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节能建设助力碳中和
2022-08-11
刚刚过去的2021年,碳中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明确提出“3060”双碳战略目标。在政策的引导下,各行各业都在逐步推进碳中和进程。
在近日接受采访时,青云科技IoT解决方案业务总监胡家友与记者分享了青云在赋能智慧建筑落地的设计思路和经验。
基于“云、网、边、端”融合,赋能智慧建筑
2021年9月,住建部发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简称《规范》),自2022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胡家友认为《规范》有两个主要思想:一是节能,碳排放的计算是新建建筑的强制性要求;二是全国城镇绿色建筑评价覆盖率达到70%。“国家在政策上对绿色能源和绿色建筑给予了很大的指导。” 胡家友指出。
结合现有的各项政策和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智能低碳建筑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在胡家友看来,现阶段建设智能化还存在四大问题。
数据去中心化是智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楼宇系统相当复杂,包括能源应用、弱电智能、强电等十多个子系统。整体管理体系和数据结构不统一,异构数据无法支撑当前状态对总量的考核。 “能源的数量和强度。‘双重控制’的要求。如何收集、组织和利用这些异构数据,将是建筑智能面临的首要问题。” 胡家友说。
其次,节能建筑并不节能。目前,很多节能建筑只是节能措施,并没有设定具体的节能目标,而是设定了综合能耗的上限。因此,如何对能耗进行明细化和量化也是现阶段企业面临的痛点之一。
同时,大量的高能量使用并不等于舒适。比如五星级写字楼或酒店等高耗能企业,为了让客户感觉舒适,会提供冷源或热源,以及照明等其他耗能,但这些高耗能和舒适度并不完全相等。
最后,如何平衡发展与节能之间的“平衡”,兼顾“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也是智能建筑建设需要考虑的重点。
针对上述痛点,青云整合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三大技术点,打造智能双碳建筑解决方案,让建筑智能化、绿色化。
一是信息化。通过建立可追溯的能源监控和管理系统,我们可以了解具体的能源消耗情况,然后以数字化的方式向楼宇运营商和管理人员展示。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进行深度分析和数据挖掘,建立能耗管理模型,实现楼宇能耗负荷预测。
胡家友进一步解释道:“所有的能耗数据都是标准化收集起来的,然后根据用户对当前建筑舒适度和感官的调查,通过AI分析和曲线分析,深度优化方案。经过两三轮循环调节,用户基本可以对环境变化不敏感,不会感到太冷或过热,最大限度地保证节能效果。”
青云双碳智能建筑解决方案主要基于“云、网、边”一体化架构设计。依托该架构,青云边缘计算平台可以连接楼内所有用电设备。青云物联网平台打破照明、通信、暖通、空调等独立系统的壁垒,实现系统间数据互联互通、自由流动、统一标准化使用。通过各种PaaS组件,对能源管理、碳排放等各种上层应用进行控制和调试。
青云双碳智能建筑解决方案架构图
同时,运用自动控制、空调精准控制、灯光组合策略等智能技术,帮助用户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控制。“根据我们现有的案例,预计系统一旦投入使用,能耗可以降低5%到10%左右。” 胡家友指出。
场景化系统设计,精细化运营助力节能
面对不同的场景需求,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包括不同的场景系统,包括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碳排放管理系统、智慧建筑可视化系统、智慧建筑运营中心等。
其中,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借助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建筑内各种能源供需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访问、监控和管理,从而实现建筑能耗监测。 ,建筑负荷预测和能源消耗系统。调整、数据挖掘,围绕能耗目标,整合建筑各部分节能技术,共同实现节能目标。
碳排放管理体系是实现建筑零碳的基础。它帮助建筑提高碳资产、碳足迹、碳汇项目管理和碳中和市场预测能力。支持企业灵活参与碳交易,实现碳管理闭环,实现全面赋能。减排。
作为零碳建筑的报告中心、指挥中心和统一入口,智慧建筑可视化系统支持建筑碳排放管理、运行状态可视化、楼层信息发布、预警、决策辅助和执行等,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控制。,实现建筑数据化、智能化运营的目标。
智慧楼宇运营中心是面向楼宇行业管理者、研发和运维人员的运营管理平台,具备状态监控(平面图、清单、拓扑)、风控管理、指标对比、设备台账、资产建模等功能。同时支持智能会议室、智能工作站、健康空气等运营能力。具备BIM建模和AI优化能力,不断学习用户日常用能习惯、服务需求等因素,不断优化自身,更好地服务楼宇用户。.
胡家友强调:“场景化系统的价值在于,不仅可以节省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建筑绿色发展,同时帮助用户实时控制环境变化楼宇能耗管理系统,减少碳排放。”
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建筑智能化、绿色化,不仅需要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的解决方案,还需要建筑运营商自身对绿色、智能化的认知和渴望。正如胡家友所认为的,双碳的价值不是简单的由国家驱动,也不能由单一的公司来驱动。它需要每个人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