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府在二号楼迎宾厅举行广东省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签订仪式-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广东省政府在二号楼迎宾厅举行广东省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签订仪式

2023-01-13

7月10日上午,广东省政府在2号楼迎宾厅举行广东省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签约仪式。仪式由省政府副主席林颖主持。省政府秘书长。 省政府副省长童星与广东省26家国家千企节能行动挂牌企业现场签署节能目标责任书。 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能源办、省国资委、省环保局、省统计局、省质监局、省法制办等省级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 人民日报、新华社广东分社、中国日报、经济日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卫视、广东广播电台、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民营经济报、南方网等新闻媒体对签约仪式进行了采访报道.

广东企业报税系统_广东企业能耗管理系统_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东

仪式上,童兴副省长指出,广东省节能指标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不能说广东省的工作已经圆满完成。 事实上,广东省的节能空间还是很大的。 “我们不仅要节约能源,还要在节约能源的同时降低成本。” 数据显示,2005年,广东省综合能源消费增速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电耗下降5度。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均居全国前列。

广东企业报税系统_广东企业能耗管理系统_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东

童星副省长要求,广东省节能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围绕实现“十一五”GDP能耗下降目标,加快结构调整,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树立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规范、企业自觉作为、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促进机制。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运行机制。 建立GDP能耗公示和考核制度,加强节能法规标准建设和监督,支持一批重大节能工程,加大宏观引导和宣传力度广东企业能耗管理系统,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对重点节能领域的监管力度。用电企业,推动广东省节能工作取得新成效。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国务院。 是组织开展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 这1000家企业是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的企业,2004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18万吨标准煤。 广东省共有26家企业入选千家企业,其能源消耗量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上海诞生了许多新建筑。 结合人们的需求,人性化的设计和丰富的公共空间成为一种新趋势。 许多龙头企业还特别关注建筑是否“绿色”,而这恰恰是最难实现的建筑特征之一。 建筑业产业链长、能耗高、排放量大。 与工业、交通并称为三大高耗能。 场地。 目前,上海已开始转型,全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本月底,全市首个零能耗建筑试点项目上海博城综合体将竣工交付。

零能耗建筑是一个新事物。 它不消耗能源,但通过各种技术,建筑物自身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大于或等于其消耗的能源。 “采用的技术包括外墙和屋面保温、节能门窗、可调式遮阳设施、高效机电系统等。一是降低自身能源需求,能源消耗水平至少降低60%。”与国家节能设计标准进行比较,再充分利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等可再生能源,降低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上海超低能耗建筑评审专家马素珍说。

上海辉煌城市综合体位于浦东新区古塘路。 这座五层办公楼的能源补充主要依靠光伏屋顶和光伏幕墙。 近日获得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颁发的“零能耗建筑证书”。 “根据项目初步测算,该建筑每平方米用电量约为26度电,发电量约为每平方米33度电,未来可实现能源消耗自给自足。”同类型的传统建筑每平方米用电70至80度电。速度。” 马素贞说道。

该项目零能耗模块化设计施工方中国建筑科技集团华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设计总监董震介绍上海建筑能耗管理系统,该项目采用新型钢结构集成模块混合结构体系. 在施工过程中,与传统建筑相比,可节省50%的工期、70%的现场人工、80%的废弃物排放; 外窗采用三玻两室隔热铝合金窗,可有效降低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的能源需求; 区别于传统空调的用电方式,采用光伏直驱多联空调系统替代交流电,将光伏产生的直流电直接供给空调系统,减少空调系统的能耗。转换造成的能量损失。 除了硬件设施,这座办公楼还有一个“智慧大脑”——零碳综合监控管理平台。 投入使用后,平台将实时采集并展示照明、空调、电梯等能源消耗,便于运营商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决策分析和优化改造。

“以零能耗建筑为代表的绿色建筑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马素珍说,日前,上海印发了《关于全面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碳峰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 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建筑节能低碳落地。 例如,建立健全各类建筑设计能耗和碳排放配额制度,加快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深入开展建筑能耗定额管理和能效对标管理,推行建筑能效评价标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 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先进节能低碳技术,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