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高地③| 钢铁行业的管理地盘和证券交易所一样“高大”
2022-01-27
生产信息、安全信息、诊断信息……大屏幕上瞬息万变的数据,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应用于钢铁行业的智能集控中心,但更像是一场证券交易,里面交织着各种数据. 7月29日,2021智博会系列宣传活动第三站——“打造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高地”全媒体主题专访专线来到(以下简称中冶赛迪信息) ,记者看到了这家公司。如何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钢铁行业向绿色智能目标转型迫在眉睫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国内钢铁行业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亟待从传统的大规模重复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绿色和智能为主题。” 中冶赛迪相关负责人透露,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10.5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6.7%。过去10年,整个钢铁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10%左右。然而,碳排放量约占该国总排放量的 14%;能源消耗约占全国的15% s 工业总能耗;每个工厂至少有 1,000 多个危险源;钢铁行业每年发生数百起安全事故;人均800吨钢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人均3000吨钢的一流水平……这些问题和困境对行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现实要求。
毫无疑问,智能制造是钢铁行业突破生产效率等瓶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助力。可以说,智能制造代表了钢铁行业的新发展方向,可以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冶赛迪依托60多年的行业实践,深耕智能制造,将智能大数据与钢铁行业深度融合,打造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中心,助力传统的钢铁工业。企业实施从单元到系统再到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突破企业效率、资源环境、劳动力等发展瓶颈。
行业首个全流程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庆诞生
“我们打造的‘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冶金行业首个全流程实际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能耗管理平台,通过统一平台+智能应用,让生产数据持续创造价值。” 中冶赛迪信息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平台已在宝武湛江、宝武绍钢、宝武马钢、宝武钢铁、南钢、中天钢铁、永丰钢铁,助力钢铁企业打造“智慧中心”。并在2020年第二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第一名。
以2018年底建成投入使用的宝武邵钢智慧中心为例。这是全球首个钢铁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该应用为智能钢铁制造树立了标杆。
从本案例获得的应用成果和效益来看,在生产环境方面,可实现5公里以上距离的大规模集中控制,可分散40多个中控室、400多名员工来自气体等主要危险区域。提取。在铁前综合管控方面,得益于平台35万点大数据分析诊断,吨铁成本降低40元,日均产量增加500吨。多专业、多流程的无边界协同也使作业区域减少了60%,人员效率提升了40%,实现了扁平化、专业化的组织架构。
据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冶赛迪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已承接或正在推进越南项目、项目、乌克兰AMKR钢厂项目等多个国际项目的合作,并不断推进中国工业互联网技术“走出去”。
“五项创新”让这片“云”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作为中国钢铁产业建设的‘国家队’,我们不仅拥有完整的人才队伍,而且依托国家研发中心,构建钢铁产业特色研发支撑体系。” 中冶赛迪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拥有年度研发支持体系。将继续投入约4亿元用于研发工作,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助力国内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健康发展。
该负责人还谈到了建设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五项重大创新。
首先是架构创新。“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首次突破传统的五层信息架构,开发钢铁全流程的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它实现了从“烟囱式”闭源单体式套件到“扁平化”微服务架构的技术变革。开发跨流程、跨层次、高效协同、信息共享、开放兼容的钢铁行业互联网平台,解决传统钢铁企业信息孤岛严重、业务功能碎片化等问题。
二是平台创新。依托自主研发的内存数据库和一系列钢铁核心部件,平台可以高效采集和处理海量数据。基于流程逻辑,建立了跨流程、跨系统的参数体系,为钢铁行业定制了一系列符合钢铁行业特点的核心部件,并对海量生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让数据发挥应有的价值。
同时,它还包括应用创新。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首次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多流程一体化生产智能管控系统。包含100多个流程模型,大大提升了生产运营管理水平,实现了跨流程共享和协同、高效决策、精准执行的“一盘棋”模型。
此外,它是安全创新。首次开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远距离大规模疾病防控和安全生产系统。针对生产现场危险源多、环境恶劣等痛点,开发了音频分析、视频联动、电子围栏等一系列安全保障技术。,确保大范围远距离安全运行。
在管理创新方面,也首次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开发基于物流、能力流、信息流协同优化的管控过程分析模型,开展协同集约化的生产组织创新,从行政优化管理向专业优化管理转变,实现了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运营区域的数量减少了 60%。
上游新闻记者刘汉树、实习生胡硕阳、摄影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