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重点
2022-08-18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以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制造业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推进加大绿色科技产品推广力度,加强节能监测和节能诊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效防治工业和通信污染攻坚战,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新增长点格雷的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深入实施绿色制造项目。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等手段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制造业绿色转型力度。加强对绿色制造重大项目的监督管理,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培育一批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发布一批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实践。
二、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产业园区,发布第五批绿色制造清单。遴选发布一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交流宣传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经验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进出”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管理。
三、 实施工业能效和绿色标准计划。加快制修订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标准,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督促标准研究项目加快工作进度。实施能效节水“领跑者”制度,遴选发布2020年重点行业能效节水“领跑者”。发布重点行业单位产品取水量指标,开展重点行业对标活动钢铁、石化、化工等用水行业。
四、开展工业节能监测专项行动。组织实施2020年工业节能监管计划,对炼油、纯碱、轮胎、铝合金、钛合金、制糖、啤酒、数据中心等行业3000家企业实施专项监管,实现工业节能监管“十三五”重点高耗能行业全覆盖。做好节能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工作,推动工业节能监测体系的完善。
五、推进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工作,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对节能诊断服务机构的联系指导,加强培训宣传,实施分类落实,鼓励行业协会、大型企业、节能技术设备提供商积极参与,扩大诊断成果应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六、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产品。研究制定新的变压器能效提升方案,进一步提高关键用能设备能效水平。评选发布2020年度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和“能效之星”产品。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广先进节能绿色科技产品。组织开展“院士行”、“节能服务走进企业”、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将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工艺引入工业企业。
七、继续加强工业节水。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节水技术分类指导,选择适用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的先进节水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网站交流,加快技术推广应用。
八、 实施京津冀工业节水行动计划。强化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推动京津冀工业节水相关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按照《京津冀工业节水行动计划》工作措施和分工,抓好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
九、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试点工作,加快探索推广技术经济性强、环境友好的市场化回收利用模式,培育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骨干企业。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建立梯次利用产品评价机制。依托“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追溯综合管理平台”,完善法规,督促企业加快履行追溯回收责任。
十、积极推进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领跑者”行动计划,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推进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推进废石尾矿综合利用砂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绿色砂石供应能力。
十一、 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研究制定《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建立易于推广和复制的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模式。深化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试点,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者责任延伸管理体系建设。
10二、加快甲醇汽车推广应用。指导山西、陕西、贵州、甘肃等地区加快甲醇汽车市场化推广应用,完善甲醇汽车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甲醇汽车技术装备水平。
十三、组织工业和电信行业的污染防治斗争。指导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上年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督促落实今年工业和通信业污染防治工作。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绿色环保工艺、技术和装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指导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地区开展相关整治行动,督促指导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信息化项目建成投产。
十大四、加强对有害物质使用的限制。充分发挥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中国RoHS)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加强线上线下监管。发布《汽车有害物质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符合性清单,组织开展一致性验证。
十大五、加强绿色制造业。发布《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设备)标准条件》,培育和发展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等环保装备制造业和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 、废纸、建筑垃圾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行业,公布标准化企业名单,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集中在优势骨干企业。深入实施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完善再制造产品标识体系,开展2020年再制造产品标识工作。
十六、加快“十四五”规划研究。深入研究“十四五”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大问题和2035前瞻战略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造业和加快工业绿色发展,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工业绿色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及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导意见。
十大七、 开展工业低碳行动。研究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路径,加快工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一批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报告机制,加强绿色低碳信息公开。组织工业领域低碳日活动。参与联合国气候大会相关工作,积极宣传中国工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
十大八、绿色产业扶贫。支持对口河北省礼安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实施绿色产业扶贫项目,开展对接活动,促进县域产业绿色发展。推进与洛宁县、南南县等4个定点扶贫县的绿色产业扶贫对接。推动相关贫困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落地。
十大九、深化工业绿色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中欧、中法、中意、中日、中韩等绿色制造交流合作机制开展交流,加强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办好工业绿色发展大会,实施中国高效电机推广等项目,共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江苏盐城、山东肥城加快中韩绿色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中德绿色制造培训合作。
第二十、加强系统团队和能力建设。积极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组织全系统业务培训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引导对接,进一步提高各地区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