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能耗管理 “碳达峰、碳中和”的二十大趋势
2022-07-15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体制变革。我们必须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展现抓铁抓迹的势头,如期实现2030年。到 2060 年碳达到峰值和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在“碳达峰、碳中和”日益成为新的全球政治认同和博弈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30·60”目标将给全球政治经济带来深刻变革。结构体。“碳达峰、碳中和”20大趋势发布:
判断一:未来40年中国能源、产业、消费、区域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
研究二: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发展
判断三:减少建筑碳排放,打造绿色建筑
判断4:长期储能规模的爆发取决于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风电和光伏的应用
判断五:硅铁:碳中和背景下的下一个受益物种
判断六:交通领域电气化,产业链深度变革
判断7:低排放工程机械
判断八:行业加速节能减排
判断9:碳中和带来海缆需求持续增长
判断10:光伏技术迭代加速、推荐电池设备、异质结电池模组、硅材料和大规模硅片龙头
判断11:新能源汽车推动交通领域减排
判断12:风电效率提升促进经济改善
判断13:核电装备细分赛道涌现新活力
判断14:严控电解铝总产能,受益水电铝和再生铝
判断15:高耗能行业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
判断16:碳中和为低碳新材料带来长远发展机遇
判决17:煤化工企业启动高效低碳化进程
判断18:电力行业脱碳将是碳中和的赢家,聚焦零碳电力
判断19:CCS+森林碳汇最终实现碳中和
判断20:航运脱碳首当其冲,利好LNG行业
判断一、未来40年中国能源、产业、消费、区域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
(1)在能源结构方面,为实现“碳中和”,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中的占比将大幅提升,整体占比有望从目前提升10%到70%以上。每年增加1.5到1.6个百分点的比例。
(2)从产业结构看,对碳排放和碳吸收都有影响。从碳排放看,能源的制造属性突出,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比重增加;从长远来看,清洁设备和环保产业的需求会增加,是的,产业比重会增加;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取代传统汽车产业。产业将进一步增加。
(3)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普及。
(4)区域方面,能源中心将从中部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向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扩展,西部地区将成为重要的能源中心。
从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看,发展新能源是减少碳排放的第一动力。但我们应该看到,在长期战略的影响下,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并不是线性的。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去除周期性行业的过剩产能是现阶段可行的选择。随着供应萎缩和价格上涨,行业内具有优质产能的目标将受益。另一方面,周期性行业现有的相对成熟的节能减排环保企业也将受益。
研判二、碳交易与碳市场发展
“十三五”期间,国内碳市场建设发展迅速。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运行。主要措施包括三点:1.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2.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3.加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支撑能力。
目前,国内碳交易的形式主要是配额交易。政府规定相关行业或企业的相应排放量。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出售或购买排污权。综合来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并不完善。,与西欧和美国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统一配额分配方法等标准体系。目前,各试点项目的配额分配总量相对宽松。许多排放控制单位甚至有超额配额,加上配额抵消机制的存在,导致碳交易价格过低。此外,地方配额总量中扣除无偿分配后的部分,可由当地政府通过拍卖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方式分配,有偿分配的方式和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因此,配额总量分配的地区偏差会导致不同地区的配额支付分配成本存在差异。在全国碳市场建设过程中,需要限制有偿分配的方式和标准,统一采取拍卖方式进行有偿分发。同时,对外国企业开放各地区的配额拍卖,可以统一不同地区企业获得配额的实际成本。
提高碳交易市场的透明度。我国碳交易市场信息不透明,企业不愿公开碳排放量、碳配额总量、配额计划、交易数据等信息。碳交易市场信息不透明,使得交易双方无法确定公平合理的市场定价,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导致我国碳交易市场流动性不足,市场发展缓慢。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透明度。除公布各试点范围内碳交易计划和管理措施等政策工具的实施情况外,还应披露企业排放控制的关键数据,总津贴和津贴分配给公众。获取充分可靠的信息,确保企业有效参与碳市场交易,提高碳市场交易效率。
进一步发展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碳排放交易市场正朝着金融市场的方向发展。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碳市场最初以现货产品为主,后发展为碳期货产品。碳期货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的价格预期。标准化的期货产品还可以降低法律风险,及时传递市场信号。碳排放权交易期货市场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投资者预测交易价格,从而增强交易市场的活力;国际竞争力。
研判三、减少建筑碳排放,打造绿色建筑
2018年中国建设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CO2,占全国碳排放量的51.3%。整个过程总能耗21.47亿吨,占全国总能耗的46.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能耗在现有行业趋势下将持续增加,阻碍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实施绿色低碳建筑将是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之一。
绿色建筑占比持续提升,未来将成为行业主流。绿色建筑被定义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宜、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全生命周期和谐共生的优质建筑。绿色建筑旨在降低建筑能耗,缓解能源危机,为人们提供舒适、环保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同时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如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效果。2006年,我国制定了自己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标准(TSP)。到 2018 年底,全国共有1.3万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签,建筑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全国城镇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超过32亿平方米。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56%。
根据新发布的《创建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到2022年,绿色建筑占当年城市新建建筑的比重达到70%。预计到2030年,绿色建筑面积将占新建面积的90%以上,有效支撑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判断四、长期储能规模的爆发取决于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较高的风电和光伏应用
储能行业的未来是乐观的。短期来看,储能规模的增长与储能对可再生能源消费的贡献以及储能参与辅助服务有关。国家电网表示,未来五年平均每年投资超过700亿美元,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推动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同样在2021年初,青海省对“新能源+储能”和“水电+新能源”中自发自储设施售电量每千瓦时给予0.10元。能源+储能”项目。运营补贴,
引用中关村储能联盟的研究成果,在保守情景(年复合增长率约55%)和理想情景(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超过65%)下,电化学储能装机容量(基本假设是电化学储能是储能规模提升的主体)分别约为15GW以上和接近24GW。中长期来看,我国长期储能规模的爆发,必然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占比较高的风电和光伏的应用。因此,风能和太阳能的实际规模变化是估算储能规模的关键。彭博社估计,到 2050 年,
判断五、硅铁:碳中和背景下的下一个受益物种
在内蒙古“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双管齐下的效果更差,硅铁在钢铁成本中的占比较高。因此,我们认为与山东省相比,硅铁生产的控制会比山东省严格。一旦相关政策得到严格执行,硅铁的价格弹性将超过焦炭。一旦硅铁产量下降,下游刚性需求将成为价格上涨的有力支撑。而硅铁的生产成本相对固定,价格上涨必然会增加利润空间。
两家领先的硅铁生产商均位于内蒙古产区。鄂尔多斯年生产能力160万吨,君正年生产能力30万吨。剩余的产量由其他小工厂贡献。鄂尔多斯单个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30%。目前鄂尔多斯有矿热炉100多座,分布在青海、内蒙古等地。内蒙古约有60台,产能120万吨;青海有30台左右,产能40万吨。其中,以下占25%。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此次硅铁价格涨幅至少在2000元左右,上行弹性极高。从归类为落后产能的数量级来看,内蒙古硅铁产能比矿热炉低70%左右,内蒙古产量占全国的37%,相当于以超过25%的产能投入生产。进入落后产能,占比非常高。
从成本推高逻辑来看,被列为限制类的硅铁企业每吨成本将增加800元;被淘汰的,每吨成本增加2400元,涨价仅在2400元以上。消化这次电价上涨的影响。从下游接受度来看,硅铁下游主要是炼钢。一吨钢消耗约4公斤硅铁,目前价格成本在30元左右。即使硅铁价格翻倍,下游接受度也会很高。
判断六、交通领域电动化与产业链深刻变革
电动汽车市场化将取代政策成为新动力。随着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化和成本下降,2020年电动汽车销量增速将开始回升。迎来市场驱动的驾驶时代,电动汽车车型更加丰富。其中,高端智能机型对消费者价格的敏感度较低,而低端机型在满足日常需求后价格较低。比如五菱宏光mini,售价仅为2.88万元起,续航可达170km。价格因素不再制约电动汽车的发展。
纯电动重卡渗透率不足1%,发展空间巨大。重卡单车里程高、载重量大,对电池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工作温度等性能参数有严格要求。因此,纯电动重卡渗透率一直低于1%。
纯电动重卡具有诸多优势,成为众多厂商研发的重点。纯电动重卡污染更小,运营成本比传统重卡低50%以上。很多厂家都对纯电动重卡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宁德时代已与戴姆勒、一汽解放签订合同,助力纯电动重卡的发展。
研判七、低排放工程机械
目前,工程机械厂商已开始重点在零部件级技术(发动机电控技术、新型电子插装结构多路阀、机液无级变速器)、系统级节能减排探索。技术(新型传动形式、DCC直驱液压技术)、新能源工程机械(新能源技术、混合动力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实现了环保目标。
研判八、行业加速节能减排
在碳达峰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将加快向节能减排转型。从具体措施来看,我国工业节能减排主要通过传统工业领域系统改造、高耗能通用设备改造、余热高效回收利用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和压力,以及碳封存和捕获。
工业余热利用有望快速发展,带动相关设备投资。目前工业余热回收的途径主要有热交换、热转换、热泵等。换热是在不改变热能的情况下直接传递热量,投入成本低,应用广泛;热能转换是将热能转化为电能输出,多用于中温余热的收集;热泵可直接利用热能供暖等,主要用于收集低温余热。工业余热利用的相应设备包括各种换热器、蒸汽发电系统、热泵等。
判断九、碳中和带来海底电缆需求继续增长
在“3060”目标背景下,建议聚焦海上风电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上游配件和材料,主要包括叶片、塔架、轴承、齿轮箱、电控系统等;中游风电主机、海底电缆和海上风电建设;下游海上风电业务。中天科技和恒通光电的业务范围涵盖海缆生产、风机吊装和海缆铺设。从成本结构来看,风机和铁塔成本、建设安装成本、海缆成本(站内海缆+出海海缆)、相关电气设备(升压、变流器)、
“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测算:浙江、江苏两省对“十四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进行了明确规划,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分别为5GW和12GW;对于广东、广西、福建,对于山东提出较长期规划的省份,我们根据建设进度平均计算了“十四五”期间的装机容量。预计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8GW、8GW、3GW、5GW;在辽宁、上海等有规划但未给出具体装机容量的省市,我们预计“
判断十、光伏技术迭代加速,推荐电池设备、异质结电池模组、硅材料和大型硅片龙头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年均装机规模将达到70-90GW,随着组件价格下降,海外装机将稳步增长。投资逻辑:(1)把握技术升级。从临界点来看,电池>硅片>硅材料>模组。电池领域P型转N型是必然趋势,异质结量产可能性最大 硅片210/182大尺寸趋势明显 西门子法硅料为主流,流化床仍需跟踪;(2)抓紧供货从供需紧张来看,硅材料最紧俏,其次是硅片、电池、 模式比较分散。电池设备龙头,异质结电池组件龙头,硅材料龙头,大尺寸硅片龙头,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光伏行业最值得期待的变化是电池板块将从P型电芯转向N型电芯。其中,异质结电池以其高效率和巨大的降本潜力,最有可能成为光伏产业的下一个大风口。我们预计2021年行业降成本将持续,行业提升动力会更强。
未来1-2年,在相同硅片尺寸下,异质结电池每瓦成本将继续接近PERC电池。当两种电池的价格差异和成本差异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异质结电池的市场需求就会减少。全面激活,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判决10一、新能源汽车推动交通领域减排
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136.7万辆,在整体汽车销量中的渗透率5.4%。我们预计,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93万辆,同比增长41%,而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达到94.10GWh,与2020年相比增长50%。此外,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整体汽车销量中的渗透率5、2030、2035 将另行规划。达到 20%、40% 和 50%。同时,我们假设未来几年国内汽车整体销量将保持2-3%的增速,
在下游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动力电池板块也将迎来高速增长。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自行车的充电电量有望持续提升,从而推动动力电池装机容量的更快增长。
投资逻辑:(1)把握龙头。电池龙头和中游材料龙头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2)把握海外市场。电池和材料企业在海外供应链中的价格比在国内更有优势,同时海外龙头电池企业体量大幅增长;(3)抓好业务拓展。有的电池和材料企业兼顾电力和消费领域,有的企业已拓展至48V系统领域,具有较强的持续增长能力。电池、隔膜、正极、负极、前驱体、电解液龙头、结构件龙头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
研判十二、风电效率提升促进经济提升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十四五”期间计划安装2.9亿千瓦风电,据此测算风电年装机容量超过 0.5 亿千瓦。
风电产业链:风电产业链主要包括原材料企业、零部件制造商、风电整机制造商、风电运营商四大环节。
国内风电市场(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超过1000亿元,行业集中度高。从风电场资本支出来看,国内风电市场(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超过1000亿元。风电场资本性支出包括整机风电机组、系统余额(电力基础设施、组装和安装)和财务费用(保险、建设融资等),其中风电机组总投资约占65-70陆上风电场资本支出的百分比以此计算,国内风电市场(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超过1000亿元。
审判十三、核电装备细分赛道焕发出新的活力
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逐年提高,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2011年至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从1257.21万千瓦增加到5102.8万千瓦,复合增长率为16.84%。
核电设备整体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细分市场出现新活力。总体来看,核电设备市场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东方电气和哈尔滨电气是该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中,东方电气等技术和实力在核岛装备领域最强,在常规岛装备领域三大动力组平分秋色。. 从细分领域来看,近年来在阀门、安全壳、主泵壳、控制杆驱动机构等细分领域涌现出江苏申通、英流等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
判断十四、严控电解铝、水电铝、再生铝总产能将受益
电解铝具有高能耗特性。生产一吨电解铝需要消耗13500度电。我国发电主要是火力发电,单吨电解铝对应的碳排放量为11.2吨;水电铝项目使用水力发电。清洁能源可实现“零碳排放”;由于使用废铝冶炼再生铝,每吨电解铝的碳排放量0.23吨;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将推动实现以电解铝行业为核心的“碳中和”,严格控制电解铝总产能,
水电铝:建议关注水电铝产能的相关指标。建议关注中国宏桥。已建成水电铝产能33万吨,水电铝产能170万吨。净利润分别为144、158亿元和189亿元,对应PE分别为6.2、5.7和4.7倍;
再生铝:看好再生铝行业,看好产能快速扩张的目标,建议关注顺博合金(现有产能41,在建产能25),明泰铝业(现有产能) 30、在建产能)38)、石材新材料(现有产能43万吨)、永茂泰(现有产能22.5万吨)、宏创控股(现有产能10万吨) ,在建产能)10万吨)。
研判十五、高耗能行业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相关高耗能子行业或将受到重点限制,或将在未来几年触及产能“天花板”。利好行业存量产能,行业内高效低耗的优质企业,低碳相关材料生产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根据计算结果,单位GDP碳排放量最高的基础化工产品为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合成氨、工业硅、电石、烧碱、黄磷、MTO、和苏打灰。低附加值大宗化学品的集中度与高耗电/高电费产品的集中度基本一致。同时,与内蒙古给出的禁止新增产能的化学品清单基本一致。
我们认为,随着各省市地区碳中和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预计将给传统子行业带来十余年的刚性供给约束。此类产品的全国产能可能在达到峰值后企稳或下降。
具体子行业方面,结合之前对各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情况的汇总,我们筛选出可能受碳中和影响较大且行业基本面良好的子行业,主要包括氯碱、纯碱和工业硅。氯碱:电石可能成为受碳中和影响最大的品种;内需增长强劲,高景气度有望保持;纯碱:低附加值、高碳排放;功耗极高,热力膨胀刚性有限;下游光伏的快速发展带动需求。
研判十六、碳中和为低碳新材料带来长远发展机遇
光伏、风电是清洁能源的首选,未来仍有很大潜力。上游相关材料将迎来长期发展机遇;“降低能耗”是另一个方向,相关细分新材料或将满足强劲的需求增长。
(1)生物基新材料:高价值项目频出,行业方兴未艾。
(2)消耗减排材料:注意聚氨酯保温材料的“节流”作用。
(3)新能源产业链:广丰新能源发展,关注相应上游材料龙头。
研判十家七、煤化工企业开启高效低碳化进程
1、优质煤化工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整合成气的碳氢比,以减少转化过程中的碳消耗:以宝丰能源为例水电能耗管理,该公司开始规划并随后建设太阳能能源 几年前的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即“绿色氢能”项目。虽然绿色制氢成本高于合成气制氢,但对减少碳排放意义重大:宝丰能源的煤气化初级产品几乎全部为甲醇,其碳氢比为1:4(以原子量计算),而合成气体的碳氢比仅为1:2左右。
2、优质煤化工企业的效益远超行业总体水平,在获取新能源指标和潜在碳排放交易方面具有优势: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许多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换言之,即使碳中和政策不能新建传统煤化工项目,仍需通过煤炭转化实现经济增长。这个时候,把稀缺的煤化工指标交给优质的新型煤化工企业是最好的选择,就像宝丰能源在内蒙古推出的40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一样。此外,如果未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
3、优质企业气化工艺更好,碳转化率更高,单位煤耗更低,碳排放无形中减少:先进的气流床煤气化工艺不仅要求原煤质量高低,碳转换效率也更高。以华鲁恒盛为例,其生产单位合成气耗煤565kg,远低于固定床工艺690-690kg的耗煤量。以宝丰能源为例,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该公司CTO路线煤油比1.5、甲醇消耗2.89,均具有碳减排潜力。此外,
在这条主线上,我们建议重点关注那些在传统行业中,但在高效低碳化进程中继续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
评十八、电力行业脱碳将是碳峰碳中和的赢家,关注零碳电力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居各行业之首。目前,我国碳减排最迫切的需求是用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燃煤发电。根据我国电力供需平衡模型,我们预测我国燃煤发电装机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为12.9亿千瓦,之后装机使用小时数将逐渐减少;到2060年,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有望超过70%。由于风能和太阳能装机比例的提高对电网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判断未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和储能装置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根据我们2060年日用电负荷平衡模型测算,2060年储能装机预计占发电侧总装机容量的19.9%,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环的电力系统。
我们预计,随着电气化率提高到 70%,未来主要的终端能源将是电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电力行业的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零碳电力中,光伏、风电当然是绝对主力,水电、核电等零碳电力也将成为非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大家关注新能源运营公司阜能、龙源电力(H)、水电龙头长江电力、核电装机容量有一定增长的中核、中广核.
判断10九、CCS+森林碳汇最终实现碳中和
综合来看,结合BP、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转型委员会的预测,我们认为中国工业、建筑业脱碳在经济技术上是可行的。和运输部门。依托我国在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产业链上的优势,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有望快速增长,有效降低电力行业碳排放总量。此外,即使考虑到确保电力供应所需的调峰机组和储能设施的成本,
与此同时,由于廉价可再生电力的供应,其他行业的生产过程也将加速电气化,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终剩余的不可避免的少量二氧化碳排放将最终被CCS和森林碳汇所抵消。根据我们的模型,预计206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3.8亿吨。如前所述,我们测算我国年化森林碳汇为9.7.5亿吨,那么我们只需要 9.75 亿吨。@4.5亿吨碳捕集+碳封存能力可以实现碳中和。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难以脱碳的地区去除二氧化碳可能会导致其中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尽管其对GDP总量或消费者生活水平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对具体业务运营仍可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例如,钢铁生产脱碳可能会使每吨钢的成本增加 20%,但对于一辆完全使用零碳钢的汽车,制造成本增加不会超过当前平均汽车价格的 1%。未来,我国有望逐步建立国内碳定价体系,建立各国碳价格互联互通机制,合理平衡脱碳成本与森林碳汇价格体系,CCER等机制,避免相关企业在脱碳过程中受到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削弱。
判断2十、脱碳首当其冲,有利于LNG行业
2019年全球海运贸易量达到119亿吨,动力煤10.2亿吨,占比8%,原油20亿吨,占比17%,成品油10亿吨, 占 9%。LPG为1亿吨,占比1%,LNG为3.56亿吨,占比3%。能源贸易总额45亿吨,占比38%。从能源结构转型趋势看,动力煤呈下降趋势,对干散货行业不利;液化天然气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对液化天然气行业是有利的。
在2030年原油快速脱碳的背景下,海运贸易量将在达到顶峰后逐渐下降。在逐步快速脱碳的背景下,动力煤也将呈现下降趋势。LNG的确定性好,无论哪种情况,海运贸易量都将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