,进一步完善成都市绿色建筑实施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和低碳建筑,确保明年城市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70%。
另一方面,还将出台全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标准,完成58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社区建筑节能改造。与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实施。
助推交通结构调整
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
如何助力调整交通结构? 对此,夏宪义表示,下一步重点是加强“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和高效衔接,补齐城市轨道交通短板,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助力绿色交通发展。
围绕这一领域,成都市将大力推进四期建设规划8个项目建设和城轨S3线城子S3线215公里延伸段建设,实施《双城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 ——成渝地区城市经济圈”启动建设。 S5线、承德S11线,科学开展龙泉至天府机场S13线前期规划设计研究。
成都市还在科学制定第五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强化轨道交通路网功能,提升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网络服务水平,扩大远郊城市和县城轨道交通覆盖面,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二环九”铁路公共交通网络实现“全球覆盖”。
另一方面,据他介绍,成都市将出台《成都地铁地面辅助设施场景一体化设计导则》和《成都市轨道交通衔接设施设计导则》,重点关注道路缓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的有效衔接,全面提升“便捷、舒适、安全”绿色出行的服务体验。
助推能源结构调整
推动社区充电桩“愿意装的尽量装,应该装的尽量装”
“我们将继续推进新能源在住建领域的应用,加强建筑能耗监测,转变建筑能耗结构,全面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减碳。和操作。” 对此,成都将鼓励按停车位数量停车,新建建筑不低于15%,既有建筑不低于6%,并部署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加强协调,小区充电桩“能装就装,该装就装”。
此外,成都市住建局正在研究混凝土搅拌车能源改造措施,将在全市工地推广使用1000辆新能源混凝土搅拌车。 进一步完善“成都市绿色建筑能耗监测信息系统”,新增34座公共建筑能耗实时监测,实现绿色建筑运行在线监测。 (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