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超过86GW!安徽合肥“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超过86GW!安徽合肥“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

2022-09-04

8月30日,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合肥市能源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总装机约1195万千瓦,天然气装机26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449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4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352亿千瓦时,一次发电量增加到62亿千瓦时。

低碳转型目标: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37%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全市发电总量的比重达到17%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4%左右,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30%左右,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

在具体措施上,需要大力发展光伏发电。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提高光伏发电能效,提升消费终端本地消费水平。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并举,充分利用水面资源开展渔光互补项目,利用荒山荒坡开展农光互补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在全县(市、区)开展分布式屋顶配电工程。光伏建设,引导工商单位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利用模式。鼓励光伏+5G基站、光储充、光伏制氢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十四五”期间新增光伏发电186万多千瓦。集中式光伏主要分布在肥东、长丰、鹭江、巢湖等地。分布式光伏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工业园区、商业区和住宅区。

全文如下:

关于印发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和政办[2022]25号

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已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 年 8 月 11 日

合肥“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 “十四五”是合肥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改一合作”新能源安全战略,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实现绿色、安全、高效、公平、可持续能源发展,确保经济社会全面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个计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能源发展在增强供给能力、提高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成就

1.能源消耗稳步增长,能源利用趋于合理

“十三五”以来,全市能源消费稳步增长,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能源需求。 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2464.2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22%,人均能源消费2. 63吨标准煤;全社会用电量382.5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9.48%,人均用电量4083千瓦时。

“十三五”期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低于地区GDP年均增速4.5个百分点,低于增速全社会用电量6.26个百分点。 2020年全市GDP占全省25.97%,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占全省16.73%。能源利用日趋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全省领先。

2.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供电能力显着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32万千瓦,其中神湾鹭江电厂装机容量2×66万千瓦。重点建设项目。全市新增可再生能源近20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增长较快,新增装机178万千瓦。到2020年底,全社会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31万千瓦,年发电量2.49.55亿千瓦时,增长83.08%与2015年相比分别提高42.26%。全市新建500kV龙门变电站,扩建500kV长林河变电站和肥西变电站,新增220kV变电站8座。截至2020年底,合肥电网拥有变电站4 500 kV,总容量1000万千伏安,变电站37 220千伏,总容量1 374万千伏安,供电能力总体充足。

燃气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丁河支线、丁河复合线等8条天然气长输管道,机场至六安省级主环管网基本建设完成。建成后,鲁北至池州高压管道、巢湖至江北工业集中区干线已建成。正在加速。全市现有城市燃气经营企业6家,城市燃气管网累计长度约10863公里唐山发电厂能耗管理系统,基本覆盖主城区及周边乡镇。全市设有应急调峰储配站6座,总储罐规模约3.6万立方米(储液规模),可满足全市3天紧急情况下的天然气需求。

供暖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热源18个,冷热一体化能源站1个,总供热能力16522吨/小时,其中10个热源实现了外部供热。全市铺设主热网管道607公里,总供热能力超过3300吨/小时,其中主城区集中供热负荷1992吨/小时,总供热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 400多户工商户实现集中供暖。约有200个住宅小区,约有12万居民。全市利用生物质能、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供暖面积已达20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供暖比例约为8.7%。冷热结合的“合肥模式”。

3.能源消费强度逐年降低,节能降耗效果显着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 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2913吨标准煤/万元,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十三五”以来,全市能源消费强度下降19.15%,超过了能源消费强度下降17%的目标。

重点领域节能工作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35吨/小时及以下小型燃煤锅炉全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或关停,8台大中型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 2020年,全市火电平均耗煤量为299克标准煤/千瓦时,比2015年下降3.95克标准煤/千瓦时;全市电网线损率4.2%,比2015年3.2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1.3%,比2015年下降3.3个百分点。

4.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

可再生能源正在迅速发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由2015年的50万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245万千瓦,装机比重由12.5%提高到33.5%。 2020年,全市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214万千瓦,占全社会总装机容量的29.3%,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从2015年的3.6亿千瓦时增加到2020年的28.13亿千瓦时。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11.3%, 7.全社会用电量的4%。该市已被国家能源局列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国家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

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全市天然气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6.3%提高到2020年的8.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1.6%提高2015 年到 1.6% 到 2020 年。@6.3%。全市煤炭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55.6%下降到2020年的46.4%。

5.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

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聚合形成光伏玻璃-电池-组件-逆变器-储能系统-发电项目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以光伏逆变器、电池、组件企业为龙头,光伏玻璃、框架支撑、储能产业链以能源系统和系统集成为支撑的上下游产业结构,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至2020年底,电池、组件、逆变器等主要产品合计出货量超过50吉瓦。光伏控制及逆变设备出货量继续保持行业第一。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晶硅电池、高效组件等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新能源汽车发展良好。形成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的产业链。旗下拥有蔚来、江淮、大众、安凯、长安、比亚迪、中创航空等汽车品牌。以能源、讯鹰新能源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以聚易电力为代表的电机及控制系统制造商,以国网电力、合肥充电为代表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服务企业。

核聚变能源应用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合肥“人造小太阳”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十三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实现1.2亿摄氏度运行101秒,1.@1.6亿摄氏度跑20秒的新纪录。

6.能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形态不断涌现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电力直接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全市“用电”指标进入全国优秀行列。 2020年,全市共推进实施“电能替代”项目271个,完成替代电能14.4亿千瓦时。新能源业态不断涌现,合肥能源大数据中心建成,智慧能源服务基础平台初步建立。在国内创新建设电力北斗地面增强站——国网合肥市新路“七站一体化”示范工程。长丰县桃楼镇、滨湖新区虚拟电厂已进行试点。虚拟电站一期已接入1.53万千瓦光伏电站、0.7万千瓦电动公交车充电站、0.13万千瓦时储能系统,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可以为2万户家庭服务的火力发电厂。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电动车桩桩比和公共车桩比建设水平居全国前列。

(二)发展情况

1.国际形势

“十三五”以来,尽管国际政治生态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能源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但全球能源发展的长期趋势仍来自于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巨大挑战,世界主要国家加快了低碳化乃至脱碳进程。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能源需求短期剧烈波动,世界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能源市场关系日益政治化,能源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能源博弈持续加强,能源供应安全风险持续增加。

2.国内情况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时期。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能源产业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能源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将不断涌现。

3.省内情况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能源发展面临新形势,将对全市能源高质量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全省能源供应能力不足,能源供应保障难度加大。能源电力需求刚性增长,供电缺口将继续加大,保障供电任务艰巨,煤炭、天然气能源供应缺口也将继续加大。能源供给渠道薄弱,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加大。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建设存在短板。规划中的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通道项目受生态环境保护、拆迁补偿、布线、安全等多重因素制约,建设进程缓慢。体制改革仍需攻坚克难,能源发展市场内生动力不足。现代市场能源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跨省跨区域的电力传输机制尚未形成,交易方式日益复杂多样,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亟待完善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