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出炉衢州排名第3位第1-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最新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出炉衢州排名第3位第1

2022-12-31

衢州作为先圣孔子后裔的居所,素有“南孔圣地”之称。 一座有圣人立足之地的城市,有着不一样的禀赋和气质。

近年来,衢州以打造“信用示范城市”为目标,将诚信文化融入“南空圣地、衢州礼遇”的城市品牌肌理。

亲爱的,你做到了吗? 近日,最新一期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出炉。 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衢州位列浙江省第三、第一。

快来了解更多——

全球协调

开启信用示范城市建设之路

衢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19年召开全市“信用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 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诚信四大领域诚信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例如,全国首创“134N”智慧治理模式,将“信用密码”嵌入司法执法; 全省率先实现杭州、衢州“信用码”互认互通。 特别是在2019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有5个案例(视频)获奖。 其中,视频《开启全民激励新时代》获得组委会颁发的2019“新华信用杯”全国信用应用场景优秀微视频“最具人气奖”; 《大系统》入选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报告》蓝皮书。

创新驱动

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

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信用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

今年,衢州市深入实施省级信用“531X”工程,以信用大数据应用驱动为主线。 一方面,不断优化平台建设。 建设优质营商环境数据仓库,迭代升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协同应用,让企业政策“落地”秒”,融资“一键”。 目前衢州能耗管理系统牌子有哪些,政策平台已积累资金8.9亿余元,受益人8278人; 金融平台累计贷款223亿元,其中纯信用贷款占比7.17%。 今年,衢州、杭州还代表浙江参加了2020年全国平台网站建设观摩大赛。

另一方面,大力创新监管模式。 探索集信息采集、授信申请、评价预警、分类分级、信用修复、联合奖惩、绩效反馈于一体的链条式、全流程信用“闭环”监管新模式,创新实施闭环的信用监管流程、企业自治“四色码”管控机制、“无接触”监管等特色做法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

多种应用

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为推动全社会守信意识不断提高,全区营造“人人守信”的守信守信氛围。

衢州创新推出个人信用评分“新安分”让守信主体更实惠,将守信激励纳入积分管理,开发“新安分​​”应用模块,确定22项个人守信联合激励措施等一系列市场化激励和优惠措施”,“新安分”系统还与浙里办、医疗支付、智慧停车、公积金管理等14个系统对接,实现了“医疗信用支付”、“优惠政策”等场景应用。停车”和“增加公积金贷款”。

此外,还发起成立“企业信用码联盟”,引导企业和商户为守信市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全市400多家企业加入信用码联盟,共提供市场化优惠措施786项。 “码96811消费券”活动,向“信蓝码”群免费发放300万张家政服务消费券。

衢州还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融入基层治理,让社会治理更加智能。 例如,曲江区建立了杜泽老街的“信用+商圈治理”模式。 通过对商户信用综合评价,生成商户电子“信用身份证”,实现扫码清信。 龙游县打造“龙游通+信用积分”共治模式,依托“龙游通”平台,将信用体系融入乡村治理,通过网格巡查、信用积分排名、 “红黑名单”,激发群众荣誉感、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小城镇治理能力。

衢州碳账户申请。图片由衢州碳账户建设专班提供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需要政府和市场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自觉’。依托数字化改革,我们找到了载体“碳账户。这是准确做好双碳工作的积极尝试,也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重要基础。” 日前,衢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高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繁荣示范区建设背景下,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承担着探索绿色低碳的重要使命整个国家的转型发展。 一年来,全省衢州市率先探索建立233.8万个碳账户——为什么说这些账户是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

什么是碳账户?

“原来衢州和其他地方一样,有全市碳排放总量的数据,但并不完全了解每个社会主体的碳排放量。” 高毅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经济总量将跃升至7万亿元,但石油加工等传统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工业碳排放量的近70%,仅创造了约1/4的工业增加值。 衢州是浙江省最西部的内陆城市。 森林覆盖率达70%,是生态优良区,重化工业占70%的高碳工业区。 在双碳背景下,这里诞生的碳账户正是解决当地发展矛盾的积极举措。

2021年,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以来,衢州开始尝试使用碳账户,准确把握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碳排放量,明确低碳贡献、减碳责任、和碳排放所有权界限。

“准确的数据是碳账户的生命力。” 衢州市碳账户建设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数据采集网络建设过程中,当地精准“刻画”不同社会主体的碳排放情况,力求做到“我知道我知道”。知道。”

目前,衢州市1147家企业在能耗大门口安装了能耗采集装置,一批企业甚至对生产线进行了精准采集; 电力、天然气等能源数据采集频率高达15分钟一次; 生产碳排放量和产品产量、增加值、税收创造等数据采集核算频率达到每月一次。

地方率先发布工业企业碳账户地方标准,以“红、黄、浅绿、深绿”四种颜色对企业进行评价,探索“四色立体”精准标注(企业碳排放强度与所属行业基准值比较)评价法)。 结果显示衢州能耗管理系统牌子有哪些,黄、红企业合计比例接近40%,为地方精准施策提供了依据。

在衢州,碳账户已在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等六个领域推广。 例如,全市柯城区率先探索生活垃圾回收减排核算等,实现了可计量、能激励。 目前活跃用户9.5万户,减排量1243吨。 今年,衢州市计划实现企事业单位、农业经营者、个体工商户碳账户覆盖率100%,全市总人口80%以上拥有活性炭账户。

如何使用碳账户?

碳账户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提供场景化应用的务实平台。

以碳账户最早的应用碳金融为例。 2021年,衢州率先从“碳维度”对经济主体价值进行评价。 27家金融机构推出34款利率普惠的碳金融产品。 实现碳账户贷款规模超过70亿元(人民币,下同)。

衢州江山双氧水有限公司率先获得“绿色减碳贷款”,用于绿色技改。 二氧化碳收集率从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 浙江天鹏畜业有限公司获得首笔碳中和贷款项目贷款“碳融”授信2000万元,用于建设节能减排绿色猪舍,年减排量2872头吨...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非此即彼”:“鼓励”绿色低碳企业,“排除”高耗能企业。

“碳金融要先做‘加法’,再考虑做‘减法’。我们要通过碳金融等应用,‘表扬’浅绿色和深绿色企业,让黄色和红色企业‘学会’。”效仿并引导他们的绿色转型。” 高毅认为,各行业产业链存在分工,高耗能环节存在价值,碳账户建设不应“一刀切”。 “希望在碳账户的帮助下,高耗能行业能够尽可能减少排放,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

数据显示,2021年,衢州市利用碳账户推动223家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投入超过60亿元用于生产工艺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另一个碳账户应用“小禾初出茅庐”。 2021年底,衢州推出全国首个能源预算管理场景应用,创新推出年度能源预算结余交易机制,将年度能源预算分配给地方规模以上企业。 依此应用,“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向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释放61.7万吨标准煤能源空间,预计占工业总量的近60%。可获得同期能耗指标。

如何推广碳账户?

对于“碳账户”这个新鲜事物,有人提出质疑:碳排放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碳账户真的能准确记录吗?

“碳账户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不同时期任务不同,现阶段建设重点是推动更多社会主体参与。” 全面记录、科学核算、公正评价数据。 只要符合这个方向,就应该避免在改革之初设置过高的“门槛”和“拖后腿”。

“我非常看好碳账户的前景。” 多年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隆基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志清直言,绿色低碳是大势所趋,碳账户建设有利于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 社会形成共识。

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碳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碳峰、碳中和和数字智能治理体系,包括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改革创新和体制重塑,实现碳控制数字化、智能化。 该省还在省级层面明确,要迭代升级碳账户、碳账户金融等重大应用。

结合碳账户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高毅建议,有关方面仍需通力合作,打破数据壁垒,推进标准建设,推动市场建设,完善政策机制。

例如,碳账户的建设需要收集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数据,受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难以统一汇总。 只有突破数据壁垒,形成可访问、可信、可用的数据库,碳账户才有坚实的基础。 此外,需要将碳排放纳入生态补偿机制,将碳汇纳入绿色财政奖补政策,加大对低碳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

“碳账户建设不能打‘歼灭战’,必须长期打。” 高毅告诉记者,未来三年,衢州将坚持走以碳账户建设带动双碳领域重大变革的道路,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 基本建立以低碳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政策框架和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以最低碳排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