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指标将成为陶瓷企业扩张的“生死灾难”
2022-11-09
一年多来,陶瓷行业掀起了“赛马”的新一轮建设高潮。其中,最典型的是几家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投入巨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许多中小企业建设了石板生产线,使整个行业处于快速工作的热潮中。
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陶瓷行业的工厂建设历来占用大量土地和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一直是重点监管的对象。过去陶瓷企业建新厂,首先要拿地,往往几百亩、几千亩工厂能耗管理,要拿到一次性的土地证,当地政府是相当头疼的,但是为了吸引投资,总要想办法拿到指标,为企业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能源评估,层层申报,层层审查,企业可以放心投资,开工建设。
但这样的建筑环境正受到越来越多条件的限制。随着“双碳”政策的出台,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加强了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监管,其中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超过一定量的能源消费(通常以每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统一划拨给省发改委。
也就是说,县市级地方政府不再有权对陶瓷企业的能耗指标进行审批。企业要建设新的生产线,必须通过省发改委实现能耗目标。否则,即使拿到土地,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建生产线,也点不出生产。
而且这样的批准变得越来越困难。按照中央“双碳”目标,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峰,包括广东省在内的个别省份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将能耗增长高峰时间提前到2025年,即2025年以后,能耗不再增加,并逐步下降,对于高能项目,不太可能获得批准。即使通过,也必须纳入碳排放法规。
可以说,2025年之前,将是陶瓷企业围建厂的最后一个窗口期,虽然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直不被陶瓷产业所欢迎,但更多的中西部地区仍在吸引投资,仍然希望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当地工厂。
2025年以后,建设新的陶瓷生产设施和新的陶瓷生产线将极其困难。因为每个窑炉和每个工厂的能耗指标都包括在考核中。没有新的指标,就不可能建设新的生产线。
事实上,今年以来,多轮天然气激增暴露了陶瓷行业大规模扩张的不可持续性,许多产区和许多企业因缺气而不得不限产停产。面对巨大的需求缺口和即将到来的“双碳”压力,政府审批部门率先首当其冲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钢铁、水泥、焦化、玻璃、印染、陶瓷等多个行业被纳入审批和监管重点。
过去,
《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一直是悬在陶瓷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许多地方政府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铁腕整治风暴,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关键指标制定了更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许多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被迫关门停产, 其余企业则要投入巨资进行环保设施的改造升级。满足地方政府的监管要求。
如今,包括陶瓷企业在内的“2+26”城市圈子的高耗能企业,一旦发生重大政治活动,将被当地政府无条件通知停产减产,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刚刚通过的“环保抢劫案”,“能耗抢劫案”接踵而至。据了解,2008年以来,政府部门对陶瓷企业进行了节能指标考核,对能源总量和能耗强度实行“双控”管理,但不少企业使用较多,报告较少。
2013年12月,“能源《
建筑卫生陶瓷单元产品消费限值》(2013年)颁布实施,但8年多来,国家强制性标准一直没有完全落实,就像刚刚颁布实施的《陶瓷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一样,大多数企业的能耗都不符合这个标准。
但如果它不受监管,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随着一系列国家能源政策和能源消费监管的调整,这把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在迅速形成,并以此为动力,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据悉,《建筑卫生陶瓷单元产品能耗限值》(-2013)目前正在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牵头进行密集修订,预计这项工作将在年底前完成,2022年颁布实施。
新标准出台后,政府相关部门将以此为依据,对企业能耗进行严格监管,形成碳排放、碳交易的制度化能源消耗和排放监管体系。
长期以来,陶瓷工业一直处于粗放野蛮增长的状态。尽管国家环保政策收紧,但仍有一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被淘汰。对于能源消费来说,其实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无论是过去的重油、煤改气,还是现在的天然气,虽然存在因供应不足而停产的现象,但从未出现过因能耗指标不足或标准不达标而停产的危机。
▲图为已停产的陶瓷企业。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新标准的实施,能耗、能耗指标将成为影响陶瓷行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没有指标,即使有供应和订单,也不可能生产。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由于天然气短缺,将首先瞄准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
珍惜现有的工厂和生产线。未来陶瓷行业,大规模扩大产能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而那些不符合能耗标准的工厂和生产线,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的能耗监管风暴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