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印发《贵州省绿色制造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
2022-04-06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1月26日,贵州省印发了《贵州省绿色制造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回收工业废物;促进再生资源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鼓励开发区和工厂发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发展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促进多种能源高效互补利用。
贵州省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2021-2025)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着力提升我省绿色制造水平,推动实施新型工业化,推动实现产业突破,助力贵州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专门制定了本规划。
一、一般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总体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深度,全面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着力打造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着,绿色制造水平显着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重点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占比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重将显着提升。
——资源利用水平显着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
——绿色制造体系日益完善。绿色产业园区占比50%以上,创建绿色工厂200多家,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产品,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打造一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三、关键任务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开发。严格落实新建和扩钢、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等量或减量产能置换政策。严格能效约束,对标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减碳,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根据法律法规。(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市场监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涉及以下事项)
2.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物技术、生态特色食品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升级改造,推动磷化工精细化、新型煤化工、特色化工高端化发展。探索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叶片等新兴产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促进再生资源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能源局、省大数据局)
3.继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品产能,增加高端优质产品供给,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绿色低碳产品比重,促进产品结构升级。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和工具,开发和推广一批高性能、高质量、轻量化、低碳、环保的产品,培育一批绿色产品。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推广应用,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鼓励使用“能效之星”产品,国家绿色数据中心5G网络节能技术产品和先进适用技术产品。(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大数据局)
(二)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4.推动传统产业节能改造。深入实施“千企改造”,聚焦煤炭、电力、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加快技术升级和节能改造,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推进燃煤机组升级改造和供热改造,推广应用高效电机、高效变压器等节能设备,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开展深入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培育一批节能标杆企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
5.推动重点行业清洁低碳转型。加强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电等行业中低品位余热余能利用和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等技术推广,加强先进环保治理应用设备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促进形成稳定高效的处理能力。深入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应用示范,加快有机废气(VOCs)回收处理,鼓励选择低耗高- 效率组合流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切实加强造纸、煤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废水治理,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
(三)推动绿色能源消费
6.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鼓励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应用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探索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减量化和替代。提高工业终端能耗电气化水平,推广电窑、电锅炉、电力设备应用。鼓励开发区和工厂发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发展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促进多种能源高效互补利用。(责任单位:
7.提高能源效率。加快重点用能行业节能技术和装备创新应用,持续推进工业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推进工业炉窑、锅炉、电机、水泵、风机、压缩机等关键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加强关键工艺流程和用能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升级。鼓励开发区和企业建设综合能源管理体系,实现能源效率的优化调控。推动网络、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降低数据中心和移动基站的功耗。(责任单位:
8.完善能源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对新建项目的能源评价和审查,定期对各类项目特别是“两高”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节能监管执法,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成果应用,实现重点耗能行业节能监管全覆盖。加强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需求侧管理,引导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需求响应能力。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绿色制造服务商、第三方评价等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将节能服务落实到企业行动中,开展工业节能诊断,为企业节能管理提供服务。(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四)深化资源绿色利用
9.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物生产行业绿色转型,降低废弃物产生强度,实现源头减量化。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评价,建立健全绿色建材认证机制,促进废物回收行业绿色生产。加强磷资源中氟、碘等共生矿产资源开发,提高石膏、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工业副产品综合利用,聚焦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培育一批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打造综合性产业资源。使用底座。(责任单位:
10.开展工业节水行动。大力推广高效冷却、循环水、废水循环利用等节水工艺和技术,促进废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取水量计量统计,提高用水计量率。加强生产用水管理,推进水循环梯级利用,鼓励创建一批节水标杆企业。(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省工信厅、省市场监管局)
(五)推动开发区绿色发展
11.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结合开发区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以第一产业为导向,聚焦潜力产业,做强延伸链、补链强链,发展绿色经济,培育和建设绿色低碳产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
12.推动创建绿色工业园区。将绿化融入开发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准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控制、运营管理等环节,推进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所有生产和生活开发区废水要收集。收集和排放标准。推进节水循环利用改造,提高绿化水平,培育创建一批绿色工业园区和节水标杆园区。(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
(六)加强绿色科技创新
13.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绿色制造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攻克一批制约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磷石膏、红石膏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技术泥浆、电解锰渣等。重点攻关,开发磷石膏、粉煤灰、冶炼废渣等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产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
1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建立绿色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基地。发挥大企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发挥节能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的转化应用。(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5.实施“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深度融合,实施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动产业流程化如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设备智能感知与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打造了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大数据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把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推进各项要建立绿色制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常态化管理,推动各项工作开展。(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生态环境等省有关部门)
(二)落实财税政策,用足省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省生态环保资金支持绿色制造示范,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 要加强政府绿色采购,认真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绿色制造发展(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发改委)
(三)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挥中小企业信贷通、省产业投资公司、省产业担保公司的作用,支持企业融资发展。建立健全绿色制造融资项目库,按程序纳入全省绿色金融项目库,提高企业贷款申请率。积极发展绿色债券,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发展排放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服务,提高(责任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州银保监局、贵州证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千盛国有资产公司)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等作用,引导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引导绿色制造单位上年度绿色制造水平指标自我申报,展示绿色制造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鼓励企业发布绿色低碳发展报告(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办公室、省广播电视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