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85%以上
2023-01-12
河北省高碑店市“火车新城”项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长城网讯(记者 张晓宇 通讯员沉越)日前,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2020年全省建筑节能技术和装配式建筑工作重点》河北建筑能耗管理系统,提出到2020年底,全省超低能耗建筑累计开工350万平方米,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85%以上,装配式建筑占20%以上城市新建建筑面积的百分比。
据了解,2019年,河北省城镇竣工绿色建筑4881.5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新开工842万平方米。
今年,河北省住建厅将进一步加强执法、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提高高星级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比例。 强化超低能耗建筑推广机制,抓好重点示范工程建设。
建立绿色建材评价认证体系,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应用。 服务雄安新区开展“绿色建筑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张家口市和崇礼冬奥会场馆绿色建筑的指导。 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对具有改造价值的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因地制宜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推进装配式建筑建设,启动编制全省“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布局、扶持政策等,编制各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 培育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促进装配式建筑区域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支持现有国家级和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提高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和适用性,继续培育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提高基地覆盖率和发展质量。 选择2-3个城市作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城市,在组织模式、产业链、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推进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行业信息化等建筑行业10项新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围绕服务绿色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完成标准制修订22项。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印发《温州市加快5G+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温州市浙江省将实施5G“百万”行动计划,推动100个场景应用、培育1000亿产业、建设10000个基站。 2020年计划建设1万个5G基站,投入10亿元进行5G建设,实现主要城区和县域5G信号全覆盖。
到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力争建成一流的5G网络建设试验区、5G综合应用示范区和国家一流、省级示范的5G产业发展创新区。
到2020年,实现5G相关产业业务收入50亿元,支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业务收入800亿元。 到2022年,实现5G相关产业业务收入200亿元,支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业务收入1200亿元。
《规划》提出打造千亿产业,培育5G综合应用产业。
支持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等龙头电器企业加强5G+融合应用,开发智能变压器、智能分布式配电设备、智能毫秒级负荷控制器、智能断路器等一批5G应用产品。 支持威马汽车、瑞丽汽车、长江汽车电子等汽车和汽摩配龙头企业加强5G+融合应用,开发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制动系统等一批5G应用产品。 支持泵阀、印刷机械、医药机械、教学仪器、警用装备、仪器仪表、金融设备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强5G+融合应用,开发智能泵阀、智能印刷机等一批5G应用产品.
温州市加快5G+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9]11号)精神,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以下简称“5G”)建设),把温州建设成为5G+创新型城市,为发展标杆城市,推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抓住5G试点城市建设机遇,实施5G“十万个”行动计划,推动100个场景应用、培育1000亿产业、建设10000个基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到2022年,力争建成全国一流、全省示范的5G网络建设试验区、5G融合应用示范区和5G产业发展创新区。
——5G网络建设走在前列。 加快推进覆盖区、县(市)、重点镇、重点综合应用区5G规模组网。 到2020年,建成1万个5G基站,投入5G建设资金10亿元,实现主城区和县域5G信号全覆盖,重点区域持续高质量覆盖。 到2022年,建成3万个5G基站,5G建设投资40亿元,进一步实现5G网络在重点公共场所、重点城镇等区域的全方位高质量覆盖。 在应用领域实现点对点部署。
——5G融合应用走在前列。 5G广泛应用于产业升级、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推动5G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 到2020年,5G用户规模达到100万户,培育30个重点场景应用。 到2022年,5G用户规模达到600万户,培育100个重点场景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
——5G产业培育走在前列。 打造一批5G产业平台和孵化器,融合应用产业快速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优势特色产品的5G骨干企业。 到2020年,实现5G相关产业业务收入50亿元,支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业务收入800亿元。 到2022年,实现5G相关产业业务收入200亿元,支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业务收入1200亿元。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万个基站建设计划
1.加强5G网络规划建设。 一是推动编制5G网络建设规划和修订通信基础设施规划。 统筹编制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规划,深化“多规合一”,将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修订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控制规划和出台土地规划 落实专项规划内容,加强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空间和要素保障,重点推进5G基站等配套设施落地温州能耗管理系统,实现5G基站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 二是推进5G试点城市创建。 以入选5G试点城市为契机,通信运营商要加快5G试验网建设,启动5G基站站址规划勘察,推进城市核心区和典型区域5G基站建设场景,支持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医疗、文旅等领域发展。 场景应用试点。 三是推进5G基站共建共享。 建立“政府主导、铁塔负责、运营商共享”的基站建设工作机制,按照集约化建设的原则,有效整合现有站址资源和基础配套设施,鼓励探索面向街道的5G新网灯杆、监控杆、电源杆的部署方式促进了各类铁塔资源的双向开放共享和协同利用,提高了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
2.加快5G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推进光网城市建设。 实施光网城市战略,加快5G核心传输网改造升级,打造支撑5G基站大容量、高速、低时延数据传输需求的全光通信网络。 对接上海核心互联网节点,扩大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力争到2022年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5T。二是加快云计算中心建设。 围绕全省“一核三分”云计算中心布局,建设全省云计算分中心,加快建设浙江云谷盘石云数据中心、移动浙南云计算中心、电信云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滨海云计算中心,推动中国移动南白象、联通高新区等云计算中心改扩建,中交通信高速云计算中心、国电文成云计算中心、中国电信等项目(苍南)云计算中心落地。
(二)实施100个场景示范应用计划
3.以5G+产业升级为抓手,推动5G在工业、物流、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一是推动5G+智能制造应用。 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实现工业视觉检测、工业AR/VR、无线自动化控制、云端机器人、物流追踪等应用。 结合“5+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在电气、泵阀、汽车及零部件、鞋服、包装印刷等行业重点企业开展5G+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构建一些“无人车间”“无人工厂”。 二是开展5G+智慧物流示范应用。 依托国家(温州)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物流园区将实现5G环境下车路系统、无人驾驶、分拣机器人、远程安全管控、物流跟踪服务等智能化应用。 三是推进5G+智慧旅游应用。 加快在重点景区试点实施人工智能导游、VR体验、智能管控、导游等智能化服务。 四是推进5G+智慧农业应用。 推动5G在农业物联网、AI智能分析、田间智能管理、农田机器人自主作业、农机智能控制、农业旅游VR体验、VR全景直播等方面的应用。
4.以5G+民生服务为抓手,推动5G在数字娱乐、文创、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一是推动5G+数字娱乐应用。 结合浙南产业集聚区瑞安虚拟现实、电竞等产业发展,加快5G+AR/VR在数字娱乐、数字媒体、数字学习等行业的融合应用。 充分发挥温州广电集团媒体平台和内容资源优势,打造基于5G的综合媒体平台,实现消费级超高清视频娱乐。 二是推进5G+智慧医疗应用。 深化温州医改综合试点,围绕大健康产业积极开展5G网络环境下的智慧医疗试点,筹建5G远程连锁医院平台和多维5G急救协同智慧平台,实现4K高清远程手术教学、远程影像阅片、远程B超、全方位生命体征感知、远程医疗会诊等应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医疗资源共享能力联盟(医学界)。 重点推广5G医养融合、5G远程门诊、远程眼科裂隙灯检查等典型案例应用。 三是建设5G+未来社区试点。 以龙湾富春社区、永嘉亚林社区、潞城吉新社区、瓯海南湖社区入选全省首批试点未来社区为契机,推动5G技术在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场景等方面的应用养老、建筑、能源服务等打造具有归属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提升社区居民的舒适感、获得感、幸福感。
5.以5G+城市管理为抓手,推动5G在交通、安防、社会治理、政务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一是开展5G+智慧交通试点。 支持瓯江口新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试验场,探索建立网联汽车智能管理平台和人车路协同系统,发展基于5G的智能网联封闭、半开放和开放道路。 车联网应用示范和城市微公交运营试点。 二是开展5G+智慧安防试点。 探索5G在移动警务、水利监测、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重点推广无人机巡航射击、安保机器人巡逻、智能监控与处理等对无线大数据量、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等有特殊要求的领域。速度场景,如紧急情况和自然灾害。 三是开展5G+政务服务试点。 围绕惠企“直通车”、侨胞“全球通”、便民“欧e办”,推动5G在政务服务平台应用,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精准化。
(三)实施千亿产业培育计划
6.打造5G产业平台。 一是布局5G产业基地。 依托浙南科技城国家北斗产业基地、浙南产业集聚区中国电子产业基地、瓯江口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乐清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基地、瑞安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基地、5G北斗产业园、5G电子产业园、5G智能装备产业园、5G物联网产业园、5G汽车电子产业园的布局建设,将引导5G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具有温州特色、辐射带动作用强的5G产业集群。 二是建设5G产业孵化器。 依托大螺山科创走廊,拟在浙南科技城建设天心天丝5G产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5G产业孵化器,集聚产业要素,孵化一批5G相关创新产品和项目。
七、培育5G融合应用产业。 一是培育5G+智能电器产业融合应用。 支持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等龙头电器企业加强5G+融合应用,开发智能变压器、智能分布式配电设备、智能毫秒级负荷控制器、智能断路器等一批5G应用产品。 二是培育5G+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应用。 支持威马汽车、瑞丽汽车、长江汽车电子等汽车和汽摩配龙头企业加强5G+融合应用,开发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制动系统等一批5G应用产品。 三是培育5G+智能装备产业融合应用。 支持泵阀、印刷机、医药机械、教学仪器、警用装备、仪器仪表、金融设备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强5G+融合应用,发展一批智能泵阀、智能印刷机、智能药机、智能教学仪器,智能警务。 家电、智能电表、智能金融工具等5G应用产品。 四是培育5G+智能家居产业融合应用。 支持锁具、灯具、家具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强5G+融合应用,开发一批智能锁具、智能灯具、智能家具等5G应用产品。
8.培育5G相关特色产业。 一是吸引5G产业重点项目。 依托5G产业平台,围绕5G核心网交换机、传输网、射频模块、微波天线等关键技术,开展精准招商,大力引进国内外5G设备设计、生产龙头企业,推动实施一批5G产业重大项目。 二是培育5G产业特色企业。 支持申欧通信、亚龙智能、合兴电子、宜华连接器等本土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加强5G通信设备、关键零部件、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扫地机、智能穿戴等细分领域产品研发领域,拓展5G产业链上下游产品。 三是培育5G应用软件特色企业。 支持软件企业聚焦5G需求,面向不同5G垂直行业应用场景,研发适合该领域的定制化软件产品,培育一批5G应用软件特色企业。
9.建设5G创新平台。 一是加强5G关键技术研究。 支持浙大温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等知名高校的创新载体,以及通信运营商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5G网络架构、射频等关键技术研究芯片与模组、微波器件和天线,开展5G网络场景应用和垂直行业应用研究,掌握一批5G+综合应用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 二是建设5G示范应用展示推广中心。 在城市5G场景应用与产业发展集聚区,规划建设温州5G示范应用展示推介中心,在5G+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遴选一批典型示范应用案例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 三是建设5G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5G产业生态圈,建设5G产品认证、标准制定、网络优化、咨询测试、应用展示、信息安全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平台支撑功能和专业服务水平,促进5G产业生态发展和创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解决5G网络建设、融合应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市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要落实部门职责,加强联动协作,协调解决跨部门跨领域的5G网络建设、融合应用、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 发布5G网络建设规划、应用规划和通信基础设施规划修订。 建立5G产业发展考核机制,将5G网络建设、融合应用、产业发展纳入县(市、区)和通信运营商绩效考核体系。
(二)落实要素保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布地块规划时,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落实5G专项规划确定的相关基础设施布局要求情况。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电力局,各县(市、区)政府: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对用地、接电、能源等资源要素给予重点保障,如能耗指标、市政设施等。 免费开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医院、校园、机场、车站、公园广场、公交车站等公共设施资源,支持5G基站建设。 简化出台用电审批程序,研究出台5G相关用电费用优惠政策,加大对5G基站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政策支持。 落实“人才新政40条”,将5G核心技术人才列入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目录,优先保障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 充分利用现有财政资助渠道,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优先支持5G技术产品研发、典型场景应用、创新平台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等充分发挥市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本投向5G产业,推动重大项目投资落地。 鼓励各类创投基金投资5G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支持5G创新企业股改上市。 支持社会资本参与5G基站及配套设施合作建设。 具体政策另行制定。
(四)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5G标准、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加强5G重点前沿方向和新兴领域的专利布局,支持企业开展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评估和测试验证工作权利,推动自主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对基于5G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审慎包容监管,鼓励5G相关创新创业。 加强5G基础设施保护,依法惩处违法行为。 围绕5G网络建设和电磁辐射科普知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媒体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和支持5G通信设施建设。
(五)强化安全保障。 加强5G网络设施安全防护,强化5G网络安全架构,保障5G通信在各类应用场景中的安全。 重要信息系统和安全防护设施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加强5G应用数据安全服务,支持通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灾备能力建设,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做好5G系统分级备案、评估等工作。 坚持科技与管理相结合,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安全事故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