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小松:让技术有前途,创造零碳未来
2022-08-04
1910年8月,在昆明滇池西岸的塘朗河畔,一群自鸣得意的中国人怀着不畏艰险的驮马精神,开始兴建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物资匮乏、交通拥堵:石龙坝水电站。
从西门子进口的两台发电机组从德国运到越南,通过滇越铁路到昆明,然后由300多人的运输队一步步搬运,推着他们到达棘手的工厂。随后,工匠们在西门子工程师的帮助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就连发电机组的转动都是由人工一块一块地安装。
480千瓦的水电站终于在两年后完工。它不仅照亮了昆明的夜空,更开创了引进世界前沿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先河,成为中国能源史上的“一盏明灯”。令人惊奇的是,原来的西门子发电机组至今仍能正常工作!
石龙坝是中国的骄傲,西门子的骄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西门子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初心将永存。当下,回首往事,我们似乎更能触动历史脉络:可持续发展的征程需要开拓者的坚韧不拔,而科技创新让这种开拓成为可能。
在全球生态陷入困境之际,中国坚定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不仅为经济转型设定了目标,也为高增长点燃了新引擎。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注入新活力。但要在未来40年走完发达国家60年的减排之路,不仅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建筑物不是由一块木头制成的;大海的浩瀚,不是一流的回报。在我看来,由于现代产业链高度集成,各环节相互交叉,未来真正的碳中和应该是整个产业链必须实现净零排放,而技术创新将是创造一个端到端的零碳产业链是关键。
打造零碳产业链需要先行者
中国人常说,不破就立不起来。实现产业链的碳中和,意味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将深刻影响企业的成败,乃至行业的未来。
对于企业而言,构建零碳产业链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和责任,更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愿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领先企业与生态系统合作伙伴一起引领和前进。在西门子,我们走的是循序渐进的道路,不追逐幻想或嘘声,而是坚定地扮演先驱者的角色。
就自身业务而言,早在《巴黎协定》签署之前,西门子就已成为全球首家承诺到 2030 年实现碳中和的大型工业公司。届时,我们将成为 100% 电动汽车,仅拥有或租赁净零排放建筑,并使用 100% 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我们已在 14 个办公园区和制造工厂实施分布式屋顶光伏系统,并持续加强精益化和数字化生产,加快减碳步伐。预计通过各项举措,从2015年到2020年,西门子(包括西门子能源)将把自身在华业务的碳足迹减少多达80%。
西门子北京园区分布式屋顶光伏系统接入西门子数字光伏运维平台,预计未来25年可帮助园区减少碳排放8700多吨。
在供应链方面,我们加强对供应商可持续发展的考核,对供应商实行严格的准入机制。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覆盖中国近9000家供应商的减排信息管理系统,并正在提高能源效率、现场供热供电、采购绿色电力、实施节能流程、优化物流、减少商务旅行、应用可再生能源/可回收材料等7大领域,帮助重点供应商推进绿色转型。我们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将全球供应链排放量减少 20%,到 2050 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
对于我们的客户,我们以先进的节能环保业务组合帮助不同领域和规模的企业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截至 2020 财年,西门子面向各行业的节能环保业务组合已帮助全球客户减少约 1.5 亿吨碳排放。
从行业来看西门子能耗管理,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这些产业高度耦合,需要通过供需优化,实现整合效率。西门子深耕工业、基础设施、交通和医疗等支柱产业,掌握了跨行业的技术平台和跨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让我特别自豪的是,在西门子,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停留在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数据上,而是融入了公司坚持诚信正直、提倡开放包容、甚至是对社会责任的坚持。这正是西门子新的“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含义:脱碳( )、道德( )、治理( )、资源效率( )、平等( )和就业能力( )。我们公司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有句名言:“我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与中国携手合作近150年,历经风雨,历久弥新。这不仅是我们成功的途径,也是我们坚定的承诺。
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链碳中和的最佳途径
面对无处不在的变化和中断,今天我们似乎处于“最坏的时代和最好的时代”。气候危机可能比 Covid-19 大流行更致命。但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正在释放无限机遇,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
从中国国情看,推进低碳转型主要从三大抓手:清洁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效率提升。在从供电到用电的全产业链中,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各环节的互联互通,赋能企业显着提升“速度、质量、效率和灵活性”,促进有序减碳。
从进步来看,中国将经历“高峰”、“减碳”和“中和”三个阶段。随着减排潜力的开发,未来将变得更加困难。冲刺到碳中和终点线尤其需要突破性的技术支持。
实践证明,西门子的“数字孪生”结合其他先进技术,可以使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节省50%的原材料,在制造执行阶段节省40%的能源消耗。工业边缘计算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优化流程并节省高达 45% 的能源。西门子平台支持智能能源管理,可帮助减少 20% 的排放。
做事者常成功,行者常到。在能源领域,我们正与国家电网合作,将上海联民村打造成“智慧能源第一村”。西门子本地开发的能源管控平台,集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光伏、风电、地热、储能和综合能源供应进行智能管理,协调供需,优化运行。通过多能互补,联民村有望减少10%的能源消耗和50%的碳排放。
西门子与太古可口可乐达成数字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寻求共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在食品和饮料行业,我们为太古可口可乐定制了一个制造信息系统,将在两年内推广到其18家工厂的近100条生产线。该系统与生产线上的其他系统联动,可为太古可口可乐所有工厂节省约1,000万度电,减少碳排放7,500吨。
在交通领域,深圳地铁4号线利用我们本地定制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信号系统的状态检测和预防性维护,显着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运营成本,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实现高可用性。 100%。
对于未来产业链的碳中和,工业产品碳足迹的精算计算至关重要。在这个未知的领域,我们已经领先一步,并在德国安贝格工厂成功试点,并正在成都数字化工厂扎根。我们通过工业边缘计算准确跟踪控制器产品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对于产品供应链产生的碳排放,我们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加密信任网络,各级供应商可以可靠地共享排放数据和相关证书,避免数据被篡改。
我相信这一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将使更多公司受益,显着提高行业碳足迹的透明度,并释放巨大的碳减排潜力。
每一个突破的背后,不仅有我们对创新的热情,我们对数字化的追求,还有我们与生态伙伴对绿色未来的共同愿景和信念。我觉得这个信念的核心是“与科技”(with),倾注科技的力量,用今天的努力和有希望,走向明天的万千美好。
产业链碳中和行动计划需定制
基于西门子的实践,我们愿意与广大中国企业分享我们在碳中和道路上的经验和心得。
一是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结成联盟,打造绿色生态。诸力合一,万军不足。所有合作伙伴应共同努力,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
二是全面开展可行性研究,制定企业碳中和战略和规划。通往碳中和之路需要全球思维和长期规划。这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着眼长远,推动组织、管理、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第三,实施个性化的行动计划,从灯塔项目走向大规模实施。企业需要因地制宜,在“高碳”上做减法,在“低碳”上加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迭代优化。
很高兴地告诉大家,不久前,西门子与九牧集团展开战略合作。我们将为九木提供实现“2026年碳达峰、2036年碳中和”目标的路径规划,助力其打造全球行业绿色标杆。
确实,实现碳中和需要政策引导、产业联动、市场力量、技术赋能,甚至需要大家的实践。尤其是企业需要突破边界,大胆创新,依托全球合作,持续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对于西门子而言,作为集知识与行动于一体的零碳先行者,我们将利用技术创新和跨学科知识与经验,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绿色生态系统,赋能并构建端到端的零碳碳产业链,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面临着给下一代留下什么样的地球的历史选择。 2020年到2060年,时间不能快进,时间不能翻倍。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先。唯有继续出发,才能踏实而远。唯有争第一,才能共同创造每一天。
(作者为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