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能源管理服务企业四川辰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新一轮五千万元融资-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数字化能源管理服务企业四川辰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新一轮五千万元融资

2023-04-24

36氪获悉,数字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四川晨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宇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5000万元融资,由振诚投资领投,跟投北京中关村银行。 资金将用于储能产品研发、工商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研发、市场拓展等。

晨宇科技是36氪持续关注的一家创新型公司。 其此前曾传出PreA轮融资,并在一年内获得大额融资,也可见资本对赛道和公司的认可。

辰尔科技表示:将依托核心优势,大力发展工商业分布式储能业务,持续加大商业能源管理产业链布局,巩固在能源管理数字化赛道的前沿地位。

香奈儿科技

辰尔科技成立于2020年,作为新一代数字化能源管理服务领域的先行者,深耕商业能源管理领域,融合物联网、AI算法模型、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云边端协同,工商业分布式 以储能产品为切入点,自主研发覆盖商业能源管理全业务周期的“鳗鱼小管家”。

陈鳗科技基于“小鳗管家”平台的多个SaaS产品,构建了包含AI能耗计算、能耗数据清洗、算法底层支撑、物联网数据侧抓取、多源异构数据的云端端等系统,持续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实用的节能减碳解决方案,赋能商业能源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分布式储能正在抢占能源转型的新技术和经济制高点,在确定性需求下,储能产业链开启了全球竞速,进入储能赛道是辰奈尔科技,助力未来建筑实现零碳排放。”而低碳是碳发展的重要抓手。” 晨宇科技创始人兼CEO朱越洋告诉36氪。

聚焦分布式储能带来的能源变革,把握下一个万亿级蓝海

在“双碳”战略时代机遇下,储能、风电、光伏、新能源等正迎来“黄金成长期”。 储能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可以应用于“发、输、配、用”的任何环节。 电力通常是即用即用,不直接储存,而配电和储存可以平缓电力波动,减少资源浪费。

据悉,辰奈尔科技将于今年推出第一代动力储能产品——CMERS(动力储能回馈系统),率先应用于其服务的1000+商业楼宇。 通过电梯储能装置的应用,节能效果会有所提高。 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加速储能商业化。

从节能原理来说,电梯使用CMERS后,可以有效利用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反向和热损失的废能(10%-25%),通过锂电池存储和优化直流电。 转换成交流电能送回电网供其他电梯或设备使用,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 据统计能耗管理系统投资,安装CMERS的柜梯每年综合节电率可达25%-50%。

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分布式光伏电站新增装机容量为1965.3万千瓦。 在我国,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体系的重要支撑,利好政策频出; 在海外,受欧洲能源危机、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用户侧储能需求激增。 而商业物业也将快速步入这个方向优化能源管理结构,商业建筑将成为未来实施分布式储能系统的重要目标。

数字赋能,打造贯穿商业建筑全业务周期的能源管理平台

进入“双碳”时代,商业能源管理是推动能源应用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也是构建覆盖商业建筑全业务周期的绿色生态系统的底层基础。 解决商业建筑能源管理难点是刚需。

然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商业物业单位面临着多重挑战。 朱越洋说:计量检测设备不足,能耗信息缺失或失真; 商铺数量多、分布广,收费体系建设难度大; 信息化程度低,缺乏信息系统和决策机制; 全面实施分时电价,传统用电中能源消耗成本较高……这些都是商业用户经营中一直存在的矛盾和痛点。 各类企业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能源数字化、精细化管理需求。

目前,辰奈尔科技提供的商用能源解决方案可以解决客户35%-40%的能源消耗问题。 现有完整生产线覆盖商业建筑能源管理全业务周期:为客户做一次“体检”,获取建筑能耗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通过智能终端、网关服务器、储能等控制建筑能耗设备。 用电设备、节能降耗,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精细化、具体化、个性化的建筑低碳、零碳解决方案。

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解决商业管理问题,可以直接降低商业物业的人力、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平缓商业地产和物业的能源消耗和资金风险,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奇奈尔科技的商业能源解决方案已服务于国内120家房地产及物业集团客户,覆盖1600多栋商业建筑,超过25万商户正在使用奇奈尔的产品和服务。

投资者评论

振诚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建伟表示:随着全球变暖、电气化转型、VC涌入和全球能源体系结构转型等趋势,在海量的新能源投资机会中,传统能源的数字化转型业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行业的需求和共识,数字化能源管理平台的诞生是行业的必然趋势。 我们看好行业,相信雪尼尔科技的发展潜力。 未来,用电比重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对用能精细化、数字化的需求也将成倍增长。 全面开放后,经济回暖,商业地产和物业迎来新的春天。 我们愿与晨宇科技一道,迎潮而上,奋发图强,为加速碳中和时代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关村银行创新生态合作部总经理张璐认为,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能耗管理和储能市场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数字化、商业能源智能化转型亟待解决。 辰尔科技团队具有强大的产品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帮助商业楼宇用户实现精细化能源消费和分布式储能一体化管理,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作为创新创业者的银行,中关村银行是科技企业投贷联动领域的先行者,也是双碳领域的坚定支持者。 期待与辰宇科技深入合作,共同见证行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储能网讯:8月20日,国网上海电力公司旗下上海电力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投基金三方签约协议,上海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实现股权重组,获注资7.6亿元。

对于三个签约方而言,国网上海电力是一家具有央企背景的能源公司,全面负责上海电网的输配电、销售和服务; 上实集团是地方政府背景的企业,在新能源开发领域经验丰富; 双创投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为积极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而发起的专注于战略性新兴领域基金和项目投资的创新投融资平台。 三方的合作,无疑将使绿能公司这家长期深耕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的专业公司如虎添翼,将再添重要动力上海的能源转型。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电力能源领域经历了从需求回暖到用电紧缺、从缓解缺口到大力支持、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发展历程。 的发展和革命性的变化。

我曾经渴哭过一会儿

上海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发源地。 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盏电灯、第一座发电厂、第一条线路、第一台电表、第一台变压器、第一条电缆、第一座变电站。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大上海重新回到人民怀抱。 当年,全市用电量10.09亿千瓦时。 到1966年,全市用电量为70.26亿千瓦时,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增加到125.11亿千瓦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征程,上海的用电量也随之腾飞。 当年全市用电量147.68亿千瓦时,十年后的1988年增加到240.70亿千瓦时。

1990年,浦东开发正式启动,上海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 从当年的264.74亿千瓦时到2000年的559.44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突破300亿、400亿、500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上海电力能耗管理系统,上海人均用电量长期保持在华东地区的2倍左右,是全国人均用电量的3.8倍,可见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市民生活. .

此后,全社会用电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10年上海全社会用电量1295.87亿千瓦时,2017年达到1526.77亿千瓦时。 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是1978年的10.34倍。

它是与功耗密切相关的最高功率负载。 1978年,上海年最大用电负荷为199.4万千瓦时。 到1990年,年最大用电负荷为410.70年,翻了一番。 十年后的2000年,最高用电负荷突破1000万千瓦,达到1041.7万千瓦; 2007年突破2000万千瓦,达到2121万千瓦; 2016年突破3000万千瓦,达到3138.4万千瓦。

用电量和高峰负荷增加的背后,是全市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 1978年底,上海市发电设备装机容量197.72万千瓦,基本相当于年最大用电负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不够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为加快电力事业的发展,缓解电力短缺的矛盾,1985年至1987年,上海市筹集电力42.5万千瓦。 与此同时,拥有4台30万千瓦机组的石洞口电厂于1990年5月建成,是上海第一座百万千瓦火力发电厂,也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发电厂。 此外,80年代还加快了一批电厂的建设。 至1990年底,全市有发电厂11座,总装机容量468.67万千瓦。

除了本地发电能力,大力引进外电也被确定为当时上海电力发展的基本方向。 1990年,±500kV葛(洲坝)南(桥)线投运。 这是全国第一条500kV正负极输电线路,最大输电容量120万千瓦,全长1045.67公里。 它的建成实现了华中和华东两个电网的互联互通。

山东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电力能耗管理系统_上海电力能耗管理系统

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多种因素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用电高峰期用电紧张成为常态。 1985年夏,上海缺电达20万千瓦以上。 上海市政府动员50万职工错开上下班时间,缓解紧张的电力负荷。 1988年四季度至1989年4月,上海发电燃料严重短缺。 那时候一周工作6天,市区的工厂都开始一周工作5天,郊区的工厂一周只能工作4天。 期间,共实施了86天的拉网电。 到1995年,电力供需矛盾成为制约上海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由于缺乏电力供应,整个城市都口渴。

外呼支持半壁江山

面对缺电带来的困扰,为尽量减少直拉电对用户造成的巨大影响,上海自1996年起投入使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当年安装负荷控制终端654台,负荷可控。负荷30万千瓦。 1997年以来,上海一直没有拉电。 2000年负荷控制终端增加到2270个,可控制负荷增加到50万千瓦。 1996年至2000年,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共实施限电84次,累计限电负荷573万千瓦。

与此同时,上海加大地方发电能力建设力度。 2000年,上海最高用电负荷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达到1041.7万千瓦。 当年年底,上海本地装机容量达到1100万千瓦左右。 进入2000年后,上海本地装机容量持续增长。 但由于土地利用、“压大压小”等客观政策的要求,上海开始关停部分小机组。 截至2010年底,上海本地装机容量已达1800万千瓦,此后增长缓慢,至今维持在1900万千瓦左右。

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电力负荷大幅增加,当地机组的新增负荷红利迅速耗尽。 在缺电矛盾中,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频繁运行。 有两次高潮,一次是2002年到2005年,共停电102次,累计停电1316万千瓦; 2003年,这两个数值都达到历史极值,分别达到69倍和800万千瓦。 . 另一次是2007年到2010年,两次数值分别是103倍和607万千瓦。

上海最高负荷随时间增长,本地装机容量基本触及“天花板”。 那么,上海靠什么维持电力供应平衡,如何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如何支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呢?

答案是来电。

2006年,±500kV宜(都)华(新)线投运,上海市新增外送电能力300万千瓦; 2011年±500kV(团)临风(靖)线投运,上海市新增外送电能力300万千瓦。 算上1990年建成投运、输电容量120万千瓦的热南线,特高压线路通道为上海贡献了720万千瓦负荷保障能力。

更彻底的改变来自我国的特高压战略。 2010年7月,±800 kV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运,上海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 上行特高压工程不仅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世界第一条特高压线路,更重要的是,全线额定功率高达640万千瓦,相当于投运600万条线路。 - 上海的容量单位。 对提升上海市外电能力,缓解上海市用电紧张具有重要意义。

紧接着,2013年9月,淮南-皖南-上海(皖电东电南半环)特高压工程建成投运; 2016年9月,淮南-南京-沪(皖)特高压工程上海段(北半环)成功电气化。今年8月21日,苏通GIL(气体绝缘输电线路)综合管廊隧道工程北半环建成后,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2019年建成投产后,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将形成连接皖、苏、浙、沪负荷中心的网络。全面投产的淮安沪特高压工程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意味着上海将真正形成“两交一直”的特高压供电格局,输电能力达外用电将上一个新台阶。

上海电力能耗管理系统_山东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电力能耗管理系统

2018年夏季,上海最高用电负荷3094万千瓦,连续第三年稳步突破3000万千瓦大关; 等级。 外电无可争议地支撑了上海半壁江山的用电量,为保障上海当前的用电平稳和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负荷管理系统是历史的忠实见证:2011年以来,共停电12次,总负荷116万千瓦; 2016年至2018年三年,系统实现“零停电”。 “供需紧平衡”、“电力供应短缺”等被媒体反复报道的专业词汇几乎见不到报端。 缺电已成为上海电力发展史上一段模糊的记忆。

截至2018年9月末,上海负荷管理系统累计安装负荷控制终端2.85万个,总可控负荷370万千瓦。 “救命稻草”。

迈向绿色能源

特高压恢复的意义,不仅在于大容量外电成为上海供电的主力军,更在于它输送的是清洁水电,对上海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2010年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雾霾已成为公众的“呼吸痛”。 由于煤电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问题,其绿色性能难以与清洁无污染的水电相提并论。 然而,中国的水资源绝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的核心则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 由于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的限制,“远水不能解渴”成为中国能源板块的难题。 鸿沟。

特高压运行为打破空间限制提供了可能。 一条扶风线源源不断地将清水从1907公里外的长江输送到上海。 特别是每年夏季的用电高峰,恰好是水力发电的高峰期。 更加突出。 2017年,上海市全社会用电量1526.77亿千瓦时,扶风线输送电量32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在上海电网的血脉中,既有国外绿电的涌动,也有本土绿电的方兴未艾。

2007年9月,由上海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上海前卫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发电。 这是国内首个进入商业运营的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也使得大规模光伏发电首次纳入上海本地发电装机容量。 前卫太阳能光伏电站总容量为1.051MW。 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发电1177.28万千瓦时,累计上网电量1106.67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3702.5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045.7吨。

2010年8月,同样由上海绿色能源公司投资、建设和管理的上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一期并网发电。 这是我国首个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也是亚洲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项目一期由34台单机容量3兆瓦的风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102兆瓦。

2015年8月,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工程并网发电。 二期项目由27台单机容量为3.6兆瓦的风电机组和1台单机容量为5兆瓦的风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为102.2兆瓦。 截至今年7月底,该项目一、二期总发电量27.44亿千瓦时,累计上网电量26.59亿千瓦时。

经过今年8月的增资扩容,上海电网本土新能源发电将迎来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