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耗能企业不应“一刀切”能效管理与经济发展不“对立”
2022-07-20
[能源人在看,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企业分阶段减产的通知》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电费成本”。到6月30日,统一结算按原住户电价水平的95%。优惠范围包括执行一般工业、商业等电价和大型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高耗能行业除外。
哪些用户有资格享受电价折扣?在一定条件下,能否适当调整高耗能行业的定义?经过升级改造,部分企业的能耗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能耗”标签能去掉吗?上述政策一出,迅速在业界引起争议。
为此,国家发改委近日补发《关于明确落实阶段性降低电费政策有关问题的函》,进一步明确高耗能行业范围。除石油、煤炭等燃料加工业、电力和热力生产与供应六大行业外,其他工业用户和所有商业用户均可享受优惠待遇。 “高能耗”争议背后的焦点值得关注。
多省行业协会联合申请“电费减免”
“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各省化肥企业不会坐以待毙,及时恢复和释放化肥产能,履行保障春耕化肥供应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不少化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大了化工产品的比重。疫情期间,捐赠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大量防疫物资。为支持农业春耕生产,特别建议对化肥生产企业用电量实行阶段性降价政策。”近日,记者获悉一份关于化肥企业生产用电量申报实施阶段的报告。 《关于降低性收费的报告》,由山东省化肥煤化工行业协会、山西省化工行业协会等6个省级行业协会联合报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申请。
化肥企业作为传统高耗能行业,无法分阶段享受优惠电价。除保障供应外,上述应用还认为,“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乃至全国六省的化肥企业大多以煤炭为原料。虽然煤炭是一种能源,对于包括尿素在内的化肥生产企业来说,煤炭只是作为生产的原料,而不是燃料,不应作为能源消耗统计。”
几家化工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坦言,经过多年的技术升级和节能改造,化肥行业单位能耗明显下降。特别是龙头企业虽然以煤炭为原料,但通过清洁气化、多联产、节能减排等措施,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我认为不看具体指标,仅仅因为‘高能耗’标签就能享受同样的折扣是不合理的。”山东某化工公司负责人说。
上述报告发布后不久,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也提交了申请,要求对氯碱企业实行电价优惠政策。由于电费占60%以上,电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克服困难,加班加点生产消毒产品,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疫情。而且,河南和中国很多氯碱企业的能耗水平和排放标准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虽然是高耗能行业,但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分行业,对处于防疫供应第一线的企业将是极为不利的。”协会副会长赵宝军表示。
高耗能企业不应“一刀切”
截至发稿,上述申请尚未收到回复。但国家发改委以公函形式进一步明确了《通知》所指的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煤炭等燃料加工行业、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制造、非——金属矿产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以及轧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轧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争议的背后,也暴露了高耗能行业管理“不准”、“不精细”的现实。
记者了解到,从国家到地方,高耗能产业不仅是行政审批和监管的重点,也是升级的难点。差异化电价、阶梯电价、缓批、限批已成为长期实施管理的手段。
“明确高耗能行业的定义,将其作为节能降耗的重点管理对象。这些措施没有问题,要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标签也是不公平的。”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毛涛说。
毛涛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企业能源管理水平越高,单位产品能耗越低,行业标杆企业的先进性和引领作用不容否认. “比如,工信部定期开展‘绿色工厂’考核,将能耗作为关键指标之一。对于高耗能行业,原则上企业能耗水平达到或超过相应国家能源消费配额标准的超前值,还可享受优先融资支持、不纳入错峰生产管理等政策。”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作军介绍,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有政策不够准确,管理不规范。很有针对性。特定时期制定的标准更能反映当时或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但不一定涵盖动态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标准和制度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能耗约束指标如何相应调整?同一行业中,不同子行业、不同企业甚至不同环节的能源消耗水平是不同的。如何区分管理?”李作军举了一个例子。
能源效率管理与经济发展并不“对立”
如何进一步完善高耗能行业的管理?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许必久表示,首先要明确,作为重点治理对象的高耗能产业并没有因此受到限制,而是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许必久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9年1-11月,从工业增加值看,全国高耗能产业保持相对稳定增长。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电力等行业增加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工业增长率5.6%。产品产量方面,全国粗钢、乙烯、焦炭、水泥、平板玻璃分别增长7.0%、9.3%、5.9%、6.1%,6.9%。重点领域高耗能行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如山东、陕西焦炭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8%和21.9%。 “就主观意愿和实际效果而言,两者是正相关的,而不是不相反的。”
在坚定不移的“约束性政策”基础上,毛涛表示,高耗能行业的管理既要“大棒”,也要“胡萝卜”。一方面,对相关企业提出严格要求,规范其严格执行标准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出台一些合理的扶持政策,鼓励高耗能行业优秀企业发挥更好的带动作用,带动更多企业节能降耗。
此声明得到李作军的认可。 “在统一约束的前提下,高耗能行业不应笼统地划分,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快告别粗暴管理。及时,可以根据数据提出分割策略。操作层面难度更大企业能耗管理,但管理更精准。”
据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介绍,2016-2019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15.6%,实现了“十三五”的预期进展。但同时,部分企业的绿色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各行业企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对此,加快实施绿色制造项目,建立典型的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工业节能诊断和节能监测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