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等四大产业“碳峰、碳中和”路径渐明,清洁能源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钢铁等四大产业“碳峰、碳中和”路径渐明,清洁能源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2022-01-22

主持人陈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对能源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期间,重点行业减污减碳、制造企业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今天,本报聚焦钢铁、电力、石化、煤炭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进行相关采访解读。

本报记者 鲍兴安 徐一鸣

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钢铁、电力、石化、煤炭等行业正在加速转型。许多上市公司制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路线图。

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将促使相关上市公司加大减排力度,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一轮发展。机会。

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计划明确

上市钢企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明确了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计划。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七次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透露,《钢铁工业碳达峰减碳行动计划》 "正在准备中,并已进行了修订和改进。草案报有关部委批准后,方可公布实施。钢铁行业碳达峰目标初步确定为:2025年前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钢铁行业碳排放较峰值下降30%,预计实现碳减排4.2亿吨。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影响着经济发展。几乎所有的制造业。环节能源主要依赖煤炭,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更好地推广清洁能源和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也有利于我国钢铁工业增强动力为了创新和发展,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钢铁行业A股上市公司共有36家。据记者了解,其中不少是在推动“低碳”工作。

河钢在2020年年报中提出,跟踪研究国家碳排放政策,提前谋划解决“碳峰化、碳中和”对高效生产组织模式的制约,为行业减排提供“河钢”。碳排放和碳足迹。鞍钢股份在年报中表示,将积极贯彻落实碳中和目标实施纲要,力争在辽宁省钢铁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_兰州钢铁厂能耗管理系统_中天钢铁钢铁二扎厂吊罗纹钢

“在碳中和政策背景下,钢铁行业面临着巨大的低碳转型压力,这也给上市钢铁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所长吴奇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过程中,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中小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上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收购。

吴奇认为,在国家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在技术研发创新和标准制定引领方面将具有巨大潜力,从而为支持推动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庞靖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企业在绿色低碳产品生态建设和全员减碳意识建设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企业需要加快步伐。”改进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建立健全钢铁智能化、绿色生产体系,加强产业链协同,提高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率活力。”

宋向清认为,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短期内会给公司带来经营压力,尤其是公司的利润率,但钢铁企业需要抓住机遇,加强创新,为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将助力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钢铁行业众多上市公司正在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推进绿色智能制造,推动数字赋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例如,杭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将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运营升级。发展资本平台。

庞晶表示,我国钢铁行业已经具备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充分利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对我国钢铁行业有帮助。在能源消耗、排放、生产运营、产业链协同、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实现系统效率,支撑行业碳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宋向清表示,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是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佳助推器。钢铁行业数字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以将原材料供应、能源使用、产能释放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缓解减排压力。同时,这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为钢铁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新驱动的创新在短期内会增加投入,但从长远来看,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些比较优势,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技术改进和平台优化。它还可以使公司加速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

“在能源消耗优化和排放控制方面,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能源消耗监管,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控制钢铁各环节的能源消耗和排放。 “制造业将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庞晶表示,在生产经营方面,通过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深化装备智能化改造等,不断提升水平。生产智能化,在流程优化、调度控制、远程协同等场景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促进生产经营提质增效。

吴奇补充说,在产业链协同方面,通过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加强上下游产业的互联互通,用数据连接供给侧和需求侧,构建基于海量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为上下游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提供数据支持,实现物料管理、生产响应、协同管控、用户对接等环节的链接、柔性供应和高效配置。

中天钢铁钢铁二扎厂吊罗纹钢_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_兰州钢铁厂能耗管理系统

低碳化已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刚性约束

上市电力公司青睐低碳清洁能源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电力行业A股上市公司共有75家。其中火电企业26家,其余为水电、新能源等发电企业。《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年报发现,多家电力上市公司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清洁能源低碳转型。

“我国电力结构以火电为主,依靠化石能源。”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数据显示,我国发电、供热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4 1.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远高于其他行业,这意味着电力行业实现碳中和难度更大。

对此,罗志恒解释说:一是需要投入大量技术研发费用,从火电到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是电力行业的一次新技术革命;二、碳峰、碳中和 他将重新洗牌当前的电力市场格局,行业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第三,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相应调整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

今年2月1日起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向2000多家电力企业发放了碳排放配额。低碳化已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硬性约束。目前,电力行业正在加快低碳转型,多家电力企业纷纷公布相关规划。

3月,《碳中和行动计划》发布,提出以“碳达峰”为基本前提,以“碳中和”为最终目标,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低碳、高效减排消耗。量化电气化。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分别达到20%和25%左右。预计2025年和2030年,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分别达到30%和35%。

发布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21条措施,将大力推进供给侧能源清洁替代,以“新电气化”为抓手推动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全面建设现代电网。带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下游,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巨峰投资咨询投资咨询总监郭一鸣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电力行业脱碳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居各行业之首。要以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减少电力行业碳排放。

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_兰州钢铁厂能耗管理系统_中天钢铁钢铁二扎厂吊罗纹钢

许多上市电力公司也在推动清洁能源的低碳转型。国电电力在2020年年报中提到,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公司加快新能源发展,积极布局鄂尔多斯1000万千瓦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示范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技术。项目;所属常规能源公司充分发挥区域影响力,打造“产业+新能源”模式;积极发展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2021年,公司将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广东电力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公司可控装机容量2327.3万千瓦,同比增长10.80% ,其中清洁能源占比提高到20. 65%。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进供电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响应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大力推进公司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可能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产生差异化影响。其中,火电企业的劣势可能更大,但风电、光伏等上市公司的利润空间可能更大。 " 郭一鸣说。

罗志恒建议,电力行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改变能源结构,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生产结构;同时,加强ESG信息披露,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此外,积极运用绿色金融资源,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的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石化行业谋求绿色低碳转型

相关上市公司“瞄准”氢能

石化行业正在努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今年1月,17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工业园区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共同签署并联合发布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和碳中和宣言》。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加快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显着加大绿色低碳投资力度。和目标任务。

刘向东副部长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要实现既定的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严格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峰碳的碳中和目标给石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了巨大压力,但转型过程中也孕育了新的发展机遇,包括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的机遇,并促进化石能源。主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由可再生能源主导。这一过程带动行业重构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更多依靠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石化行业。结构形式。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石化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实现了有序减排,可以贡献很大比例的排放。全社会减排目标。而且石化行业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碳排放,可以减少经济发展中碳排放的基础盘,也有减排的传导效应。

兰州钢铁厂能耗管理系统_中天钢铁钢铁二扎厂吊罗纹钢_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

在资本市场上,它也在积极布局。3月29日,在2020年度绩效云视频会议上,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表示,中国石化将以净零排放为最终目标,力争比国家承诺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石化

将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十四五”期间,将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联合建设站,打造中国最大的氢能企业。

上海石化在2020年年报中表示,将以碳“零”排放为最终目标,坚持碳减排与转型发展相协调。加快氢能示范项目建设和热塑性弹性体新材料项目实施。抓好碳纤维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打造以碳纤维产业为核心,以聚酯、聚烯烃、弹性体、C5下游精细化工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材料作为突破和延伸发展。.

刘向东表示,启动碳中和目标布局,将为石化企业带来挑战和新机遇。挑战在于碳减排的压力。石化企业必须调整主营业务,短期内会增加转换成本,降低收入和利润,不得不承受从化石能源向综合能源转变的压力,尤其是注重清洁能源体系。但在机遇方面,碳减排相关行动计划带动了绿色金融等产业的发展。石化企业的碳减排行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更有效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此外,通过更多的资金投入,石化企业可以开发和应用更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从而转型为能源技术解决方案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实现更稳健的发展。

陶进表示,减排要求的提高,意味着石化企业成本的增加和下游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短期内会对业绩产生影响。同时,石化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可能会在下游石化企业和龙头企业的下游业务环节带来新的需求和新的商机。对于上游挖矿,如何利用其衍生的热电等额外的可再生能源来产生新的收入也是一个潜在的机会。

对于石化行业如何努力实现碳中和,刘向东表示,要在绿色低碳的约束下,积极运用节能减排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有效减碳,提高效率。要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和措施,推动行业自有电力系统清洁替代、智能化管理和提质增效。同时,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利用节能减碳新技术优化产业流程。在积极开发化工新材料的同时,要积极扩大非化石能源替代品的研发兰州钢铁厂能耗管理系统,

陶进认为,石化行业利用自身在石化开采方面的经验,挖掘可再生能源新业务的潜力,可能使可再生能源的开采更加高效可行。同时,提高石化提取和下游生产利用的效率也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在支持经济活动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排放。

煤炭行业走减碳之路

布局相关的轨道

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_兰州钢铁厂能耗管理系统_中天钢铁钢铁二扎厂吊罗纹钢

能源减排和低碳转型将重塑能源结构。在此背景下,煤炭行业及相关企业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粤开证券研究所所长康崇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来看,煤炭行业相对于新能源仍具有明显优势,这也为煤炭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 可能实现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发展除碳和碳交易也可能为煤炭行业赢得更多发展空间。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发展在于先进技术的突破和多元化的转型。

独立经济学家、中企资本联盟主席杜萌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煤炭化石能源长期主导我国能源结构,这意味着煤炭行业将面临实现碳排放的挑战。减排目标。一次能源碳基比过高带来的巨大挑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小幅下降。我国原煤产量3.4亿吨,同比减少0.2%,比2019年3月增加9.4%,平均两年增长4.6%,日均4.产量1099万吨。

从政策层面看,4月2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2021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6%以下,新电能替代约200十亿千瓦时,电能占2000亿千瓦时,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8%左右。深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强散煤控制,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支持传统领域节能改造升级,推动节能标准制修订,推动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和新型基础设施。

业内人士认为,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无论是开发还是利用,都必须走减碳之路,大力推广煤炭清洁生产、低碳利用和高效转换技术,加强在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节约能源。

康崇礼表示,在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企业要积极参与新能源转型。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光伏、风电等产业链业务的股权投资或自主经营;二是大力发展高端煤化工项目;三是进军氢能、储能等领域。

如今,碳峰碳中和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热词”。梳理近期沪深交易所互动平台和公司公告后,记者注意到,煤炭行业相关上市公司纷纷表示希望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布局相关赛道。

宝丰能源表示,2021年4月,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公司计划利用自有资金1万元,通过太阳能发电生产绿色化工制氢,实现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与新能源,减少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司拟用新能源“绿氢”替代原煤制氢,用新能源“绿氧”替代燃煤制氧,使公司不受煤炭资源限制。并能保持成本稳定。

山东地矿表示,国拓科技是公司旗下提供清洁、高效、可靠的煤气化项目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及相关配套服务的技术服务商。其主营业务以多喷嘴对置水煤浆气化技术为核心,对于煤化工行业而言,采用多喷嘴气化技术的装置能耗低,可有效减少煤炭使用量,从而减少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并帮助实现碳峰值碳中和。

此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煤炭工业发展年度报告》指出,到“十四五”末,国内煤炭年产量将控制在41亿吨,全年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4000个左右,低于2020年的4700个,建成1000多个智能化煤矿。

杜萌分析,从数量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率的转变,提高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将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