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智慧楼宇市场星纵物联展示破局之道-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逐鹿智慧楼宇市场星纵物联展示破局之道

2023-05-13

来源标题:政策、市场、技术三重驱动,智能建筑让能耗“看得见”

近日,在中宣部“中国的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新时代的住房和城乡建设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来源:北京日报)

过去十年,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建筑不断改变中国面貌。 建筑领域作为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力量。 据悉,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从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20亿平方米以上,2021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将达到84%。 25,000。

未来,我国将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加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推进力度,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城乡建设。

事实上,不仅在政策层面,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智能化、舒适性、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逐鹿智能楼宇市场,兴宗物联网指明破局之道

近日,在深圳宝安国际会展中心(17号馆)举行的IOTE 2022国际物联网展览会·深圳站上,记者参观了兴宗物联网展台,对智慧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智能楼宇解决方案中,向下需要感知物理世界,利用传感设备采集各种数据,提高楼宇系统的感知和预警能力; 向上,需要连接到云端系统,通过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端,实时、动态地对现场各种要素进行监控和分析,方便管理者做出决策。决策更迅速,更合理地调度周边资源。

因此,智能建筑从建设、投入使用到后期改造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突出。 在此过程中,企业面临着网络部署、能源浪费、管理不便、环境监控难等各种问题。 如何同时解决这些痛点和难点,对很多企业来说并不容易商业楼宇能耗管理系统图,甚至陷入困境。

Star Zong IoT依托在智能楼宇项目中的经验和积累,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利用LoRa®技术,打造可轻松同时应对多种难题的智能楼宇解决方案。

这里以星宗物联近期的一个楼宇智能化改造应用方案为例进行说明:

该方案应用于深圳飞亚达大厦和先健科技大厦。 通过使用星宗物联®传感器、®基站网关、®智能终端等产品,实现办公空间设备及能源管理、环境管理、空间管理等智能化转型升级,助力企业实现高效数字化、智能化办公室。

项目改造初期,共部署6个网关,500多个星级垂直物联网节点终端,打造智能健康办公环境。 传感器和智能终端数据通过星宗物联网UG65®基站网关上报至客户云平台,进行数据可视化和分析。 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App进行远程控制。

解决方案拓扑

通过实施该计划,可以实现多重收益:

解决部署问题:在楼宇环境参数采集方面,传统的有线部署不仅会增加项目组的工作量,还会增加部署成本; 使用LoRa®无线部署方案可以轻松解决其痛点和难点,如功耗高、信号差、成本高、数据安全性不足等问题;

省电节能:照明智能控制,电器用电量监控,有效解决企业浪费电的问题。

远程批量管理:对窗帘、灯光等设备进行远程批量管理,减少人员一一开关的人工成本。

环境实时监控:实时监控环境参数,营造舒适的办公环境,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提高会议室利用率:实时监控会议室占用情况,有效提高会议室利用率,实现会议室的高效管理。

本次改造案例只是星宗物联在智能楼宇领域众多案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兴宗物联网展台,记者还看到了®环境监测传感器(AM300系列、AM100系列、EM300系列等)、®室内/室外基站网关、®控制器、工业路由器等多款智能产品。 、5G CPE、5G及5G高清网络摄像机等。

此外,兴宗物联网还展示了智能楼宇、智能办公、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兴宗物联网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目前已与全球2000多家渠道伙伴建立合作关系,业务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政策、市场、技术三重驱动,建筑市场迎来爆发点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人们对居住空间安全、舒适的需求大幅提升,如何有效保障建筑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打造舒适、节能、健康、舒适的完美空间?智能化已成为智能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 主张。

一方面,根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建筑商业模式研究》的数据显示,全国约有27万座大型企业建筑和17.6万座商业建筑,承载着超过4600万户中小户型。企业和447万家酒店。 ,大型商业综合体数量超过6000个。

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国家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们对建筑的智能识别、感知和交互产生了个性化的延伸需求。 因此,城市建筑与科技的融合、智能化,让建筑开始有“神经”、有“大脑”,变得敏锐、智能。

可以说,在政策、市场和技术的多重作用下,智能楼宇市场前景广阔。

这几年,我们确实看到不少玩家进入建筑数字化。 随着元宇宙、数字孪生、BIM、机器人、AI视觉、区块链、5G、LoRa等技术与传统建筑的结合,面向未来的应用场景越来越清晰。

从楼宇到园区,兴宗物联网用感知构建数字空间

建筑是园区的主体,建筑智能化的过程是园区智能化的体现。 在建筑市场从传统的单一业态逐步演变为多元化组合发展新模式的同时,园区也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园区,从单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园区转变。点智能到整体智能。 成为必然趋势。

据《新起点新征程2021智慧园区发展研究报告》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产业园区将超过1.9万个。 但是,我国产业园区的智能化普及率仍然较低。 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例,目前共有智慧园区224个,其中智慧园区约占35%。

尽管园区智慧化改造仍处于布局调整阶段,但智慧化普及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厂商在工厂、社区等小范围的专网和专网模式(®网络)的提供上探索出了成熟的商业模式,顺应了智慧园区建设和场景改造的发展趋势。

以兴宗IoT为例,公司扎根于AIoT行业,正牢牢把握“数字感知”发展方向。 通过对物理世界的全面感知,将数据高效传输到数字世界,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分析决策,并反馈到现实环境中,实现良性循环。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产业数字化升级,智能化需求从城市、园区到楼宇等场景的不断拓展,智能建筑将在各种催化剂的作用下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第35期CIO班报名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百舸争流,争先恐后;千帆竞发,勇往直前者胜。” 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 从全球范围看,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正迎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机遇。 为营造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有力推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区紧紧围绕建设以“工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体系建设任务,加快步伐企业数字化转型,以企业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借力经济领域数字化改革。

抓住“智能制造”新机遇 “未来工厂”雏形初现

智能销轴车间内,一台车铣复合加工设备正按照指令运转。 机械臂精确连接双面铣床和双顶针车床,完成铣削和车削两个加工工序。 整个过程只需要一个 。 这是记者近日在浙江华业塑机有限公司(简称“华业塑机”)车间看到的景象。 作为我区螺丝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企业通过不断引进智能化设备、改进管理方式,不断朝着“未来工厂”的目标迈进。

“未来工厂”是指广泛应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协同制造、绿色制造、安全管控和社会和谐。 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的现代化工厂。 去年,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名单揭晓,为全省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工厂”已成为大势所趋。 为此,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先后引进马扎克加工中心、感应调质流水线、离子渗氮炉等智能化设备。 通过智能化改造,用数字化程序控制机器生产,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 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引导企业走‘未来工厂’之路,我们还在生产过程管理中引入了相关理念。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实施了BI可视化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据可视化。整个制造过程。” 顺着公司副总经理徐薇薇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公司各生产车间在醒目位置都设置了液晶显示屏。 这是BI可视化系统呈现的质检驾驶舱,展示了各分厂的产品。 以上数据每3分钟更新一次,实现产品从订单——出图——公司——生产——产品全过程的交付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并记录加工过程过程中所有工序的参数和质量数据,便于后期追溯,及时突破生产瓶颈,有效提高产能利用率,产品准时交货率达到90%以上。

舟山市两海粮油有限公司(简称“两海粮油”)也在朝着“未来工厂”的目标努力。 走进公司年加工120万吨油脂生产车间,蒸黄豆的香味扑面而来。 “这是我们的前处理车间,平时只有2人值班,浸出车间也有2人,控制室1人,5人的人员配置可以说是整个行业劳动强度最低的了。”展示。” 舟山两海粮油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因为人员成本和工艺设计的提升,才能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产品本身,提高产品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全省。

智能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开发_能耗管理平台_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

记者了解到,去年,“两海粮油”还投资2700万元,用最新的生产和物流智能工艺技术,对原有工艺流水线进行智能化升级,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实现销售额年增1.8%收入。 十亿。

积累转化,补充动能

“智能工厂”按下快进键

今年6月,市经信局公布了2021年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试点名单。 过程智能化正在向工厂整体智能化升级转变。

走进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零星的工人穿梭于各种设备之间。 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成品连续通过传送带,进入影像全速检测分拣机,最后按照相关标准自动放入相应的分拣箱。 ,用于包装和运输,每次分拣只需几秒钟。

“智能化改造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 舟山7412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厂每年在技术研发和智能制造方面的投入保持在3000万元左右,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管理,围绕工厂“智慧”战略,着眼于全面提升工厂网络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信息系统软硬件需求规划和系统数据整合,建立完整有效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生产。 智能制造,产品精准溯源。 小到图纸设计,大到生产管理,随着公司在智能制造项目上的持续投入,生产现场智能化装备应用率达到70%左右,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与过去相比。 从“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

浙江大洋星河食品有限公司(简称“大洋星河”),位于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甘栏镇,是一家生产鱿鱼、章鱼、螃蟹、鱼、虾等水产品的企业。 主要供应国内大型商超、电商平台、连锁餐厅。 目前,年加工3万吨水产品的“大洋星河”智能工厂正在稳定生产中。 生产线上不同形状的金枪鱼被刀具均匀切割,成品鱼片线条清晰,厚薄均匀。 记者了解到,该切割机名为“鱼体定重定尺寸智能切片设备”。 内置激光位移传感器,可利用激光对鱼体形状进行三维建模,驱动刀片灵活调整切割点和角度。 与人工切割方式相比,使用这种智能切片设备,切割动作更精准,鱼片更标准,减少了人工切割失误和外观损伤等问题,使产品更符合市场要求。

智能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开发_能耗管理平台_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

同时,“大洋星河”还投资1.5亿元引进水产品快速解冻生产线、超低温液氮速冻生产线、智能油炸生产线、自动分拣包装等多条生产线生产线,以及全自动面粉涂层施胶设备、全自动漂烫设备、AGV无人驾驶智能运输车等智能化设备、智能仓储设备及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电力及制冷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物联网系统,不断完善“智慧工厂”建设。目前,企业水产品日加工量由人工模式的70吨提高到100吨,生产车间工人数量减少为150。由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单位产值能耗也明显降低。 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国平对“智能工厂”运营的效果非常满意。 在他看来,“智能工厂”让公司摆脱了以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局限。 不仅质量管理更加规范,产品质量也更加可控。

精准布局先行,传统企业走向“智能”

一份鱿鱼加工食品,从深海到餐桌,需要在水产品深加工厂经过多道工序。 然而智能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开发,在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兴业公司”)加工车间的生产过程中,没有一丝鱿鱼碎屑,偌大的厂房里几乎没有人。

作为一家以水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兴业公司”自2018年进驻我区以来,对厂区的科学规划花了不少心思。“厂区一侧是水产品车间、冷库、水产品冷冻车间,另一侧是鱿鱼加工车间、冷库、鱼油加工车间,两边三栋建筑紧挨着……”记者在讲话中说一路跟着公司。 当负责人来到公司厂区时,看到厂区内的车间距离冷库很近,中间有一条物流走廊相连。 原料和成品通过物流通道直接运输,实现水产品加工中央厨房的闭环管理,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还可以使产品污染少,保证产品质量。

除了“兴业公司”,在今天的定海,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已全面铺开。 很多传统行业企业虽然没有达到“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培育标准,但也通过了科学规划和技术。 改变项目、“机器换人”等方式,探索智能化转型升级方向。

舟山长虹国际造船有限公司(“长虹国际”)也是其中之一。 公司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实施船舶移动液压小车技术改造项目。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主要采用船舶修移设备的最新技术和技术,采购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液压小车移船系统和移船技术,用于整船移船、半船移船。水平泊位的转移和大规模转移。 转环段等预计年内完成配套工装及基础设施(轨道安装)建设。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高“长虹国际”10万吨级水平泊位船舶的建造效率,实现水平泊位满载造船。

各企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与我区多年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区重点在一年内打造3家数字化标杆企业,落实2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目标,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以金塘塑机螺杆产业工业互联网和水产产业供应链服务为切入点,支持定海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大脑建设基础,大力实施关键环节数字化转型工业企业加快工业数字化进程,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数据互联互通。 同时,我区也在加快形成以“未来工厂”为引领、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主体的新型智能制造体系,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瞄准痛点。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难点难点。 “一对一”数字化咨询诊断,资源对接活动,贴近服务企业。

去年,我区还出台了《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研发创新,引进重大制造项目支持企业数字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大数据赋能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企业“上云”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