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2022-11-16

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渝经信发〔2022〕77号

区县(自治县)经信委、发改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济信息化、发展改革、金融、生态环境、国资监管、市场监管等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六部门关于印发工业能源效率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工信部联捷〔2022〕76号)要求,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市市场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监察局联合制定了《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现印发给大家,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年 9 月 27 日

(此作品公开发表)

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推动工业能效提升,是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工业领域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一般要求

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基站能耗管理系统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十九届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建营造重庆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理念,坚持节能优先,把节能增效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减碳措施,推进能效技术变革和能效管理创新,提升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提升重点耗能工艺装备产品能效和全链条综合能效,有序推进工业节能由局部节能向全过程系统节能转变,积极推进节能降耗、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节能打下坚实的能源效率。碳峰碳中和基地。有效经济的减碳措施,推进能效技术变革和能效管理创新,提高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提升重点耗能工艺装备产品全链条效率和综合能效,有序推进工业节能由局部节能向全过程系统节能转变,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的节能基础。有效经济的减碳措施,推进能效技术变革和能效管理创新,提高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提升重点耗能工艺装备产品全链条效率和综合能效,有序推进工业节能由局部节能向全过程系统节能转变,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的节能基础。提高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提升重点耗能工艺装备产品全链条效率和综合能效,有序推进工业节能由局部节能向全过程系统节能转变,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的节能基础。提高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提升重点耗能工艺装备产品全链条效率和综合能效,有序推进工业节能由局部节能向全过程系统节能转变,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的节能基础。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的节能基础。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的节能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重点工业领域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显着提高,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重显着提高,节能减排增效技术装备产品得到广泛应用。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

2.大力提高重点行业能效

聚焦重点耗能行业和领域,分类推进,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工艺应用,强化对标合规,系统提升能效。

(一)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增效转型升级。深入挖掘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煤电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改造,促进能源效率水平提升,实现节能减排。工业能效稳步提高。针对机械、电子等行业主要耗能环节和设备,推广一批重点共性节能增效技术装备,加快提高行业能效。鼓励企业加强能源利用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

专栏1 重点行业节能增效转型升级重点方向

钢铁行业:通过产能置换,有序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增加废钢利用。推广使用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回收、铁水一罐到底、薄带铸轧、钢坯热装热送、节能电炉等绿色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广电炉烟气余热、高参数发电机组升级改造、低温余热多联产等余热余能技术梯次综合利用。推进钢铁生产过程大物质流、大能流协同优化、三级能效诊断体系等能源系统优化,以及智能能效管理技术的应用。鼓励钢化联产,探索推广氢能代炼钢。

化工行业:将大型空分技术、等温变换炉替代绝热变换炉、防辐射吸热涂料等节能技术应用于合成氨工艺。加强氧热法、电磁法等电石生产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以隔膜与隔膜电解槽的距离推动离子膜烧碱厂转型升级。加大热合碱法、氯化铵干燥气循环技术等工艺流程的推广应用。加强高效蒸馏系统、高效换热器的产业化应用,

余压利用等推广。

基站能耗管理系统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能耗管理监测系统

有色金属行业:加强铝用优质阳极应用、冰铜连续吹炼、镁渣冶炼大口径双蓄热底立式槽、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加快促进多孔介质燃烧和短流程冶炼。

建材行业:加强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实施水泥、平板等生产线节能技术综合改造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高效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粉磨等,积极推进水泥协同处置水泥窑。

火电行业:推广应用汽轮机过流部分改造技术、锅炉汽轮机冷端余热深度利用技术、煤炭能源梯次利用技术——火电机组,开展节煤降耗、供热和灵活改造,进一步提高燃煤电机组能效水平。

机械工业:加强先进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和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集成压铸、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量化高强合金、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技术产业化应用.

电子行业:加强产业集聚,加快单晶炉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技术改造,

多晶硅闭环制造、先进拉晶、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二)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和绿色升级。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老旧数据中心实施系统节能改造。支持生产企业加强绿色设计,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的能效。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电源、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转型。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用电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功耗与信息设备用电量之比)优于1。

专栏2 能效提升重点领域与绿色升级重点方向

数据中心:加快应用液冷、自然冷源等制冷节能技术,鼓励采用分布式电源、模块化机房、虚拟化、云IT资源、高温等高效系统和设备信息化装备,推进高压直流供电与集成 发展智能能源管控系统。鼓励数据中心在确保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优化减少冗余基础设施,建设余热回收设施。

通信基站:推广应用硬件节能技术,采用高工艺芯片,采用氮化镓功率放大器,提高设备整体能效。逐步引入液冷、自然冷源等新型散热技术。加强智能符号静音、通道静音等软件节能技术应用。推广室外小型智能供电系统在基站的应用。

通信机房:加快推广机房冷热通道隔离、微模块、整机柜服务器、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在满足业务安全需求的情况下,推广不同供电保障等级的节能技术方案。推广机房机柜一体化集成技术,新风、热交换、热管等自然冷源利用技术。积极开展机房能效实时监控管理。

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基站能耗管理系统

(三)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鼓励发展钢材联产、煤化工电热一体化、多联产,促进不同产业融合创新,实现协同节能增效。利用钢铁、焦化企业副产煤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炼油、煤化工企业构建端对端衔接、供需互通、产业链互联互通的产业链。生产设备。推进工业固废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超细粉体为主要原料替代水泥外加剂,

3.持续提高耗能设备和系统的能效

以电机、变压器、锅炉等一般用能设备为重点,持续开展提高能效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的应用,对存量能源进行节能改造——耗设备。

(4)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加快提升电机生产企业绿色设计能力,鼓励电机性能优化、高效铁芯、机壳轻量化等系统性创新设计。加快高性能电磁线、稀土永磁体、高磁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等关键材料创新升级。加快电机系统技术创新,推进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研发,进一步优化电机控制算法和控制性能。推动使用企业开展设备能效等级和运维评估,科学细分负载特性和不同工况,加快电机升级换代。到2025年,新型高效节能电机比例将达到70%以上。

(5)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整机制造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协同,加强高效节能变压器三维绕铁芯结构、绝缘件、低功耗变压器等结构设计和加工技术创新。丢失电线和多步堆叠接缝。推动高效节能变压器在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海上岸电、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兴应用场景中的应用。鼓励电网企业和工业企业对并网运行的变压器进行全面调查,制定并实施能效提升计划。

(六)实施锅炉能效提升行动。推进锅炉系统能效在线监测、在线诊断、协同优化、主辅机匹配控制等技术改造。加快锅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效节能锅炉产业化。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及减碳环保等配套设施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等一体化服务。

(七)实施用能系统能效提升行动。开展重点耗能设备系统配套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高效离心风机、低速大扭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的效率。推动高效节能炉排、配套辅机、热网泵阀、蓄热装置、电能计量系统等高效锅炉配套系统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效标识符合性检查,禁止企业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用能设备和系统。加强重点耗能设备能效考核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

4.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

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的能源管理,统筹推进大中型企业节能增效,系统提升综合能效水平。产业链和供应链。

(八)加强工业能效对标。全面开展能效对标达标行动,在火力发电、造纸、水泥、建陶、烧结砖等重点用能行业评选出一批能效“领头羊”企业,引导行业企业通过对标、宣传推广、政策激励 追赶能效“领跑者”。以国际先进水平和重点行业能效对标水平为标准,引导钢铁、化工、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采用先进、前沿的技术装备,实现能效赶超。

(九)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强化园区企业循环生产和产业循环组合理念,推动园区开展集中供气、集中供热,发展高效多能互补利用模式,搭建绿色综合管理平台,营造园区公共环境能源互助、资源共享、垃圾协同处置。服务共享平台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业余压余热回收利用、废气、废液、残渣资源综合利用等,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公园。

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基站能耗管理系统_能耗管理监测系统

(十)加强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和实施节能规划,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设置专职能源管理岗位。落实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体系。下达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实行市(县)两级分级管理,定期考核评价。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进绿色制造,

(十一)加强工业园区能源管理。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支持产业园区绿色微电网建设,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综合系统开发运行,促进多种能源高效互补利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内部应用和封闭式管道运输。

五、积极推进数字能效升级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提高工业能效的赋能作用,推动构建状态感知、分析实时、决策科学、执行精准的能源管控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绿色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十二)提升数字化节能增效技术水平。推动5G、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增效领域的研发应用,积极构建能效管理数字孪生体系。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体系建设,通过能流、物流等信息采集监测、智能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实现以能效为约束的多目标运营决策优化。鼓励企业探索实施以能源管控系统为基础的数字化碳管理,共同推进收集、

(十三)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结合行业企业提高能效实际需求,增加数字化、绿色化、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供给。积极搭建能效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能耗数据采集、跟踪、核算等服务。

专栏3 数字能效升级换代的重点方向

“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解决方案:针对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动企业实施管网运行、重点耗能设备节能优化、能源管理可视化和在线优化等,以流程优化为重点,在管控、质量提升、运维服务、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能效提升”解决方案,形成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和实施路径。

“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融合创新应用:积极配合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钢铁、石化、非金属等行业识别分析二级节点建设为黑色金属、建材、电子、汽车等行业提供产业流程再造、跨领域产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为节能增效、绿色低碳提供数据支撑——碳发展需要,深化标志在各环节的应用创新,推动企业和园区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节能增效和绿色转型。

六、继续夯实节能增效产业基础

着力提高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基站能耗管理系统,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

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基站能耗管理系统

(十四)加大节能技术的选型和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工业和通信行业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荐目录及典型应用案例评选工作,征集并发布市级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产品应用案例。节能减碳工艺。开展绿色生产水平评价、节能诊断等免费诊断活动,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定期组织技术对接会,开展技术应用单位与用能单位和服务通过展览等形式服务。公司交流,

(十五)增加节能装备产品供给。以高效电机、高效变压器、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和高效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高效节能装备为重点,培育一批能源领军企业。节能设备企业,提高节能设备供给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鼓励电商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材等,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深化培育,加强创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节能增效领域单项冠军企业技术和设备。

(十六)加大专业节能服务力度。积极发挥专业节能服务机构作用,培育一批为工业企业和园区提供节能咨询、设计、评估、监测、审计、认证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的专业机构,积极开展信息登记。广泛宣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导重点用能企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

(十七)加大节能创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和产品,增强企业节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节能创新技术产业化,推进节能创新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加快能源电子产业技术进步和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探索氢能、甲醇等利用模式。

七、加快完善节能增效体制机制

完善和完善工业节能相关政策,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为工业能效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十八)继续加强工业节能监管。重点对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的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监测,重点关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能效重点用能产品设备配置、阶梯(差别)电价执行情况、数据中心能效、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任务等节能监测。加强节能监管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日常监管常态化水平,推动监管成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

(十九)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针对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制造企业等,组织实施专项节能诊断服务,挖掘能源- 节约潜力。围绕优化企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管理提出节能改造建议,推动企业加快实施节能减碳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培育一批市场化节能诊断服务机构,提高主要工艺环节诊断水平,重点用能系统、重点用能设备。建立节能诊断改造项目数据库,跟踪实施进度,加强诊断结果应用。

八、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实施。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共同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提高工业能效的政策环境。区县经济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抓好任务落实。

(二十一)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用好碳减排配套工具。充分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资金等渠道,促进工业能效提升。落实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实施全国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异化电价政策。充分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重点新材料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

(二十二)加强宣传沟通。利用节能宣传周等平台,深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节能减碳领域的政策法规、优秀案例、典型做法、先进技术。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和培训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实施节能增效先行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