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创新探索产业园(集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管理和精准管控激发园区改善环境
2022-03-30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开局之年。我省治污工作将走向何方?今年7月,省指挥部办公室印发了《工业园区(集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和限值管理工作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处长戴明忠表示,对工业园区实行限排污管理,是江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创新举措。推进源头控制。目前,
为什么我省要推进这项工作?限流管理会给园区带来哪些变化?各方还有哪些建议?
环境管理走向深水区,让“环境美”与“经济实力”齐头并进
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有限管理是指通过对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大气、水环境质量的监测,有效落实以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体,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计算。控制手段的环境管理体系。
《方案》明确,所谓“限值”,就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制定园区环境质量目标,明确主要污染物浓度值;确定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记者了解到,以往,由于监测监测能力不足,无法对企业和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实质性监测和控制。不可能确切地说出在一定时期内排放了多少污染物。
根据排污许可证制度设计,企业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许可的排放浓度和总量排放污染物,对超浓度、超总量排放进行处罚。很少有公司因过度排放污染而受到处罚。“污染物排放总量计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细化环境监管改革能力的短板。” 戴明忠告诉记者,从方案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先衡量园区的环境质量和环境质量。明确排污总量,再确定园区允许排放量。这个数额是无法突破的。
“江苏是园区经济,工业园区既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污染治理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江苏工业园区很多,但环境容量特别小.对工业园区实行限、限管理,是把握全省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矛盾。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东介绍,近期他在多地参与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审核,发现各地普遍认为,在未来,环境质量改善空间逐渐缩小,持续改善难度加大。要在精准管控和源头治理方面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为实现江苏“环境优美”、“经济强市”,对工业园区进行限价限价管理恰逢其时。
精细化管理对园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工业园区限界、限界管理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据悉,江苏将分批推进全省工业园区限产管理。到2021年底,全省对172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化工园区(集中区)全面开展污染物排放限值管理;2022年底前,全面开展全省市级及以下工业园区(集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和限值管理。目前,一些试点园区已经在积极行动。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和试点园区之一。“限价管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但园区的产业结构、环境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都有很好的基础,我们有信心做好!”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环保局局长朱永强 据介绍,“目前,园区限行管理实施方案已进入编制阶段。在监测和监控能力建设,园区搭建环境安全防控平台,自动连续空气监测站和大气热点监测监测网格,接入互联网。34家企业有62个监测点和25个微站,配套设施比较齐全。下一步,根据《方案》要求,补充监测设备,完善监测体系。"
在朱永强看来,政策的出台对园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宝贵的发展机遇。“环境治理好,留给未来发展空间。无论是实现‘二次创业’,还是引进重大项目,都会更有底气。”
“对园区而言,限界、限界管理使环境管理由定性向定量转变,过去更多靠人的感性认识,现在靠设备和数据说话,形成对污染源的持续监测和公园的环境质量,并消除了对原始惊喜反应的需要。” 泰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白学军认为,这也倒逼园区环境管理更加精细化。
目前,泰兴经济开发区正在对园区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和实际排放量进行深入调查计算,努力摸清底线。此外,园区探索建立排污权收储机制和企业差异化管理制度,实现“高能耗、高污染者付费”和“节能治污效益”。 ,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这项创新工作的意义还体现在明确排污总量,满足排污权市场交易条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环境要素市场价值。能有效发挥,激发园区和企业提升环境质量的内生动力。朱晓东强调,这是园区推动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政策落实,园区期待更多支持
“为了让园区深入了解政策,我们在南京与15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举行了‘一对一’视频会议,每场一个多小时,大家可以聊聊独自的。”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处处长毕晓玲坦言,部分园区对限行、限行管理仍持观望态度。目前工业园区能耗管理系统功能介绍,南京大部分园区已“上移”。
毕晓玲结合实际工作建议,如何确定园区环境质量目标、允许排放总量和实际排放总量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希望省级尽快研究出台具体指导文件;计划将全省1900多个工业园区(集中区)全部包括在内。范围可以更精确吗?例如,对于没有工业用地或活跃工业用地较小的高新区,以及一些几乎没有污染物排放的小型工业园区,是否可以考虑不纳入限额管理?
对于未来的工作,朱永强也抱有很大的期待。“提高监测监控能力,需要对园区进行大量投入,能否根据园区的绿色发展情况,对较好的园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另外,对于限额和限额的考核,希望环境条件在评价园区空气质量时,可以综合考虑该地区的空气质量。”
白学军告诉记者,基层人员、资金和技术都比较缺乏,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园区污染物排放限额管控体系支撑。发展。
“目前,江苏工业园区的环境监测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工业园区是一个相对独立、集中的高强度开发区,环境质量监管相对容易,这是实施的有利条件。的政策。” 但朱晓东也坦言,要做好,不难。首先要搞清楚园区污染物排放的背景。如果园区排放量已达高峰,则必须积极减量,并设法减少存量,为未来的发展腾出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