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能耗建筑备受期待
2022-03-14
北极星碳管家网讯:相关研究发现,近零能耗的公共建筑的碳排放和能耗比普通建筑降低50%以上,成为建筑领域减碳的重要支撑。但要充分发挥近零能耗建筑的减碳优势,还需要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其中的应用比例。
在减碳的大趋势下,近乎零能耗的建筑因为“建筑产能与建筑能耗几乎平衡”而备受关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所所长徐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近乎零能耗的建筑可以大大降低采暖和节能需求。冷却建筑物并减少建筑物运营中的碳排放。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建和竣工的近零能耗建筑面积已超过1200万平方米。
原一级巡视员倪洪波表示,目前,近零能耗建筑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
建筑节能减碳的关键措施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和重庆大学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省级建筑碳峰值状况评估》,2019年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在工艺22.@ >33亿吨标准煤;整个施工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量的49.97%。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十年,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和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量将持续上升。“初步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8.8-39.8平方米,城镇住房存量达到39.5-405亿平方米. 如果依靠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和技术,建筑业碳排放峰值时间预计在2038年,明显滞后于全国碳排放总量峰值时间,以及节能减排的挑战建筑业的碳减排是前所未有的。” 许薇淡淡的说道。
“大力发展近零能耗建筑,是解决建筑节能减碳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李德英看来,近零能耗建筑可以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发挥最大潜力。降低建筑采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大幅提高能源设备和系统的效率,使建筑自身生产能力与建筑能耗接近平衡,将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耗降到最低。
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近零能耗公共建筑在运营阶段的碳排放与标杆建筑相比可降低55.4%,能源消耗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筑相比,在建阶段可减少60%。更多。“在大力发展近零能耗建筑、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技术改造、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基础上,我国建筑业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峰,碳峰预计峰值将从31.5亿吨降至26亿吨。” 许薇说道。
准备大规模推广
“我国自2010年启动近零能耗建设以来,经过12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近零能耗建设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条件。” 倪洪波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100多项近零能耗建筑激励政策。例如,南京去年3月发布的《南京市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管理办法》明确,要优先考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按30元/平方米、80元/平方米、100元/平方米补贴;《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去年4月发布的《鼓励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报告也指出。,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发展。
徐伟表示,政策和规划目标的推进建筑能耗管理,推动了近零能耗建筑的落地实施。截至目前,我国在建和竣工的近零能耗建筑面积已超过1200万平方米,直接带动产业规模近百亿元。
“从中国近零能耗建筑的‘一楼’——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大楼,到全球最大的近零能耗示范区——高碑店火车新城,近年来,近零能耗的发展零能耗建筑逐渐走出了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的大型化发展趋势。” 五方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崔国游说。
崔国友表示,随着我国近零能耗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单体建筑规模逐年增加,开发面积逐年增加,增量成本逐渐下降。试点已扩展到住宅、公租房、写字楼、学校、农家乐等多种建筑类型,涌现出一批规模超过10万平方米的近零能耗示范区。“按照现有的标杆条件,预计近零能耗建筑将在2030年迎来全面爆发。”
应继续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
在徐伟看来,未来近零能耗建筑的大规模推广仍需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
他进一步解释说,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仍有巨大空间。“以光伏为例,假设城市建筑平均楼层为10层,农村住宅建筑平均楼层为3层,按50%的城市建筑面积安装光伏设备并铺设光伏设备计算以100%的农村建筑面积,粗略预测城市累计可装机450吉瓦,农村累计可装机350吉瓦。
“另一方面,在大比例使用光伏的情况下,建筑运营的碳排放量比标杆建筑减少68.5%。” 徐伟介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是减少建筑运营碳排放的直接手段。记者了解到,以北京市大兴区微山庄镇半壁店村近零能耗建筑“零舍”为例,该建筑的阳光屋顶光伏发电足以满足所有用电需求。建筑物中的设备。能够。
“在现有建筑节能标准稳步提升的前提下,如果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面积达到2亿平方米,预计我国建筑业的碳峰值时间将提前至2027年。” 许薇说道。
对此,李德英建议,下一步要大规模开发新建筑,开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多能互补解决方案,制定太阳能清洁能源供应和冷热电联供综合解决方案。,加强建筑节能,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施近零能耗建筑,最终实现建筑零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