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联合发文! “双碳”+工业互联网加速落地
2022-09-04
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积极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包括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数字碳管理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重点关注能源管理。 、节能减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双碳”相关政策频频出现。 6月底,《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提升数字节能增效技术水平,提升“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创新能力。 《工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还强调,围绕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双碳”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制造过程数字化转型,为绿色智能制造赋能。
多位行业专家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高耗能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节能减碳,还可以在“一带一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碳交易。能源消耗管理。通过将节省的排放目标转化为真金白银,每年可以产生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收益。
双碳政策加速实施工业互联网
全智科技董事长夏建涛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双碳政策的不断推进将对推动工业互联网真正落地进程起到引领作用的工业生产。作为专注于热电能源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公司,全盈科技此前已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我们从2018年开始对第一座火电厂进行智能升级,目前已经完成了60多个。双碳政策出台后,客户的积极性明显提升。近年来,煤炭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 ,煤炭使用成本可占总生产成本的80%。对企业而言,节能降耗不仅能带来成本效益,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 ”夏建涛说道。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和初创公司都在积极进军“工业互联网+双碳”。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TCL集团战略孵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TCL创格动智近日联合浪潮资讯推出了双碳能源解决方案。
TCL创格动智源双碳事业部总经理王辉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TCL集团半导体显示材料等核心产业具有高能耗特点,需求迫切为节能减碳,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了一系列能源双碳数字化应用。此外,集团还布局了新能源光伏等清洁能源赛道。基于以上原因,也衍生出了基于数字化的能源双碳事业部。
“一方面,从提高内部能源效率和优化碳资产的角度,我们将打造能源双碳的数字化应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赋能外部客户。不仅能帮助企业内外践行节能减碳,还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资产回报和无形价值。”
王辉表示,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实施双碳的核心数字化路径,将支撑制造业能源双碳管理的整体运营分析和能源双碳消费智能化管理。 “可见、易懂、可控”。
减排不是白白“卖碳”赚钱
易观高级分析师蒋善美指出,低碳和双碳目标将推动企业寻求效率提升和绿色环保升级。工业互联网可以为企业提供实时监控、流程优化和管理升级,让企业更好的节能减排,更快地实现绿色转型。
“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耗能企业,可以利用工业互联网进行节能减碳,减少碳排放。” IDC中国研究部经理崔灿表示,“此外,双碳的推广促进了新的清洁能源产能的发展。投资建设,以及新型清洁能源项目,也需要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提升,这也将带动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王辉认为,以工业互联网为技术支撑,整合能源双碳智能应用,实现高效精准减排,可以从能源管理、碳管理和环境安全健康管理三个方面入手。
“能源管理,最直接的价值就是降低成本,通过能源数字化降低能耗。碳管理是从碳资产管理和优化的角度,实现碳中和的规划和管理,更多的是资产公司的增值和增值。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安全环保的角度来管理企业。”
如今,节能降耗不仅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也是增加利润的一种方式。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以来,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量达到1.94亿吨,累计交易量达到84.92 亿。
浪潮信息企业推进部总经理刘志勇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绿色低碳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价值,不仅是管理效率的提升和减排的费用。随着碳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开放唐山发电厂能耗管理系统,提前做好相关安排将更有利于碳资产的收益实现。
“如果碳资产管理得好,可以通过碳交易以另一种形式获利。不是你存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你赚多少钱的问题。”
夏建涛向《科创板报》记者介绍,不少电厂通过智能化升级节约了碳排放,甚至实现了低于碳配额的碳排放,从而将“碳权”出售给获得利益。
“我国发电行业全年碳排放总量约42亿吨,居工业行业首位。我接触过的很多火电厂前期的碳排放量都很大,有的一年要70多万元才能买到。碳权。现在通过节能降耗的智能技术的应用,每年可以减少数万吨碳排放,并且可以反向出售碳权,产生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夏建涛说。
“双碳”认知仍有待提升
在政策推动和行业各方努力下,“工业互联网+双碳”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夏建涛认为,工业企业双碳意识不足是一大难点。
“双碳还处于概念落地阶段,很多企业对此并不重视,不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碳排放量高,一些企业更愿意花一些钱通过购买碳权来解决问题。 。”
另外,减碳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去年,一些地区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措施,比如停电,但在我看来,这是不可取的。”
夏建涛认为,应进一步弘扬科学减碳理念,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工业领域的产业革命。
“数字经济最重要的是作用于行业,如何让工业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工业生产力的提升。”
刘志勇向《科创板日报》记者指出,工业装备标准不统一,是影响数字化应用落地的一道坎。
“信息化是一个标准高度统一的行业,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比较容易统一,这使得数据可以在各种机器和操作系统上读取和使用。但是,不同工业设备的制造商使用自己的标准是不同的。未来行业标准的统一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不是一两家公司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