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宣传周临港产业园:循环水排污水全部回收-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节能宣传周临港产业园:循环水排污水全部回收

2023-07-29

“这是福岛公司的污水处理厂,我们将循环水的污水全部回收能耗管理系统哪家靠谱,作为原水使用,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生态链;我们将淡化水系统的反渗透浓水回收利用7月13日,在中海福岛公司(简称福岛公司)临港工业园节能宣传周参观学习期间,活动发起人翟建伟向海南省东方市30名回国大学生介绍。

看着大学生们半懂半懂的表情,翟建伟又说道:“这么说吧!按每小时节约90吨淡水计算,每年节约淡水约79万吨,减少污水排放量79万吨,节省淡水费和污水处理费约800万元。

作为美丽海南岛的“绿色工厂”,多年来,福岛公司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节能降耗精细化管理,不断探索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描绘出一幅节能降耗的“美丽风景”。

精细化管理降低能耗

“在化工流程操作中,装置的稳定运行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损失。化肥二厂冷启动不计电量和蒸汽消耗,仅天然气就需要消耗300多元。1万立方米,按一个家庭年用气量180立方米计算,可满足16666户以上家庭年用气量。设备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将直接降低设备的能耗。” 福岛公司化肥二部总经理陈立南经理说。

为了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福岛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公司强调精细化管理,通过对能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控制能源消耗。 同时,公司积极鼓励员工参与节能降耗工作,通过隐患排查评价、岗位模范评价、“五小”评价、员工素质管理工具,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用竞赛。 此外,福岛公司还将各项节能降耗规范纳入管理体系,规范员工操作行为,降低能源消耗。

“问题清单”变成“成功清单”

“本月,第一段炉顶耐火材料测得的平均温度为72.3℃,检修前的平均温度约为83.6℃。11.3℃的温差表明,第一段炉的热量得到了更充分的回收,可以降低装置的能耗,降低了很多!” 刚刚完成化肥二部设备定期检查的党员青年工程普顺拿着计算器计算着,高兴地说。

大修前,重整炉炉内耐火材料存在老化问题,造成炉内热损失浪费,产品能耗增加。 化肥二部通过维护更新耐火材料,使设备的热损失较少。 更换后每小时可减少热损失约0.63千焦耳,相当于每年减少使用170.28吨标准煤,可发电138.63万千瓦时。

多年来,福岛公司各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推出了节​​电、节气、节水的可行措施。 党员以实际行动带领普通员工解决问题,确保工作真正下沉到基层、落到实处。

尿素颗粒冷却器自动清洗装置,节省清洗水资源; 低压甲铵预冷器进一步回收气相资源进行再利用; 开发新型氨火炬系统可减少废气排放; 液态二氧化碳装置对多余的二氧化碳进行再利用; 循环水系统整体优化 节能改造项目节省了大量生产用电……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让富岛公司把每一份能源消耗“问题清单”变成了“成绩清单”。

打造绿色人才“蓄水池”

多年来,福岛公司积极搭建人才队伍优化平台。 通过技能培训、对标学习、技术竞赛、带徒徒弟等有效方法,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心态,持续帮助员工成长为人才。

在此基础上,福道公司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定期与不同部门的关键岗位、操作岗位、技术岗位人员进行谈心谈话,充分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 能源消耗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工艺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工作主动性,确保生产各环节控制到位,为节能降耗工作增光添彩。

福岛公司将继续在绿色发展的画卷上描绘亮丽风景,推动节能降耗,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杭州临平净水厂“水美公园”采用“地下污水处理、地上绿化公园”的模式。 地下深约7米,为全封闭式净水厂,日处理污水20万吨,新增绿化面积约200亩。 图为市民在“水美公园”拍照。 龙伟 摄(人民摄影)

作为国际大型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多项环保节能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胡庆明 摄(人民摄影)

在甘肃张掖民乐县生态宜居搬迁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高空搭建脚手架。 王江 摄(人民图片社)

在江苏南京,白水保障性住房项目一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该项目旨在打造三星级绿色建筑。 人民视觉 赵启瑞 摄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建筑业正在成为主力军。 据统计,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1/3。 减少这部分能源消耗,将显着改善社会整体能源消耗。 同时,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也将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 过去20至30年来,我国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通过提高节能标准、实施改造工程、加强监管、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措施,不断提高建筑能效。 如今,发展节能建筑已成为国家的长期战略,正在助力我国尽快实现碳排放达峰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在城镇或乡村,看似静静矗立的高楼、露台、花园背后,却蕴藏着大量的“运动”:每一栋建筑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能源,并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 例如,北方一些地区的老式高耗能住宅,由于取暖,每年消耗数千万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50万吨以上。 夏季,空调的能耗高峰也十分惊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据统计,过去几年,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已超过20亿平方米。 与此同时,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也日益增加,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0%到现在。 大约30%。 能源密集型建筑消耗大量资源,如钢材、水泥、木材、玻璃和塑料制品等,同时也会产生碳排放。 仅到2000年底,建筑能耗增加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就达到了25%。

在各类建筑中,公共建筑能耗占比最大,且未来这一比例还会增加。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与能源研究所魏征博士向本报记者分析,在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贡献日益增大。 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活动都在公共建筑中进行。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写字楼、商场、医院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强度将不断增加; 同时,在公共建筑中,人员密集,生产生活活动集中,对设备和空间的要求不断提高。 COVID-19疫情让公共建筑的卫生健康问题受到更多关注,后续建筑设备和机电系统的升级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能源需求,从而推高相关建筑的能源消耗。

面对如此巨大的建筑能耗,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2019年7月召开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包括推动建筑节能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结合起来。 《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提高20%与2015年相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近日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计划》,要求到2022年,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重城市建筑占比将达到70%。

绿色建筑意识提升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质建筑。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建筑节能降耗的步伐。 当时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住宅建筑应在1980年当地总体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目前,国家已初步建立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设计标准体系以节能65%为目标,部分地区实行75%的更高节能标准。

随着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开始在建筑领域积极应用先进的生态环保技术,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节能示范项目,如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应用的节能环保技术涉及照明、供暖、制冷、发电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每年可减少建筑碳排放2.5万吨; 广州珠江城大厦玻璃幕墙配备光伏发电设备,利用阳光发电; 高品质低辐射中空节能玻璃可降低建筑能耗70%以上。

近十年来,建筑节能工作稳步推进。 对于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政府通过节能专项工作、节能专项验收等措施,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管理。 对于现有住宅楼,政府投资改造,居民一般不需要付费,自己的房屋也已全面节能改造。

魏征分析,这几年,我国新建住宅、新建公共建筑在节能方面非常有效。 主要原因是政府通过节能设计标准、节能审查、节能专项检查等技术和行政手段实现了有效管理。

“对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我国主要通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引导和约束。这项工作从2005年开展到现在,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最近,这1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整个建设的各个方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徐伟告诉本报记者。

公共建筑节能亟待突破

从全球来看,新建建筑仅占存量的2%,基本都是现有建筑。 与新建建筑不同,现有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医院、学校、文体科技场馆、公共交通车站、私营企业或个人经营的办公楼、商场、餐馆、酒店等。这些建筑一般是由不同业主直接建造。 管理上,缺乏强有力的政府管理。 现有公共建筑节能是困扰各国和地区的问题。 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推进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和节能运行仍然存在困难。

现有公共建筑年能耗占全部民用建筑能耗的38%。 大型既有公共建筑因其存量大、能耗强度高,一直是节能工作的重要领域,但也是进展最慢的领域。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报告《“十四五”规划建议——我国现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困境与突破》认为,如果不能实现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建筑能耗现有公共建筑能源效率低下造成的不合理增加,不仅会影响国家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实现,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的增强、经济业态调整的深入、建筑机电设备的批量老化、房地产行业向存量更新经营模式转型、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等。国内建筑节能技术的进步,现有公共建筑节能就地的局面将很快得到改变。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社会追求绿色建筑发展的共识也随之产生。公众对绿色健康的公共建筑空间的需求,此外,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建筑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解决了以往数据采集难的难题,建筑施工运营高度依赖物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积累。”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潘志明对本报记者表示。

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绿色高效制冷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大型公共制冷能效建筑面积增加30%,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份额增加40%以上公建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实现每年节电约4000亿千瓦时的目标。 该行动计划为提高大型公共建筑常用用能设备和产品子系统能效提供了政策依据。

“以实施深化《绿色高效制冷行动计划》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系统能效理念。” 潘志明建议,大型公共建筑中常见的耗能设备和产品应按照其实现的子系统功能进行组装,并推广相关产品。 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将单一产品能效的关注提升到对子功能子系统能效的考核,最终有助于实现公共建筑整体高效、绿色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