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和带宽高速发展数据中心节能减排要转变思路
2023-05-18
《东数西数》火了!
随着铺天盖地的报道,“算力”这个数字经济时代最具爆炸性的词汇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从“智慧银行”到“智慧零售”,从“智能制造”到“智慧物流”,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得益于“算力”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建设更智能、更绿色的综合大数据中心也按下了快进键。
然而,随着数据中心需求的不断增加,数据中心建设规模日益扩大,能源压力也越来越大。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总数约为500万个。 什么概念?
计算能力和带宽的快速发展
数据中心节能减排需转变思路
数据中心能耗有一个关键的衡量指标PUE,它是数据中心设备总能耗与IT设备能耗的比值。 PUE值越低,越节能。 印发的《新建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到2023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必须降至1.3以下。 业界普遍的降低PUE的做法是利用自然环境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再加上制冷、配电等基础设施技术的不断改进,以降低电力消耗。
然而,随着数据中心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网络带宽的成倍增长,数据中心的能耗呈指数级增长。 单纯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能耗的处理能力有限,已经不足以缓解高能耗的增长。 因此,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必须转变思路,即通过增加算力,降低单位算力的能耗,让每度电发挥更大的作用。价值。
华为超融合数据中心网络
以“网络品质提升”赋能绿色算力时代
华为超融合数据中心网络解决方案采用“零丢包”以太网提升网络能力促销能耗管理系统,有助于提升计算效率,降低单位算力能耗,使能构建大算力的绿色数据中心网络。
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流体动力学用例实测数据为例,传统网络完成相同任务需要375秒,零丢包以太网需要198秒。 换算成单位算力消耗,零丢包以太网单位算力消耗比传统网络降低47%。
第19届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将于2022年4月26-27日在中国深圳举行。届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郭亮、华为数据中心网络营销总监罗江干将与全球分析师、客户、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的持续创新和深耕,使能各行各业的绿色发展,创造绿色低碳的未来。
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统筹节能减碳与循环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装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到2025年,通过统筹推进产品装备改造重点领域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高效节能产品和装备的市场占有率。 与2021年相比,工业锅炉和电厂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大家电中高效节能产品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高效节能产品分别占运工商用制冷设备、家用制冷设备和通用照明设备的40%、60%和50%。 废旧产品和设备回收更加规范顺畅,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回收模式,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塑料已达4.5亿吨。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统筹节能减碳工作的意见
和循环利用加快产品装备重点领域
翻新和改造指南
发改环字[2023]1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各厅(委、管委、局)、商务主管部门、国资委、市场监管局(厅、委)、能源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中心支行省会(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
产品和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统筹节能减碳与循环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装备升级换代,对于加快建立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循环、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积极稳妥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碳中和峰值。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减量化技术,完善废弃产品和设备的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在落实大丰碳素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实施综合节约战略,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分类逐步推进重点领域产品装备升级换代,加快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废弃产品和设备物尽其用,实现生产、使用、更新、淘汰、循环利用产业链循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实现碳峰值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理
坚持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以产销量大、应用范围广、能耗高、实施条件好的产品和装备为重点,积极推进更新改造。 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工作节奏,坚守安全底线,及时总结工作成果和可行模式,逐步向其他领域推广。
坚持合理标定和分类指导。 结合产业发展阶段,对标国内外同类产品装备技术水平,合理界定能效等级,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坚持分类施策、一品一策,分领域制定实施指南,稳妥有序推进产品装备升级换代。
坚持节约、集约、畅通流通。 突破困难堵塞,创新组织方式和工作模式,统筹推进产品装备升级改造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助力产业链畅通循环。 充分结合废弃产品和设备的价值特征,分类实施标准化回收,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综合施策。 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广先进节能减碳技术和产品装备,淘汰落后低效产品装备。根据法律法规。 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激发各方参与改造和循环利用的积极性和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产品装备升级改造,高效节能产品装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与2021年相比,工业锅炉和电厂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大家电中高效节能产品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高效节能产品分别占运工商用制冷设备、家用制冷设备和通用照明设备的40%、60%和50%。 废旧产品和设备回收更加规范顺畅,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回收模式,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塑料已达4.5亿吨。
到2030年,重点领域产品和装备能效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综合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设备改造与循环利用协同效应有效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着提升,为碳达峰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2.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装备节能减碳升级
(一)聚焦重点领域产品装备。 以节能减碳为重要引领,以能效水平为重要抓手,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推动产品装备升级换代。有条不紊。 分领域制定实施细则并不断完善,加强对地方和行业企业的工作指导。 首批重点对实施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锅炉、电机、电力变压器、制冷、照明、家电等产品和设备,推动相关用户和单位进行改造改造,协调废弃产品和设备的回收利用。 密切跟踪、及时总结上述领域改造回收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将工作重点扩大到其他产品和设备。
(2)合理界定产品设备能效等级。 以《重点用能产品和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年版)》和现行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为依据,推动地方及相关行业和企业实施产品和设备升级改造,鼓励升级改造达到能效和节能水平(能效二级),力争达到能效先进水平(能效一级)。 结合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预期的实际情况,实施能效等级动态转换,及时更新重点用能产品和设备的先进能效等级、节能等级和准入等级。
(三)分阶段逐步开展产品和设备更新改造。 各地要组织开展节能诊断能耗管理系统产品分类,加强事中事后节能回顾,全面调查本地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设备使用情况和相关产品设备能效水平。 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措施,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推动重点企业制定工作方案,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稳妥有序推进更新改造,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和设备的稳定运行。 支持中央企业、国有企业、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率先在产业链、供应链实施能效管理,积极采用节能减碳先进技术,淘汰低碳企业。效和落后产品设备,结合实际,对产品设备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
(四)加强高效节能产品和装备的市场供给和推广应用。 支持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绿色设计,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提升高效节能产品和装备生产制造能力。 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高效节能产品和装备的骨干企业和制造集群,推动提高产品产销比高效节能产品和设备。 在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中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产品和设备。 鼓励零售企业和电商平台通过设立产品专区、突出自主标识、发放绿色优惠券等方式,引导消费者优先购买先进节能产品和设备。
3、完善废旧产品和设备的回收利用体系
(一)畅通废弃物和设备的回收处置。 各地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规范化、规模化、精细化”导向,组织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供需对接,促进产品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和规范资源回收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 支持发展废旧产品和设备回收、运输、拆解、利用一体化模式,减少中间环节。 鼓励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设专栏,开通绿色通道,为废旧产品和设备资产交易提供便利。 支持发展“互联网+”模式,培育废旧产品和设备网络交易平台。 充分发挥资产评估机构作用,提高废弃物和设备资产评估水平和效率。 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流转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完善国有废弃产品和设备资产处置制度,推动企业高效规范处置相关资产。 支持供销系统探索废旧产品和设备回收利用先进模式。 推动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 鼓励地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二)推进再生资源高水平回收利用。 依托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规划布局一批高水平废旧产品分拣中心、加工利用基地和区域性交易中心设备,推动废弃产品和设备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回收利用。 加强先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支持现有加工利用项目升级改造,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废旧产品和装备精细拆解、复合材料高效解离、有价金属清洁提取、稀贵金属回收利用等先进技术,加强大型成套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三)规范废旧产品和设备的再制造。 鼓励对符合条件的废旧产品和设备进行再制造,再制造产品设备的质量特性和安全环保性能不得低于原样机。 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技术,提高再制造水平。 加快提高废旧产品和设备再制造标准。 严格再制造产品设备质量监管,规范再制造产品设备生产和销售行为。 支持产品和装备制造企业建立逆向回收体系,发展高水平再制造。
四、加强支持保障
(一)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 统筹运用政府投资、专项再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开展产品设备改造和循环利用。 落实节能节水特色产品、设备和项目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免退等优惠政策。 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对符合政策要求的高效节能产品和设备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 推动国有企业率先实施企业绿色采购指引。 鼓励各地采取补贴、以旧换新、积分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和居民购买高效节能产品和设备。 能效低于节能水平的产品和设备原则上不予补贴。 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生产企业和资源回收企业依法依规发行绿色债券、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公开环境信息。
(二)提高产品设备能效和淘汰标准。 加快制修订一批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按照“高于低于低于”的原则,加强与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重点能源准入水平的衔接协调——消费品,合理制定各级能效指标强制性国家标准。 加快填补风电、光伏领域发电效率标准和落后设备淘汰标准空白,为新产品、新设备更新换代提供技术依据。 完善产品装备、工艺技术、生产制造、检验检测、认证评价等配套标准。 扩大能效标识、节能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品认证实施范围。 严格落实并适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逐步完善落后产品和设备淘汰要求。
(三)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深入排查重点领域产品装备升级再利用存在的技术难点和堵点。 充分利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等创新资源,聚焦高效节能产品和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高端装备再制造等,聚焦突破基础材料、结构设计、加工工艺等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节能减碳先进技术。 将节能减碳、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装备纳入《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鼓励类,不断加强推广应用。
(四)加强监督管理。 充分发挥节能源头审查作用。 新建、改扩建项目、年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新建项目、财政扶持项目,企业不得采购和使用能效低于准入水平的产品和设备如中央预算内投资,原则上不得采购能效低于节能水平的产品和设备,优先采购和使用能效先进的产品和设备。 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和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企业、单位用能产品和设备的节能监管。 完善和规范高耗能行业电价上涨制度,推动相关企业实施产品和设备升级。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质量监管,依法依规禁止生产和销售能效低于现行能效三级(五级)标准的产品和设备,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能源效率水平。 加强废弃产品和设备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等环境监管,避免二次污染。 依法依规打击非法改装、组装、拆卸和处置废弃产品和设备的行为。
五、加强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国务院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形成合力,做好调度、跟踪评估、监督检查和经验总结工作,落实各项目标和任务的详细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抓紧实施电机和电力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做好电机和变压器更新改造工作电力变压器。 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中央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节能减碳先进技术研究,加强高效节能产品生产制造,设备,率先进行升级改造和回收利用。
(二)强化责任落实。 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装备升级改造和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措施,扎实有序落实。 各地要积极开展产品设备能效提升、循环利用等技术和业务培训,推动有关企业和单位提高重要产品设备运维管理能力。 相关行业协会、专业智库、第三方机构要落实国家部署,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重点领域产品装备升级再造。
(三)加强宣传引导。 积极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重要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营造全社会参与节能减碳的浓厚氛围,加大重点领域产品装备升级改造力度。推进优秀项目和典型案例,推动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 鼓励地方、行业协会、相关机构举办技术产品对接交流会、应用示范现场会等活动,促进节能减碳先进技术和产品装备的交流推广。
国家发改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商务部
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能源局
2023 年 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