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李锐:能效管理在中国正成为刚需-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施耐德电气李锐:能效管理在中国正成为刚需

2022-10-10

3分50秒。

11月6日下午1点26分,施耐德电气展台竖立的倒计时显示板显示时间。3分50秒后,施耐德电气与秦皇岛油烟机的签约仪式将在此展板下举行。.

这就是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生的事情。在今年的施耐德电气展台上,签约以“车轮战”的形式进行着,签约数量较首届进博会增加了近20%。

“这一切源于中国市场和客户对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的巨大需求,”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中国能效管理低压业务负责人李锐表示。

施耐德电气感受到中国市场正在经历的新一轮变化。一方面,客户对能效管理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提供新技术手段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助力能效管理。

李锐,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中国能效管理低压业务负责人

“能效管理正在成为中国市场的刚性需求。” 在李锐看来,在能效管理领域,客户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整套的数字化解决方案。2017年,施耐德电气围绕能效管理和数字化转型,推出基于物联网的架构和平台“”,从“数字化领导者”和“行业应用专家”两个方面逐步推动业务转型。

酒店工程部能耗管理_建筑能耗包括 的能耗_商业能耗管理

基于180多年的行业积累和综合实践,施耐德电气已经是能效管理领域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导者。如今,能效管理业务占施耐德电气业务的近80%,其数字化新兴业务保持着每年2-3倍的增长速度。

同时,施耐德电气还在中国构建了庞大的“朋友圈”生态,其中包括各行业的合作伙伴和研究机构,未来还将包括中国成长中的科技公司。施耐德电气希望与这些合作伙伴合作。推动中国电气行业数字化转型。

“未来,施耐德电气将继续扎根中国,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拓展中国市场,”李锐表示。

隐藏的“电力秩序”

地铁仍是进出世博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从2号线徐泾东站一路向东,可以依次换乘10号线、3号线、4号线,最终涌入上海庞大而复杂的地铁通勤网络。

上海拥有全球最密集的地铁网络之一,每天运送近千万乘客,为52%的居民提供通勤服务。有序运行的背后是很多系统的密切配合,包括一些“隐形”系统,比如电气系统。

“上海地铁对运维的可靠性、安全性的可靠性、能效的提升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李锐说。

从上海地铁建设初期,施耐德电气就开始为施工单位提供相关电气产品。2014年,双方签署了全生命周期服务框架协议。2016年,双方达成更广泛的服务合作意向。

随着双方合作内容的拓展,施耐德电气针对上海地铁配电、环境控制、互联互通、服务等重点问题,进行了一揽子升级和服务建议,最终帮助用户提升运营能力。运营效率、可持续性。、资产绩效、可操作的情报和员工生产力达到新的高度。

这是中国电气市场新需求的一个例子。李锐注意到,在过去的几年里,客户对一些常见的电气参数不太关注,但对电能的安全、高效和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工业、基础设施和建筑领域。

在广州珠江新城金斯敦国际金融中心使用施耐德电气基于架构和平台的强弱电一体化解决方案后,与传统建筑相比,整栋建筑的能耗成本降低了25%;基于在北京顺义兰亭云数据中心投入使用的智能配电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正在全面提升。

“我们提供产品和技术,通过我们自己或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到制造,到最终实施和后期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商业模式越来越被客户所接受。”,李说瑞。

只需要能效管理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地球承受不了那么多的能源消耗,如果中国人均能源消耗达到欧美的水平,资源将不堪重负,所以我们必须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不断创新,以更加平衡高效的方式使用能源,”李锐说。

作为一家法国公司,施耐德电气发现欧洲的能源消耗压力越来越大,对能效管理的需求也在增长。在中国市场,能效管理也成为刚需。

高效的能源使用只是一方面。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40年,电力将占最终能源消费增量的40%。未来10年,预计将有300亿至500亿台智能机器应用,将形成更大的物联网网络。

这意味着更大的电力和电力网络将产生更大量的数据。由于各个系统的隔离,数据可用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很可能会加剧故障排除的难度、效率低下和风险增加。外貌。

能效管理迫在眉睫,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2017年,施耐德电气推出基于物联网的架构“”,从三个方面赋能能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包括广泛的数字化产品、专业领域和技术专长行业细分,完整的数字生命周期管理。

数字化是施耐德电气本轮转型的重点之一,也是电气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李锐看来,数字化和电动化目前正在经历同一个转型,两者相互依存。向电气化的过渡正在推动电气化的发展。为此,施耐德电气每年将销售额的5%用于研发,并不断推出新产品。

在今年进博会的展台上,施耐德电气展出了以强弱电一体化为核心的基于架构的智能楼宇解决方案,以及中低压一体化配电物联网解决方案。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监控、运维运行管理和设备资产管理的“千里眼运维专家”,可实现高可靠性、高实时性的电力监控方案,高度保障和提高持续用电PME/PSO电力管理软件和数字创新应用,包括电力电气顾问和千里眼顾问。

这些数字化技术也符合中国正在进行的从工业到消费品的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受到了客户的广泛关注。李锐印象深刻:“现在一提到‘数字化’,客户就会眼前一亮。很多参加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的客户听完主题演讲后都会过来跟我们聊聊,了解施耐德电气是否有具体的该计划可以帮助他们。”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朋友圈”

施耐德电气正与中国合作伙伴分享新的市场红利,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

“共创双赢,数字时代”,这是进博会展厅施耐德电气展板上的标语。在上海虹桥机场和进博会场馆,施耐德电气的广告牌随处可见。

“公司正在发展转型,希望客户多了解我们,”李锐说。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施耐德电气宣布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本土人才培养力度,三年内将中国研发投入增加50%。此前,施耐德电气已在中国建立了三个研发中心。

施耐德电气扎根中国市场32年,不断推进本土化战略是其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源泉。今年,施耐德电气宣布成立“中国枢纽”,这是唯一一个划分为独立国家的商业社区。未来,“China Hub”将主要为中国业务提供技术、产品开发、销售、业务等方面的支持商业能耗管理,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建设性的经验和实践。

施耐德电气正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丰富其在中国的生态系统。在这个体系中,不仅有客户、供应商、经销商、科技公司,还有大学、创业公司、行业协会等机构,他们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朋友圈”。

施耐德电气正在按照计划不断深化“朋友圈”的互动。“与我们的朋友圈一起,推动整个配电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我们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追求的目标,”李锐说。中国朋友圈将不仅是施耐德电气“向内走”的渠道,还将被赋予更多的全球化可能性。

“未来,我们期待与中国‘朋友圈’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行业数字化升级,携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共享中国乃至全球市场,”李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