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档案管理工作步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正轨”-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四川内江档案管理工作步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正轨”

2023-07-10

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是指国家和社会直接形成的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活动的“古今”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 图表、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因此,档案管理看似简单、不引人注目,但实际上其保密和管理责任却很重。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内江档案局按照国家和四川省档案局的要求,从日常管理上升到社会服务体系的高度,档案管理工作已步入数字信息化的“正轨”。

记者采访获悉,今年上半年,在内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四川省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内江市档案局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市委第七次代表大会、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带领班子,推动档案工作年度目标任务落实,抢抓机遇,建设新馆,抢救资源,打造特色,服务群众,提前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成效显着。

据统计,今年1-6月既定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征集文化名人档案、作品、资料等185件,占目标任务的61.7%;征集文化名人档案、作品、资料等185件,占目标任务的61.7%; 共收到档案5523卷,占目标任务的55.2%; 提供使用档案13935卷,占目标任务的69.7%; 督促指导39家市级单位完成2016年文件资料归档工作,占目标任务的55.7%; 培训档案员410人,占目标任务的136.7%。

同时,完成国家重点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馆)文献级目录数据征集52311件,占目标任务的65.4%; 监督指导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印发部署要求文件,加强对贫困村建档工作的指导。 配合内江建工做好市档案建设工作,办好规划许可、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等前期手续; 积极开展馆藏民生档案数字化工作,并签订委托代理招标协议。 该项目已列入申报计划。

档案管理已进入数字信息系统

档案管理要不断创新,建立健全数字化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根据发展思路,内江市档案局(图书馆)主动“上行”,争取在档案数字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与四川省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院签署《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合作协议》。

采用“院地合作”模式,形成稳定合格的关系,最大程度节省时间和技术成本,确定使用符合新要求的技术应用软件,实施数字档案(室)标准化建设,夯实数字档案工作的技术支撑。

具体方法:“一是软件共同使用,二是共同组织培训,三是共同推广”。 今年5月以来,我局与四川省局研究院、内江师范学院联合举办“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用培训班,对来自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200余名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城市内的机构。 省科研院所技术人员通过多媒体详细讲解了软件功能和操作,参会人员现场操作,知道该知道的。

内江市委、市政府及领导高度重视内江档案信息化建设。 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对市档案局《关于推进内江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报告》作出批示,市档案局及时落实,安排各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全市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实践证明,与“馆、所、校”合作的档案数字化应用技术培训取得了切实成效,有效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 根据。

为积极落实《内江市电子文件管理“十三五”规划》,内江市档案局根据国家、省、市数字档案馆相关要求,印发了《关于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意见》 ,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做到了“三个澄清”。

一是明确建设要求。 《意见》对数字档案馆建设要求、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实体及信息安全、质量控制和数据验收等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二是明确时间节点。 要求各单位切实将数字档案建设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自2017年起,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内的各单位在移交档案时必须实行纸质档案实体、档案目录数据、全文数据“双套”移交。

三是明确业务规范。 《意见》同时发布的还有《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馆建设评价办法》、《纸质档案馆数字化技术规范》、《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等相关规范。 《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等相关规范作为附件印发,指导和规范数字档案建设,确保各单位电子档案和数字档案的安全有效管理。

“三促”提升工业园区档案质量和效率

内江市档案局在建立档案数字化系统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不断推进行业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工业园区档案工作,积极落实《四川省工业园区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内江市多措并举开展工业园区档案工作,促进工业园区档案工作水平的提高。公园档案的质量和效率。

“一是推进安全建设。” 档案部门积极与内江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园区管委会对接,通过专题档案研讨会等方式就档案工作进行双向沟通,建立健全园区、入驻企业档案管理网络,托管单位,并确保档案设施和设备的分配。 选派园区档案人员赴省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四川省工业园区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得到有效落实。 该市在园区设立专职、兼职档案员15名,组织培训园区档案员87名。

“二是推进标准化管理。” 档案部门主动跟进服务园区建设,对新园区档案工作实行“早介入、早规划、早实施”模式。 新园区按照标准化管理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 及时给予工作指导。

截至目前,全市工业园区拥有标准化管理档案5个,其中省二级1个、省三级4个,为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发挥了应用作用。

“三是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以数字档案建设为抓手,通过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和四川省电子文献管理系统软件为载体,建立园区档案档案级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稳步推进信息化过程。

今年以来,我局跟踪指导内江高新区开展数字档案建设试点工作。 截至今年7月,该局已完成园区自建园以来14384页、793份文件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并实施了应用软件系统。 全文数据连通,成为内江市第一个档案室实现文献档案全文检索电子化,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行“双套系统”。

档案管理助力精准扶贫

今年以来,内江市档案局按照中央和省、市扶贫工作精神,积极跟踪并融入全市扶贫档案工作,深入研究指导深入基层,多措并举督促指导。 程序进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内江市档案局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发挥部门联动效应。 市档案部门和市扶贫移民部门联合发文档案馆能耗管理系统的应用,部署档案精准扶贫。 2016年退出的63个贫困村、8777户贫困户建档工作明确了“建档时间、建档标准、检查方式”,提升各级档案工作主体责任意识。扶贫物资。

在具体工作中,我局建立了市级档案业务指导员培训和县(区)级基层档案人员培训机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档案业务指导员业务水平。深入规范学习、定期研讨会、非现场检查等。 质量,并从中选拔精准扶贫档案培训指导教师,充实到各基层单位开展扶贫档案培训和后续指导工作。 同时,培训注重“三个结合”,将档案业务人员培训与基层档案人员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现场专题培训与“互联网”相结合。 +”定点问答,全面提升培训效果。

同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按照“一县(区)”的工作思路,确定了隆昌县石年镇唐家桥村等5个精准扶贫档案试点单位。 “一试点”,通过试点村建设推动区域推广。 建立扶贫部门牵头,档案部门主动跟踪指导,镇村干部、驻地干部、第一书记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机制。 在重点培育试点村档案的基础上,选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较好的贫困村,作为现场教学点,分阶段、分批次组织乡镇、贫困村档案人员参观学习。在试点村进行研究,为规范档案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档案信息化建设举措凸显新成果

档案数字信息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断创新的重大系统工程。 建立和完善原有基础数据十分重要。 针对城市的复杂性,内江档案局从“四”方面夯实数字化处理基础。

一是为全文档案数字化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图书馆馆藏民生档案数字化处理项目,对内江制药厂等25家改制企业原职工个人档案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 共记录档案级目录数据23066项、档案级目录数据48364项,全文数字化超过60万页。

二是夯实档案数字目录基础。 实施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工程,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建设国家重点档案目录的标准和要求,开展内江《中华民国档案文献级目录馆藏操作办法》专题培训和征集工作。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本系统。 目前,已收集民国川康区糖业专卖局档案级目录数据10000余条(11例)。

三是夯实网站管理运营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通过明确职责,细化网站管理日常工作要求,确保网站正常运行。 定期对网站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未及时更新的栏目进行更新,主动公开档案工作、档案机构、档案资源、档案利用服务等信息,及时处理无法更新的页面。可以正常访问。 目前,档案门户服务发挥积极作用,累计点击率超过40万次。

四是夯实档案资料馆藏基础。 大力发展档案文化产品,通过加强馆际、部门和个人文化产品交流,近年来共收到各类资料2035件,丰富了图书馆馆藏。 严格按照报刊整理要求,全面系统地对2016年全年报刊杂志进行整理装订。 整理装订报纸共5种,共28册; 整理杂志书籍78种,共884册; 今年文化产品工作继续加强,任务将越来越重。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将任重而道远。 档案管理不能仅限于档案部门的职责。 要转变服务模式,从数据提供者转向信息服务提供者,依靠现代网络技术减轻档案人员的压力,避免数据放置错误的发生。 因此,加大档案数字信息建设是新时代档案管理体系的需要,也是服务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责任。

时代背景下,内江市档案局走在地方数字信息档案管理的前列,是敢于改革、创新的结果。 内江“档案”在成绩面前不会止步,档案管理正迎接数字信息时代的进步挑战。 (本报记者 郭汝媛报道)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日前,贵州贵彩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雷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采用“绿色工厂”设计和管理理念,实现生产自动化、工厂化集约化、原材料无害化、废物回收利用、低碳能源,2021年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今年5月,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向2022年省级绿色制造名单企业颁发牌照。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华阳电气有限公司、贵州新曙光电缆有限公司获批省级绿色工厂; 奇瑞万达获批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作为千亿级产业园区,近年来,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培育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精准培育壮大绿色制造体系。 截至目前,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制造体系名单内共有8家绿色工厂,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省级2家。

发展的“绿色含量”和“含金量”不断增强,绿色增长的牵引力越来越强。

搭建平台,更智能地降低消费

争分夺秒抢进度,机械设备不断转动,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近期掀起了生产热潮。 从6月初到现在,公司产值已突破3亿元。

在海信贵阳构建的能源系统上,生产区域的水、电、煤等能源消耗数据不断更新。 “去年10月,我们搭建了可视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能耗的精细化管理,针对暴露出来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努力。” 该公司副总经理朱洪臣经理介绍。

贵阳海信通过完善管道分布、更换变频空压站、实现单元化控制等方式,一一解决了平台暴露出的能耗痛点和关键问题,实现单位能耗降低7%产品,每年节省10万元以上。

“利用工业4.0理念,公司自2019年起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智能生产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从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协同。” 李艳雷表示,智能生产平台的建立不仅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企业实现“绿色精品”的强大助推器。

公司对所有设备进行了环保升级,增加了自动化生产控制系统,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和超低排放。 生产环保,环境清洁,打造全新绿色工厂。

我为校园添绿色_我为家乡添绿色_宜昌工厂能耗管理系统设计

贵阳奇瑞万达客车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操作

奇瑞万达贵州客车有限公司通过搭建云平台,强化企业精细化管理,对物资采购、生产调度、质量控制、能源消耗等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效率。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工厂企业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共同推动减碳、减污、绿色拓展、增长,大力发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倒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精密、柔性、智能、绿色的新型制造体系。

技术改造赋能,减污减排提效

“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在加大生产马力的同时,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公司的重点之一。” 新曙光电缆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部长于宇表示,公司通过设备改造升级,生产不断提高。 智能化、自动化,实现提质、降本、增效,以低投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引领行业发展。

在电缆交联过程中,该公司采用蒸汽发生器替代传统锅炉,能耗降低15%至20%。 同时引进双头拉丝机,效率提高80%,能耗降低20%。

集约化土地利用、无害化原材料、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低碳能源……这是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华阳电气有限公司的发展方向。

“要想成功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实施精益技术改造工程是关键。” 华阳电气总经理张凌云表示,公司利用机械手、输送带、模温机、除湿机、智能机边破碎机等设备,实现了塑件的自动化生产和贴装; “废物”被随机粉碎,并按照相应的添加比例进行智能利用,用于零件加工。 在实现汽车电器开关塑料件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有效解决了生产废料的综合利用问题。

“在PCBA生产线上,我们淘汰了能耗高的旧设备,引入智能设备,将以前分离的生产环节整合为一条生产线,实现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 该公司生产保障部部长陈志浩介绍。

近年来,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少企业加大技改力度,一批技改项目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转化新动能的“主阵地”。和旧动能,推动公司实现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节能减碳。 同时,技术改造扩大了开发区有效投资,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

雨蝶集团12条智能化电线电缆生产线从原材料到成品入库,除机器设备操作维护人员外,生产过程中实现无人化操作。邝广标摄

全链条管控,提升环保节能水平

我为家乡添绿色_宜昌工厂能耗管理系统设计_我为校园添绿色

“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不应只存在于生产过程中,而应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包装、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 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继文坦言。

作为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航天自控将绿色采购融入公司采购管理全流程。 “我们要求供应商注重环保,积极采用新材料,投资新设备。” 潘继文表示,企业对供应商有成熟的评价方法。 目前宜昌工厂能耗管理系统设计,低风险供应商占比82.4%,有效保障了供应链。 安全高效的管理。

同时,公司研发数字化模拟生产技术,实现产品调试和生产模拟中的零排放、零浪费; 它采用超声波技术,用水代替汽油清洗产品,实现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

最后环节,公司提高包装盒质量,不断加强包装辅助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我们建立了包装盒回收体系,节约资源和包装成本。目前,公司产品包装回收率为95%。” 潘继文介绍。

奇瑞万达作为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公司,对绿色供应商管理也有严格的标准。

“我们严格挑选合格的供应商,提高原材料的绿色供应效率。比如,以前我们买原厂油漆,自己去工厂调颜色,因为调出来的颜色不一定准确,导致浪费。” 该公司运营总监李宏达表示。 ,现在供应商直接以定色定量的方式供货,不仅减少了油漆的浪费,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奇瑞万达注重使用绿色低碳环保材料,改进低碳工艺,开发绿色产品,优化供应商体系,构建绿色供应链。 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加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力度,积极构建高效、清洁、绿色、低碳、循环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打造低——消耗、低排放、高效、高效高效的现代制造模式不断解锁工业发展的“绿色密码”,实现高效率、低消耗。

贵州日报天眼报记者 陈璐

编辑 熊江瑞

二审陈宇翔、张庭

第三审田敏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