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渤化“两化”搬迁改造项目POSM装置乙苯单元投料试车一次成功-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天津渤化“两化”搬迁改造项目POSM装置乙苯单元投料试车一次成功

2023-08-04

这是《流程工业》发表的第7949篇文章

2 2022年4月11日晚,镇海股份发布公告天津石化工业能耗管理系统,公司签订2022年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EPC总承包合同(九标)天津南港。 4月10日,由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的天津博化化工有限公司搬迁改造项目POSM装置乙苯装置一次成功。 这两个项目将助力天津南港工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化工生产项目产值超1300亿元,形成产值超百亿元企业2-3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15家。亿元。

中石化天津分公司天津南钢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

1、项目名称: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天津南钢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EPC总承包项目(第九标段)。

2、项目建设地点:天津滨海新区。

3、项目建设规模:13/4万吨/年MTBE/丁烯-1装置、38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2个主体项目及其他。

4、合同金额:暂定人民币236,630,451元(不含税),大写字母:203,663,451元; 税金.07亿元,大写字母:2元。

5、合同范围:主要包括建筑相关详细工程设计、非标设计、技术服务、竣工图编制、数字化交付工作等,材料采购、临时设施、建筑安装施工、单机试运行直至交货验收。 设备材料材料质量进度控制、设备采购技术服务、项目中间移交后技术服务、协助联动试车、上料试车、性能考核、竣工验收、工程卓越、工程档案备案及立项施工管理总结,EPC对总承包工程的技术、质量、安全、文明、进度、造价全面负责。

6、工程服务期:计划工程期为665天,自实际开工之日起至全部设计、采购、施工和服务工作完成为止。 最终以批准的总体项目总体规划为准。

天津博化“两化”搬迁改造项目

2022年4月10日,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天津博化“两化”搬迁改造项目POSM装置乙苯装置一次调试成功。 装置运行平稳,生产出合格的乙苯。 装置的投产奠定了基础,标志着项目全面投产进程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两信息化”搬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POSM装置年产20万吨环氧丙烷,联产苯乙烯单体45万吨。 产品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领域; 其中,乙苯装置采用的专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产品收率高、运行控制稳定、能耗低、环境友好等突出优点。

天津博华化工发展有限公司“两化”搬迁改造项目

项目于2016年备案,建设60万吨/年烧碱装置、80万吨/年氯乙烯装置、80万吨/年聚氯乙烯装置、10万吨/年双氧水装置、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 20万吨/年环氧丙烷联产45万吨/年苯乙烯装置、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自用罐区、特种罐区、码头、220KV站、生产管理项目总投资294亿元。

天津南港工业区

天津石化化工_天津石化产能_天津石化工业能耗管理系统

随着天津渤海化工集团“两化”搬迁改造项目烧碱装置、聚氯乙烯装置试车成功,“两化”搬迁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在南港工业区投产。 项目将充分发挥“香港化工”的综合优势,打造现代高端石化产业集群,助力区域石化产业发展。

中沙(天津)石化聚碳酸酯项目也在推进。 据了解,该项目是中国石化集团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依托天津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的二期项目,总投资约101亿元,面积约66公顷。 采用SABIC非光气熔融缩聚生产工艺的生产线在国内尚属首次。 聚碳酸酯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包装、医疗保健、航空航天等领域。 对于丰富下游产业链、带动石化产业发展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该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已全流程打通,首批聚碳酸酯产品已下线。

作为天津未来石化产业发展的唯一承载地,优质项目正在加速向南港工业区集聚。 除“两化”搬迁改造项目、中沙(天津)石化聚碳酸酯项目外,中石化南港乙烯项目、北化院中试基地、石化贸易等一批高端项目签约并着陆。 其中,全球最大的EPS生产商台湾建龙组织投资1.28亿美元在南港工业区建设40万吨发泡聚苯乙烯项目,并设立投资公司和华北贸易中心。 截至2021年底,南港工业区累计签约实体项目124个。 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博化、壳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BP等国内外一流企业纷纷投资落户,总投资超1600亿元。 86个,在建项目22个。

在《天津市建设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坚持发展高水平制造业提升中端、淘汰低端,突出南港工业区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定位,支持大中型企业升级转型,加快石化产业向高端延伸。下游均纳入石化行业发展方向。

新区将石化产业与轻工、纺织产业有效链接,打造“石油头-化身-轻纺尾”完整产业链,既能提升产业链发展,又能降低能源消耗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 同时,锚定“双碳”使命目标,持续引进安全、绿色、创新的高端产业项目,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此外,将原油、原盐、煤炭等基础资源转化为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滨海新区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其他支柱产业。能源、新材料等。

根据天津市政府与中国石化集团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港工业区将在上游创新研发、中游产业支撑、下游贸易结算三个方向持续优化产业布局。 据了解,中石化天津南钢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于去年正式启动,以120万吨/年乙烯为龙头项目、北京化工研究院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项目石油科学院科技与成果转化中心、石化贸易平台等11个项目总投资超过600亿元,以公司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新平台项目、以海上光伏为代表的能源项目已全面启动实施。 去年底,一艘满载6.9万吨LNG的运输船成功靠泊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2号泊位”,标志着我国首个“双泊位”LNG接收站正式投产。 接收站LNG年接卸能力由600万吨提升至1080万吨,有效保障了华北地区人民的暖冬。

“十四五”时期是新区石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区将积极引导石化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突破口,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安全环保水平,打造适合的行业。 发展规律,新区资源综合承载能力,产业链完整的绿色、安全、现代高端石化产业。 作为石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到2025年,南钢力争实现化工生产项目产值超过1300亿元,形成产值超百亿元企业2-3家,形成10-15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 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国家绿色园区50强、国家智慧园区50强,建设产品特色鲜明、竞争力突出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国家新材料生产基地。

资料免费下载:EPC项目操作指导手册

关注流程工业服务号“工业知识圈”,经常可以获得免费的学习资料~

5G+工业互联网,双向出行才有意义。

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地蔓延。 国民经济遭遇意想不到的下行压力。 钢铁行业的经营环境也较为严峻。 面临下游需求疲软、钢价下跌、原燃料成本上涨等挑战。 生产经营管理要求较高。

冷轧薄板有限公司作为集团的一员,见证了整个新天钢铁集团混改前后的巨大变化。 从每月亏损数亿元,到2020年利润总额40.3亿元; 加工成本从与行业标杆企业每吨数百元的差距,到现在只有几元到几十元; 设备事故频发,事故率降低近70%; 从每天缴纳数万元罚款,到成为行业环保“标杆企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后期,制造业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包括钢铁在内的我国工业体系转型升级、增强和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

数字化转型:补短板、补短板

入口处,人脸识别设备认真“站岗”; 在工厂,自动视频巡检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眼前,设备、车辆、人员、能耗等数据的实时变化尽收眼底……你看到的场景与想象中尘土飞扬、火花四溅的天空完全不同。 这就是天津新天港德才科技冷轧薄板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厂”。

天津新天港德才科技冷轧板有限公司拥有冷轧、镀锌、镀锌产品等近百种产品。 汽车、家电企业,并出口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津新天港德才科技冷轧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耀东在接受《通信工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5G全连接,新天港德才科技冷轧板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需要建设智慧园区项目,我们携手树根互联网合作“5G+智慧工厂”项目,共同成立“5G+智慧工厂”工作室。 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根云”,“5G+智慧工厂”建设让传统钢铁企业焕发活力、升级。 生产车间不仅实现了设备互联、数据挖掘,还在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的道路上不断发挥效益。 该项目应用效益显着,被评为“福布斯2021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十强企业”。 福布斯中国认为,其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业界学习。

天津新天钢德才科技冷轧板有限公司联手树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根云”,“5G+智慧工厂”建设为传统钢铁企业带来新升级。

“中国工业场景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较低,意味着智能制造发展前景广阔。” 天津新天港德才科技冷轧薄板有限公司数字信息总监孙石指出,我们通过“5G+智慧工厂”项目建设,实现了车辆全流程实时监控,园区人员、设备、能源消耗等数据。 通过后端大数据平台的分析处理和可视化调度,实现生产数据监控分析、能耗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 本案例的实施,显着提高了工厂的整体制造和管理水平,从而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一是提高数据利用率。 基于数据的深度整合和分析,业务指标开发效率提升50%以上,数据利用率提升80%以上。

其次,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 通过价值应用的建设,实现设备7×24小时报警及故障原因诊断,非计划停机时间大幅减少,设备巡检效率提升50%,稳定性预计提升40%。

再次,能源利用率提高。 实时监控生产环境和生产设备参数,优化工厂内部能耗管理体系,能源利用率提高15%,有利于节省企业成本。

最后,提高了工作效率。 工作模式逐步转变为在线查看具体业务活动信息,减少数据采集、处理、汇总、统计过程中的人工干预,报表统计效率提升30%。

以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为数字化转型新基地,双方将围绕数字资产管理、生产计划优先、企业应用数据治理等开展业务。 在5G技术引导下,帮助冷轧板企业快速打通从销售到生产到采购的全流程数据共享天津钢铁企业能耗管理系统,深度挖掘,优化成本,辅助决策,探索创新,实现互联互通人、物、物管理协同,加速冷轧钢行业数字化转型。

2021年,冷轧板公司前10个月实现利润1190万元以上,酸轧机组有效开工率达94.29%,镀锌机组有效开工率达98.83% ,连续退火机组有效运转率达到99.12%。 品种成功率达到96.28%,连续返品原创品种成功率达到96.45%。

5G+工业互联网:双向出行才有意义

新天港德才科技冷轧薄板有限公司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板材基地,围绕国家“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战略,抓住5G机遇,培育基于“新基建、数字经济”的数字经济。新的商业模式将加快新天港德彩科技建设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绿色、智能、高效冷轧薄板智能工厂,加快数字化步伐。转型。

“5G+智慧工厂”项目的建设显着提升了工厂整体制造和管理水平,从而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在王耀东看来,5G技术可以将企业的“人、机、物、法、环境”全面互联,进一步赋能钢铁制造,实现钢铁制造的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智能运营、绿色发展的互联互通。钢铁行业。 。 此外,“5G+智慧工厂”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顶层规划和分步实施,实现工厂内部互联互通,有效促进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数据。

在智能设备互联方面,通过5G进行设备连接可以减少项目建设过程中线缆的设计和施工。 5G的大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特性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无线技术的瓶颈。

在智能生产方面,钢铁行业结合5G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根云”,连接所有生产要素,颠覆原有生产运营和组织模式,对钢铁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可以提高钢铁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品质全面赋能钢铁智能生产。

在智能运营方面,企业运营过程将涉及生产物料、生产设备、物流资源、产品等要素的连接和控制。 利用5G技术,可以将企业运营的关键要素连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根云”,提高企业综合运营效率和用户产品体验。

在绿色发展方面,钢铁企业可利用5G大连接特性,采集各生产环节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识别问题严重环节,优化工艺、升级设备,降低能耗成本和环保成本。 清洁低碳绿色生产。

数据安全方面,利用5G边缘计算和网络切片能力,实现数据出厂后不出现在市场上,通过专用通道传输,充分保障数据安全。

孙石认为,随着5G的商用,有望带动工业互联网大规模落地,形成新的制造业经济发展范式。

从短期效益来看,工业互联网极大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效率。 同时,工业互联网依托资源平台的聚集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上下游商业伙伴的互联互通。

从长远效益来看,工业互联网将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按产量付费、按需生产,改变原有与用户的连接方式,打造万物互联的平台化市场。 最终,工业互联网将构建供需自主、产品持续需求感知、设备端到端全自动化的经济,从而优化商品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和排放。

5G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推动企业在信息覆盖、数据采集、感知应用、防控能力、产业转型等方面不断升级,推动钢铁行业从传统行业进入智能化时代化“粗脏乱”到“共建和谐民生”现代制造业。

钢铁行业: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的基石。 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深度变革的背景下,钢铁行业面临着如何让我国钢铁产品更加高端、优质、下游产品充足等问题。 这是钢铁行业努力的方向。 钢铁产品的发展必须减少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新时代,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钢铁工业提质增效将是一片前景广阔的蓝海。

业内专家认为,钢铁行业必须与数字经济、数字技术融合,利用钢铁行业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数据感知和精准化为基础。底层产线执行,设定边缘流程 以模型的数字孪生和CPS为核心,以数字化驱动的云平台为支撑,数字技术与钢铁企业实体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创新基础设施技术。 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是钢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来看,钢铁行业仍需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运用创新技术和方法,积极推进钢铁三大转型工程。 “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极致能效”是覆盖全行业的三大钢铁改造工程。

当前,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巨大优势。 很容易实现分享和普及。 可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通过工业数字化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成本降低。

随着钢铁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中国钢铁生产线的“智商”也越来越高。 我们期待,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钢铁产量,未来将在智能信息系统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在世界钢铁科技领域留下中国印记!

作词: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