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板块:到2025年,钢铁等行业产品能效达到国际水平-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六大板块:到2025年,钢铁等行业产品能效达到国际水平

2022-10-27

推动工业能效提升是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工业领域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协调提升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统筹提升关键用能工艺设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整体能源效率,稳步有序推进工业节能从局部个体节能向全过程系统节能转变,积极推进能源高效、低碳、绿色的使用,为实现工业碳达到峰值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的能源效率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重点工业领域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显着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着提高,技术装备推广节能增效,逐步完善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5% 2020 年。

2、大力提升重点行业能效

聚焦重点用能行业和领域,分类施策、分类推进,加快技术推广,强化对标合规,系统提升能效水平。

(一)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增效转型升级。深入挖掘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工艺升级,促进能效水平提升,实现行业稳步提升能源效率。对机械、造纸、纺织、电子等行业主要用能环节和设备,推广一批关键通用节能增效技术和设备,加快提升行业能效。鼓励企业加强能源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

专栏1 重点行业节能增效转型升级重点方向

钢铁行业:通过产能置换有序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增加废钢用量,加快烧结烟气内循环、高炉炉顶均压气回收、铁水到底、薄带连铸、钢坯轧制、热装 输气副产高参数机组发电、余热余压综合利用、能源智能管控等技术推广。

石油化工:加强高效精馏系统工业应用,加快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重质、劣质渣油低碳深加工,一步合成合成气制烯烃、高效换热器、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利用推广等。

有色金属行业:加强铝用优质阳极、铜锍连吹、双蓄热底渣熔炼大口径立罐、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等应用,加快推进多孔介质燃烧和短流程冶炼。

建材行业:加强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实施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推广高效水泥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高效旋风预热器、多线浮法玻璃窑、陶瓷干磨等- 水泥窑的加工。

机械工业:加强先进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和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集成压铸、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型、精密冷锻、异种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终形工艺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造纸行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热电联产,推进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木浆、非木浆等植物纤维原料制浆生产线建设,推广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宽压区压榨、污泥余热干燥等技术设备和高效节能通用耗能设备。

纺织行业:发展智能、高效、柔性化纤制备技术,推广低能耗印染装备,应用低温印染、小浴比染色、连续印染等先进技术。针织面料。

电子产业:加强产业集聚,加快单晶炉、多晶硅闭环制造、先进拉晶、节能光纤预制拉丝等研发应用的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技术改造。

(二)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绿色升级。继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公布名单和典型案例,加强绿色设计、运维、能源计量等审核。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进老数据中心系统节能改造。支持制造企业加强绿色设计,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能效。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电源、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改造。到 2025 年,电力利用效率(PUE,

专栏 2 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和绿色升级的重点领域

数据中心:加快应用液冷、自然冷源等制冷节能技术,鼓励使用分布式电源、模块化机房和虚拟化、IT资源云化、高温IT设备等高效系统及装备,推广高压直流供电、集成技术,发展智能能源管控系统。鼓励数据中心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优化和减少冗余基础设施,建设自己的余热回收设施。

通信基站:推广应用硬件节能技术,采用高工艺芯片,采用氮化镓功率放大器,提高设备整体能效。逐步引入液冷、自然冷源等新型冷却技术。加强智能符号静音、信道静音等软件节能技术的应用。推广室外小型智能供电系统在基站中的应用。根据市电情况优化后备电池配置。

通信机房:加快冷热通道隔离、微模块、成套机柜服务器、机房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推广。为满足业务安全需求,推广不同供电保障等级的节能技术方案。推广机房与机柜一体化技术,以及新风、热交换、热管技术等自然冷源利用技术。积极开展机房能效实时监控和管理。

(三)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鼓励发展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煤化工电热一体化、多联产,促进不同产业融合创新,实现节能增效协同。利用钢铁和焦化企业副产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炼化和煤化工企业构建供需互通、生产配套的端到端产业链。推动工业固废高附加值高效资源化利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超细粉体为主要原料替代水泥外加剂,降低水泥和水泥熟料的消耗。推进工业余热供热利用,促进产城高效融合。

3、不断提高耗能设备系统的能效

以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为重点,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开展节能改造现有的能源使用设备。

(四)实施提高电机能效的行动。鼓励电机生产企业进行性能优化、高效铁芯、轻量化外壳等系统创新设计,优化电机控制算法和控制性能,加快高性能电磁线、稀土永磁、高电感和低损耗冷轧硅钢片。关键材料创新升级。推进电机节能认证,推动电机高效再制造。推动企业对设备能效水平和运维情况进行评估,科学细分负载特性和不同工况,加快电机更新升级。2025年,

(五)实施提高变压器能效行动。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整机制造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合作,加强三维绕线铁芯等结构设计和加工技术创新。推动高效节能变压器在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船舶岸电、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兴应用场景中的应用。鼓励电网企业和工业企业对并网运行的变压器进行全面调查,制定能效提升方案并组织实施。2025年,

(六)实施锅炉能效提升行动。推进锅炉系统能效在线监测、在线诊断、协同优化、主辅机匹配控制技术改造。加快锅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效节能锅炉产业化。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及减碳、环保等配套设施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营等一体化服务。

(七)实施能源消费系统能效提升行动。对重点耗能设备和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高效离心风机、低速大扭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的效率和质量。推动高效节能炉排、配套辅机、热网泵阀、蓄热、能源计量系统等高效锅炉配套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效标识合规审查,

提高企业园区综合能源效率的四个总体方案

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加强能源消耗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管理,统筹推进大中型企业节能增效,系统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产业链和供应链层面。

(八)加强行业能效标杆引领。全面开展对标合规,评选公布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及其能效指标,引导行业企业赶超能效“领跑者”通过对标、宣传推广和政策激励。从国际先进水平和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出发,合理设置更高的能效指标,引导引领创新的骨干企业全面采用先进前沿的技术和装备,探索建设超级能效工厂,建立国际领先的能效基准。到 2025 年,

(九)加强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并实施节能规划,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岗位。落实能源消耗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鼓励企业自愿发布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组织开展能源计量评审,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制度,按要求配备能源计量仪表,定期开展仪表检定校准。

(十)强化大企业能效引领作用。支持大型企业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加快节能增效的工艺创新和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鼓励项目合作、产业共建、联盟建设等市场化方式,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能效管理,引导能效提升。鼓励大型企业带头落实企业绿色采购指引,强化采购能效约束。鼓励签订节能自愿协议,实施供应链能效提升举措,

(十一)增强中小企业能效服务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应用节能增效技术和装备,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对标创建绿色工厂。分行业推动完善中小企业节能合作服务机制,开展各类中小企业节能服务,宣传推广节能增效改造案例。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

(十二)加强工业园区用能管理。引导石化、化工、纺织、陶瓷等行业生产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进集中供热和工业园区供气供能中心等新型业态,充分释放电厂、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发展远距离供热项目,有序替代燃煤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锅炉。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五、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

加强能源利用供需双向互动,统筹利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类型,积极构建电、热、冷等功能多元、高效互补的产业能源结构,和气体。

(十三)加快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有序推进煤炭减量化替代,推动煤炭向清洁燃料、优质原料、优质材料转变。加快应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和资源利用等技术。按照“以气改”的原则,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天然气替代。引导企业有序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技术。

(十四)加快工业能源利用多元化和绿色化。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综合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促进多种能源高效互补利用。鼓励通过电力市场购买绿色电力,就近大规模、高价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智能光伏和行业应用创新升级,创新“光伏+”模式,推动光伏发电多元化布局。

(十五)加快终端能源电气化和低碳化。推广电炉钢、电锅炉、电窑、电采暖、高温热泵、大功率电蓄热锅炉等。更换工艺装备,扩大终端能源装备电气化比例。工业生产过程中低温热源的带电工作平稳有序进行。鼓励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满足换电项目用电需求。到2025年,电力将占工业最终能源消耗的30%左右。

六、积极推进数字能效升级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提高工业能效的使能作用企业能耗管理系统,推动建设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能源管控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十六)提高数字节能增效技术水平。推动5G、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增效领域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构建能效管理数字孪生体系。充分发挥5G应用产业方阵、“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等平台作用,深入探索和推广5G赋能产业领域节能增效典型案例和场景。鼓励企业深化能源管控体系建设,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的信息采集与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实现能效约束下的多目标运营决策优化。鼓励企业探索实施基于能源管控系统的数字化碳管理,协同推进能源消耗数据和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管理。

(十七)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结合行业企业提高能效的实际需求,加大数字绿色协同发展解决方案供给力度。鼓励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现有能效管理和服务平台作用,为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能耗数据采集、跟踪、核算等服务。充分发挥现有能效数据认证平台的作用,提供数据认证、可信交互、能效标签识别和验证服务,有效提升能效数据的应用价值。

(十八)提升“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创新能力。探索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检测认证,逐步完善重点行业数字化能效提升全景,打造解决方案资源库。推动关键用能设备和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云化应用。推广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能效管理为对象的平台化设计、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延伸、数字化管理等集成创新模式。

专栏 3 提高数字能源效率的关键方向

“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解决方案:针对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动企业实施管网运营,重点节能优化——消费设备、能源管理可视化和在线优化等,围绕过程优化、过程控制、质量提升、运维服务、产业链协同等环节,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能效提升”解决方案,形成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和实施路径。

“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融合创新应用:高质量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筑等识别分析二级节点建设材料、电子等行业,为行业流程再造、跨行业提供数据支撑,为产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节能增效和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深化标签在各个环节的应用创新,打造一批典型应用标杆,推动企业和园区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节能提升。效率和绿色转型。

七、继续夯实节能增效的产业基础

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

(十九)加大节能技术选择和推广力度。以应用为导向,遴选发布全国工业和通信行业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荐目录及典型应用案例,加快推广新型节能增效设备。鼓励地方、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重点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开展技术交流、业务培训、标准宣传实施、供需对接。

(二十)增加节能装备产品供给。以高效电机、高效变压器、余热、余压、废气利用设备等高效节能装备为重点,建设一批节能装备生产基地,提高供应能力和质量节能设备。大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材等。

(二十一)增加专业节能服务。积极发挥专业节能服务机构作用,为工业企业和园区提供节能咨询、设计、评估、监测、审核、认证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推动节能减排服务内容从单一设备、单一工艺环节向整个能源系统改造。组织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运用计量手段帮助企业节能减碳。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典型服务模式。

(二十二)增加节能新技术储备。加强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特种非晶电机、非晶电抗器等电机核心部件的研发。对高档取向硅钢片、特高压直流套管、非晶合金、环保绝缘油等变压器进行材料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快研发高效低氮燃烧器、智能配风系统等高效清洁燃烧设备,以及波纹板式换热器、螺纹管式换热器等高效换热设备。加快能源电子产业技术进步和融合发展。

八、加快完善节能增效体制机制

完善工业节能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

(二十三)继续加强工业节能监管。围绕重点行业、关键设备、新型基础设施等用能领域开展工业节能监测。加强各地区节能监管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日常监管常态化水平,推动监管成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提高行业节能监管效率。完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管体系,按要求配备专门的监管机构和人员,培养专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队伍。加大对政府部门的培训力度,

(二十四)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组织开展节能专项诊断服务,挖掘节能潜力,提出节能改造建议。培育一批面向不同行业的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和专家团队,编制和发布节能诊断服务指南和标准,提高主要工艺环节和关键用能系统的诊断水平,提高节能诊断数据平台。鼓励各地建立节能诊断改造项目库,跟踪实施进度,加强诊断成果应用。

(二十五)完善工业节能标准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和节能增效技术创新需要,推动制定和修订多项产品和设备能源消耗定额和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促进节能减排规范技术规范、运行检测、监测管理等领域标准,扩大节能标准覆盖面。完善能源核算、测试、认证、评价、审计、诊断、监测和服务等配套标准。完善标准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提高能效准入门槛。

(二十六)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的盲目发展。深入挖掘现有项目节能减碳潜力,动态调整提升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和标杆水平,高标准分类指导,坚决遏制高耗能、高能耗不合理用能。排放和低水平项目。综合考虑产品单耗、能源产出率、产业链定位、绿色低碳水平等因素,探索建立“白名单”制度。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产能相等或减产行业,严控磷铵、黄磷、电石等行业新增产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添加水泥。控制原材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等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气产能规模,严格控制新增炼油产能。充分发挥能耗强度、质量、安全、环保等约束性指标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黄磷、电石等行业,严禁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添加水泥。控制原材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等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气产能规模,严格控制新增炼油产能。充分发挥能耗强度、质量、安全、环保等约束性指标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黄磷、电石等行业,严禁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添加水泥。控制原材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等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气产能规模,严格控制新增炼油产能。充分发挥能耗强度、质量、安全、环保等约束性指标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控制煤化工产业,合理控制煤制气产能规模,严格控制新增炼化产能。充分发挥能耗强度、质量、安全、环保等约束性指标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控制煤化工产业,合理控制煤制气产能规模,严格控制新增炼化产能。充分发挥能耗强度、质量、安全、环保等约束性指标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九项保障

(二十七)加强组织实施。加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金融、生态环境、国资、市场监管等部门协调,形成合力。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工作计划,有序有效落实各项任务,共同推进节能减碳工作。发挥行业协会、智库、第三方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和中央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工业能效提升和绿色低碳发展。

(二十八)加强政策引导。落实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有效管理能源消费强度绑定指标,有效提升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灵活性。能源消耗双控考核免于考核。统筹运用现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资金等渠道,促进工业能效提升。落实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整合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异化电价政策,

(二十九)加强金融支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业务可持续的前提下,为节能减碳效果显着的重点项目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在产业绿色发展项目库中设立节能增效专项,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

(三十)加强宣传沟通。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平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培训等活动,积极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全社会共同推进节能增效。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多双边国际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工业能效提升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沟通交流。鼓励节能技术装备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节能合作项目,推广中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