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效指南》指出了什么
2022-10-29
2004-5-19
《上海市工业发展能效指南》日前已编制完成,将于本月正式发布。这将使上海能够将工业能源效率作为工业培育和引进的选择标准制度化。
由于我国能源供应普遍紧张,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作为国内首部《能效指南》,上海倡议不仅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成长——
能效榜上的“红”和“黑”
《上海市工业发展能效指南》以电、煤、油、气、水五种资源为基础。根据这些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计算出能效系数。
工业能效引导体系主要针对工业行业类型。各类别按单位产值能耗从大到小排列,在各行业后加总耗水量和单位产值耗水量。《指南》详细列出了33个大类和167个中类的万元产值能耗和耗水量数据。各行业能效一目了然,有助于制度化防范大经济。然而,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业企业落户上海。
根据目前的数据,按产值计,能源消耗量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是:焦化、铁合金冶炼、热力生产与供应、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万元产值能耗均高于2吨标准煤,远高于0.393吨的平均水平。
能效表现最好的五个行业是:电子计算机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塑料家具制造、通讯设备制造和卷烟制造。
从万元产值耗水量看,纤维素纤维原料和纤维制造、水泥石灰、石膏制造的万元产值耗水量分别达到96.571立方米和80.991立方米,是2019年的平均水平。 167个行业。超过10倍的价值5.902立方米。
焦化、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卷烟制造、通讯设备制造、塑料家具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等7个行业,7个行业产值,万元产值用水量为小于1立方米。
负责编制该指南的上海市经委综合规划办公室主任夏宇告诉记者,过去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时希望引进高能效产业,但未能如愿。制定这样的标准,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工业能效指南》可为开发区招商引资提供判断标准,淘汰部分产值高、能耗高的行业。
冠军的“标杆”
夏宇表示,该指南在国内尚属首例,今后每年都会发布。为上海市政府和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时判断产业优劣,提供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
是不是因为《工业发展能效指导意见》出台时上海的工业能效比不高?事实上,上海的工业能效比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内能耗最低的“冠军”。按万元产值能耗计算,上海为0.583(吨/万元),中西部地区为0.947(吨/万元),在产量相同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是上海的1.63倍。
从单一行业看,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率明显低于上海三分之一。专家对《1997年中国区域间产业关联表》进行了模拟比较。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引进上海的节能理念和先进技术,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可降低33%左右,全国能源消耗至少可节省5%。
同时,上海的万元产值与能耗比与内地相比具有显着优势,但与节能先进国家日本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个国内99%的能源消耗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国家,在上个世纪经历了多次“石油危机”,几十年来一直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万元产值能耗仅为0.18(吨/万元),仅为上海单位能耗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上海经济连续十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去年仅“吃掉”煤炭就超过4000万吨,相当于每天有13万吨煤炭来到上海卸煤,以维持申城的生产生活。
因此,有关专家认为,未来5年或更长时间,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城市能源需求将不断增加,供给无法快速满足;巨大的,比如各个工业领域在资源共享、集中供热、空调、照明、工业厂房的变频技术、产品工艺流程等诸多领域的节能潜力是巨大的。为此,上海市决定编制工业能效指南。通过编制和发布行业领先的能源消费参考资料,调整上海市产业结构,促进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能源投入和产出效率。
适时制定能效指导制度,作为工业区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管理规定)、环境管理标准体系、产业集中定位、土地投资标准的重要和必要补充。在这个阶段,也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进行初步预防。为防止对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什么是能耗管理,经济规模大、工艺水平低的工业企业纷纷落户上海。
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高度相关,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上海还将以工业能效比为导向,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生态设计。比如万元GDP能耗低于120公斤标准煤,基本可以达到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目标。据环保部门统计,每节约1吨标准煤,可减排二氧化碳2626公斤、二氧化硫5.5公斤、氮氧化物7.4公斤。这清楚地显示了在同等经济水平下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的环保效果。
对能源密集型行业说“不”
正如上海将出台产业发展能效指导意见,将高耗能企业拒绝入驻制度化,抑制高耗能企业盲目发展,缓解当前电力供需矛盾。之后,国家发改委也出台了提高部分高耗能的政策。高耗能行业的电价。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基础上的。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换言之,这些能源密集型产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近一半。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导致能源供应紧张,宏观经济过热。在能源供应紧张、24个省市不同程度停电的背景下,
从今年前四个月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惯性效应还是很大的。去年下半年以来,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局面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在部分地区和领域有所加剧,尤其是在能源钢材、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项目陆续上马。
显然,如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限制高耗能行业的盲目发展,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
对盲目发展高耗能产业说“不”,既有对当前经济景气度的担忧,也有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考虑。
事实证明,高能耗必然带来重污染。与发达国家相比,单位GDP废水排放量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物高出10倍以上。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量化”的科学发展观
虽然不是政府发布的行政命令,但上海编制的《工业发展能效指导意见》是保护生态、控制消费的标准体系,是上海产业引进和布局的依据. 除了工业能效标准,上海还计划制定工业用地标准、就业标准、环境标准和拉动经济标准。显然,这些标准将对上海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这一系列即将出台的标准,在某种意义上也让我们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时有了量化的指标。
仔细分析《工业发展能效指导方针》,其深刻意义在于指出了这样一条路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增长?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2001年我国终端用户能源消费支出占GDP总量的比重为13%,而美国仅为7%。我国单位产品能耗比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7%,这8个行业能耗占工业部门总能耗的73%。
令人不安的是,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思维和行为近年来愈演愈烈。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一味地为项目和项目铺路,而没有考虑这种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和来源。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高增长、低效率甚至无收益增长的不良后果。
人类社会的长期实践证明,相对于人类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而言,高额投资总是不可持续的。尽管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已经替代了相当一部分自然资源的消耗并解决了这种消耗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但只要人类社会继续生存和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退化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以尽可能低的投资和尽可能高的效率赢得增长,更重要的是增长背后的福利,是人类必须努力争取的过程和目标。可以说,《工业能效指导方针》很好地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高效、经济地利用资源。
本报综合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