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源+能效服务
2022-08-20
上海万象城地下一层中央空调优化器
上海万象城地下一层冷水机
上海万象城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是上海西部最大的超区域城市综合体之一,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其中,该区的上海万象城购物中心刚刚建成并投入运营,是国内最大的商业建筑节能优化示范项目。
项目总投资近300万元。今年7月建成投产,供能面积24万平方米。项目建设过程中,国网上海电力(股吧)通过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进一步拓展“供电+能效”的服务应用场景,使全区整体能效得到提升。购物中心12%以上,每年节电51.40000度电,节约标准煤约26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40吨,可形成最大的柔性负荷调峰能力和填谷能力能力,为商业建筑领域探索节能减碳新路径,
向供电+能效服务转型升级
为绿色低碳建筑建设提供示范经验
穿过郁郁葱葱的银杏小道,“大轮状”的上海万象城映入眼帘。远看购物中心,建筑设计线条灵活、圆润、动感;在购物中心的东西广场,不规则形状的凳子和花瓣形的草坪遮阳伞无不展现着“魔都”上海的现代潮流。
盛夏,记者走进购物中心,各种彩灯交相辉映,室内环境舒适宜人。
在这样的季节,电和空调无疑是商场最需要的能源。相关数据显示,商场最大用电负荷在以上,其中空调负荷约占36%,年用电量占商场总用电量的11%。
记者了解到,购物中心所需能源由位于购物中心屋顶的天然气分布式三联供电站支撑,并网方式和城市大电网支撑。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机组运行时间与商场营业时间一致,每年可运行300天(4、11月为检修期),年发电量占比17%左右年总用电量中,制冷量约占20%,供热约占24%,其余由大电网提供。” 三联供能站项目负责人李来树介绍。
同时,市场部专职新业务拓展专员唐晓指出,“原来的能耗系统在管理上是靠人工监控,而不是管控。由于缺乏精细化的管理手段。” ,而各个子系统在孤岛运行,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关联,据分析,与电网没有友好互动,导致商场能耗高,不利于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不适应上海低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
为此,国网上海电力立足客户侧服务,贯彻降本增效、绿色低碳的理念,从原来的供电服务向供电+能效服务转型升级,提高万象城建设和运营的能源效率。大型商业建筑节能优化示范工程与电网互动效果显着。
项目注重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商业建筑节能优化项目运营服务模式楼宇能耗管理,为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企业节能管理、节能减排提供示范。上海绿色低碳建筑建设经验。
“智慧大脑”实时感知
释放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减排潜力
采用最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优化商场中央空调系统的管理水平,是本项目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运营方上海片区项目经理李业晓向记者介绍,该示范项目通过部署安装建筑节能优化系统,实现了对空调系统能耗信息和环境参数的全局感知。配备中央空调优化器。整个供能系统具有电网互动、能效优化、智能运维等功能。
在购物中心地下一层设备轰鸣的空调房角落里,一个密密麻麻的透明机柜,密密麻麻的芯片和数据线,闪烁着红色的信号灯,格外醒目。
“这就是中央空调优化器,相当于整个中央空调系统的‘智能大脑’。” 李夜霄指出,优化器可以实时采集中央空调主机、冷水机、冷冻水泵、冷却塔等所有制冷设备的运行信息。,并植入模型参数优化算法,分析系统及设备运行状态,根据商场负荷情况实时调整指令,优化设备运行方案,提升中央整体能效空调系统。
不仅如此,改造后的能源管理系统还基于边缘计算模块,配合日常运维策略,实现空调系统层面和设备层面的远程运维管理。功能模块可以从云端实时更新升级,大大提升了系统。运维效率。
相关数据显示,该商场此前年用电量约为4600万千瓦时,所需能源成本约为3000万元。优化改造后,预计年发电量将超过51万千瓦时,整体能效提升12%。
虚拟发电厂帮助建造商业建筑
参与电力削峰填谷“示范”
值得注意的是,国网上海电气充分发挥便利优势,在电网领域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在电网互动层面,引入“虚拟电厂”的手段,包括“中央空调”和“三供”两种资源。,大大提高了建筑的调峰填谷的需求侧响应能力。
“我们建立了多资源系统的最优负荷调整模型,在满足用户舒适度和三供机组经济性的前提下,在不影响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两种资源的用电负荷进行分配和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保证电网互动效果,进一步推动商业建筑低碳绿色发展。” 唐啸说道。
今年7月起,购物中心中央空调系统和三供系统统一纳入虚拟电厂系统,可参与上海的调峰填谷。在用电高峰期,转移用电负荷;在用电量低的时期,增加清洁能源的消耗。测算,该项目可形成的最大柔性负荷调峰能力和填谷能力,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60吨,节约能源成本约37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64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