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在深圳开幕99项能源数字化成果
2023-07-12
本届展会以“数字驱动,创未来”为主题,为期4天,由国家能源局、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指导,广东省能源局、深圳市发改委承办华南电网公司主办,通过“5+1+1”专业展、“1+4”专题论坛及3场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展示99项能源数字化成果被释放。 本届展会的目的是聚焦全球数字能源领域前沿技术与实践,打造全球数字能源领域一流展览品牌,加强数字能源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聚集优势资源。资源,构建数字能源生态系统,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引领全球数字能源产业链升级。
记者从主办方获悉,本届展会共有407家国际领先数字能源企业参展,近2000名中外能源行业专家、电力企业代表和互联网商界精英参加专题论坛。
“高科技”产品抢先亮相 引领数字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展会期间,展商聚焦数字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聚焦新电力系统、新能源、数字赋能、国际数字能源、绿色金融等,全面展示数字化新技术、新产品、新产品模型,新格式。
“伏羲”是首款采用国产指令集、国产核心的电源专用芯片。 “极目”传感器在电压/电流无创测量、高性能传感器芯片、可靠的自能量采集、无线通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发明创造……作为能源行业的骨干国有企业,南方电网公司在展会上展出了一系列硬核科技实物,还以音视频形式展示了“夸父”系统、南方网智看、南方网在线等公共数字产品。 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何小白表示,南方电网公司将充分发挥电网企业经济社会绿色低碳的核心枢纽作用转型,携手各方以“两信协同”推进“两型建设”,促进能源电力发展。 高质量发展,共塑构建能源产业生态。
“在清洁发电、绿色ICT能源基础设施、交通电气化等方面,我们展示了这些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应用实践,可以为全球客户提供全场景的低碳产品和解决方案。”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侯金龙表示:“能源行业已进入数字能源新时代。华为数字能源致力于融合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打造电力系统新能源基础设施、新数字产业能源基础设施、新电动出行等能源基础设施将有助于尽快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腾讯云副总裁、能源资源行业负责人石梅表示,腾讯云推出了能源连接器、能源数字孪生等产品,帮助企业以“连接”快速构建多元化能源数字化场景,帮助企业“ “智能”提升能源各环节智能化水平,快速实现远程高保真、沉浸式能源管控。 腾讯云还打造了生态聚合平台“能源碳工厂”,聚焦新能源基础设施、新能源站、综合能源服务、储能等重要场景,携手合作伙伴打造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欣旺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展会上展示了储能一体化产品、动力闪充及低温电池、零碳两轮旅行电池等产品及解决方案。 “在电力存储方面,我们的20英尺标准箱可装机容量为5MWh;在工商业领域,我们有60KWh的风冷和液冷室外柜产品,并通过了全球认证。”李说。张毅,该公司总裁。 储能、网络能源领域也处于行业领先,希望通过自己的产品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新能源储能,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新能源高地
“现在正值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深圳虚拟电厂突破‘5G+调频’技术难关后,虚拟电厂管理平台2.0的发布将更有利于改善深圳电力供应”本次展会,虚拟电厂管理平台2.0作为展会重大数字化成果之一发布。
近年来,为服务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加快推进建设国企数字化转型企业,深度融入服务深圳“数字政府”建设,不仅实现了5000多公里输电线路、约7000个杆塔、7个输电线路的全覆盖不仅建设了立体数字通道地下隧道,还建成了令人印象深刻、可感知、可测量的数字孪生输电网络,打造了全球首个5G智慧变电站——500kV彭城变电站,建成了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配电网。自动化程度全国最高,有力支撑了城市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 同时,还推出了国内首个“电力充储网络”,这也是我国首个聚合各类电力充电设施、新能源存储、分布式能源的平台。 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深圳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城市之一,拥有良好的电化学储能材料及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础,已形成关键材料制备、电池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应用领域依托领先企业,在设计和应用领域位居全球前茅。 目前,深圳从事储能相关业务的储能企业有近7000家。
为助力深圳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本届展会专门设置了以储能为主的新能源展区深圳市检修能耗管理系统,聚集了南方电网、华为数字能源、比亚迪、欣旺达、科路电子、中国能建、香港华智能源等一批储能领域的龙头企业,基本覆盖了深圳主要储能企业和国内大部分领先的储能企业,充分展示了前沿技术、产品和技术。储能行业解决方案。 同时,本届展会还将举办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专题论坛,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电化学储能产业联盟,设立储能产业基金,并通过人才交流会、投融资论坛等方式,拓宽储能企业投融资渠道,推动储能企业创新技术成果化、产业化和应用示范。
“展会期间培育新储能产业良好生态体系的一系列举措,不仅将促进深圳储能产业发展,也为全国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二级巡视员于晶表示。
2021年“乌镇时间”如期开启。
自2014年深秋以来,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互联网精英齐聚乌镇,踏着鹅卵石小路,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共同参与一场世界互联网的盛会。 从此,桨声这座千年水乡被深深植入了互联网的新基因。
以乌镇为起点,互联网的涟漪不断荡漾开来,深深渗透枝江大地。 现在枝江大地上,互联网的光芒越来越亮。 在这里,互联网催生了不竭的新动能,重塑了数字经济新生态,带来了充满惊喜的新生活。
“数字”创造新动能
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浙江早早瞄准了“数字化”。 早在2003年,浙江就做出了建设“数字浙江”的重要决策。 到了2014年,当古老的乌镇热情拥抱现代互联网技术时,浙江也日益紧跟世界潮流,加快了数字赋能的铿锵步伐。
近水楼台的桐乡,一直在努力承接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红利。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从2014年底的355家增加到2020年底的2443家; 数字经济已成为发展最快、最具想象力的产业。
遂昌这个看似与数字经济无关的山区小县,如今却在数字经济中蓬勃发展,成为全省18个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 “在最美的地方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遂昌数字经济发展的旗帜。 截至目前,“天工之城——数字绿谷”遂昌已注册市场主体606家,其中数字经济企业220多家。 ”。
从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桐乡,到浙江西南边陲的遂昌,在枝江大地上,利用数字经济打通“任督二脉”已成为普遍共识。为发展新动能。
牢记“数”,浙江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速。 2014年至2020年,浙江数字经济总量从10.94亿元增长到30.218亿元,年均增长18.5%,占GDP比重从27.25%提高到46.8%。
数字经济成为疫情期间浙江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 今年上半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28.2%,高于全国电子工业和工业制造业。省定点产业。
“数字”创造新智慧
在今年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浙江“未来工厂”+工业大脑首次亮相,向世界展示了数字化赋能浙江制造的最新探索。
会场外,“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场景更是精彩。 在中策橡胶位于杭州的“未来工厂”里,数万个传感器实时采集分析数百条生产数据,并自动分配任务。 每 6.75 秒就有一个轮胎从生产线上滚下。
对标全球领先的“黑光工厂”,浙江去年底评选出全省首批12家“未来工厂”。 作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未来工厂已成为浙江智能制造的典范。
瞄准“未来工厂”,一大批浙江制造商为制造智能化做出了巨大努力。 在桐乡,从事化纤25年的新凤鸣集团用5G技术“武装”了工厂。 三年时间,产能增加两倍,平均劳动力减少50%,生产效率提高90%。 比平均水平低20%。
同时,浙江以“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为重点,推动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全覆盖。 每年组织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5000个,累计应用工业机器人11.1万台。 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63个。
一系列组合拳的背后,浙江实际上是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并以“未来工厂”为引领和主体,加速形成“未来工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 新型智能制造体系。 2025年,浙江力争建成1000个“未来工厂”和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形成新型智能制造群。
“数”创新生态
今年,乌镇大道西侧,又多了三栋造型各异的白色房屋浙江综合能耗管理系统,格外引人注目。 它就是“乌镇之光”超级计算中心。
去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开幕当天,“乌镇之光”超算中心与中科曙光年产20万台高端服务器智能制造项目正式开工。 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座填补浙江大型超算中心空白、有望达到同期世界一流水平的超算中心已经竣工。 这是互联网大会送给乌镇的礼物,也是乌镇给浙江的惊喜。
向世界展示浙江,为浙江寻找更多机遇。 近年来,浙江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为契机,锻强补短,吸引了一大批数字经济产业重大项目落地。 超级计算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我国已有8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而浙江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也使得浙江下一步申请建立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成为可能。
截至去年,浙江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为桥梁,吸引数字经济产业项目超过1000亿元。 以此为契机,结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5G等数字产业促进行动的实施,加大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业项目吸引力,解决“缺芯”的局面。浙江的“和灵魂”得到了改善。 芯片和基础软件取得重要突破。 今年上半年,浙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4.6%、22%,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等产业、智能计算正在加速形成集群。
同时,之江实验室等多个重大科研平台形成了类脑计算芯片、飞天2.0操作系统、含光800人工智能等一批占据制高点的前沿领先技术研究成果。智能芯片、超高性能全数字PET检测器具等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数字经济领域有效发明专利近8万件,同比增长38.5%。 数字经济产业新产品产值率连续67个月高于50%。
这一切,都是为了把浙江打造成数字经济发展的黑土地,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最优生态。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