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高新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2023-02-17
高新区简介
揭阳高新区于2002年11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是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和重点产业创新的重要战略支点揭阳市建设沿海经济工业强市的平台。
2021年,揭阳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10亿元,约占全市的9.36%;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2.9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119.71亿元,占全市的10.8%; 税收8.49亿元,占全市的6.3%; 研发投入7.56亿元,占全市的19%; 研发投入强度3%,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71倍; 企业拥有有效专利4899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59件,占全市的20%。
一核三区
揭阳高新区形成了“一核三区”的空间结构,总面积27.25平方公里,主要分为:核心区、揭东经济开发区、中德金属生态区城区和产业转移园区。
核心区面积6.98平方公里。 以“科技+服务”为核心功能,重点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 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4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博士工作站4个。 2021年,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9.48亿元,税收0.97亿元。
揭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69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为发展外向型科技企业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重点发展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 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上市公司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博士后科研人员3人科研工作站,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博士工作站2个。 2021年,揭东经济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3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0.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9.1亿元,税收6.65亿元。
中德金属生态城片区占地面积9.7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于对德合作、开放治理,重点发展环保装备、智能机器人伺服等高端智能装备产业。 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 2021年,中德金属生态城片区将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5亿元揭阳园区能耗管理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亿元,实现税收2400万元。
产业转移园区面积4.79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玉文化创意设计等产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2021年产业转移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48亿元,税收6300万元。
位置交通
揭阳高新区地处潮汕金三角核心区,是连接珠三角和闽浙赣地区的重要节点。 拥有广东省第三大干线机场潮汕国际机场,是粤东及粤闽赣边地区最大的4E机场。 拥有航线72条,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 拥有万吨级货轮进出的榕江黄金水道。 年均货物吞吐量258万吨以上。 有4条过境高速公路,形成了机场、海港、河港、高铁、高速公路五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创新驱动
揭阳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引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
目前,揭阳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火炬揭阳机电模具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均占全市100%; 全国众创空间1个,占全市的33.3%;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占全市的41.67%;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占全市的37.68%; 省重点实验室2个,占全市的66.67%; 站一基地12个,占全市的32.4%;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3家,占全市的38.69%; 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8个,占全市的28.36%; 规模以上企业309家,占全市的20.89%; 高新技术企业72家,占全市的30.64%; 科技型中小企业49家,占全市的30.25%。
通过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扬帆计划”等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引进6个院士团队和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体系。 同时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
特色产业
揭阳高新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发展,揭阳高新区逐步形成了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2+1”现代产业体系。
智能装备制造业
依托巨轮智能、大立模具、天洋模具等龙头企业,引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五金行业向智能化转型,构建以上游精密模具、中游精密CNC为基础的体系机床为重点,下游为智能电器。 、智能环保装备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重点企业:
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轮胎模具企业,也是汽车子午线轮胎柔性模具制造的龙头企业。
广东华能达电器有限公司是全球电吹风行业生产链最完整的企业。 以“康福”品牌为主的产品远销亚洲、欧洲、美洲、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揭阳市天洋模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研制的子午线轮胎柔性模具,荣获国务院“中国之最”荣誉称号。
新材料产业
依托梦泰高科、荣泰实业、热金宝等龙头企业,构建了以金属与陶瓷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主要集中在金属与陶瓷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三大领域,形成小规模集聚效应。
重点企业:
广东梦泰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公司生产的丙纶长丝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广东荣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是国内最大的ML氨基复合材料生产企业。
广东热金宝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世界上产品品种最齐全的窑具制造商之一,产品远销法国、英国、葡萄牙、意大利、东盟等国家和地区。
现代服务业
科技服务方面,依托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众创空间、3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等,为区域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呈现出“孵化载体+科技服务”的融合发展特色; 空港物流在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方面,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大平台,被认定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重点企业:
揭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致力于加强揭阳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揭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围绕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加强服务供给。
猪八戒在揭阳市建设了“互联网+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汇聚全国海量科技成果、创新人才、科技服务等创新资源大数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
生态系统
揭阳高新区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力度。 “十三五”期间,累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100亿元,逐步建成高品质宜居宜业创新型城市,形成“科技园”+科技园+产业园+生活园”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同时,高新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了中德合作绿色电镀产业合作区,打造了“ “零排放”电镀园区,投资1.26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单位GDP能耗降低17%。
开放合作
揭阳高新区积极融入湾区和沿海经济带建设,将区位优势和侨乡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的动力,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与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合作。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着力点”,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德奥等地区的交流合作,承建中国首个海外“中国中小企业中心”。 在与会人员的见证下,“中德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共建德国先进技术推广中心”、“中欧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签约。 截至目前,已有26个项目落户中德金属生态城,揭阳在欧洲设立了10个办事处,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商业环境
揭阳高新区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招商、人人都是服务员、人人都是店员”的理念,紧紧抓住“三个最”,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新经济。 业态包含审慎的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打造最好、最好、最先进的世界级营商环境。 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加快服务型园区建设。
保单红利
揭阳市先后印发《揭阳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揭阳市促进产业发展的“1+1+12”政策体系》、《关于促进优化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揭阳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关于印发揭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印发揭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等促进政策文件揭阳市聚才创新发展。 揭阳高新区积极响应,出台《揭阳高新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扶持办法》、《揭阳高新区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扶持办法》、《揭阳高新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暂行办法》 - 新区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揭阳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揭阳市人才集聚与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配套措施高新区、《揭阳高新区知识产权资助激励办法》构建了多维度的政策支持体系。
体制机制
揭阳高新区将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调动全市力量和智慧,推进“以促建”工作。 一是推动高水平创作。 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王生为组长的编制领导小组和以市长支光南为组长的推进建设专班。 班进城动员,全力投入,综合协调,集中力量,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 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优化中心城市发展和揭阳高新区建设体制机制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剥离原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揭阳高新区,使揭阳高新区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区。 三是赋予高新区更大发展自主权。 高新区是市政府派出机构,最大限度地赋予市经济管理权限。 园区内设立政务服务大厅,方便企业办理园区外事务。 四是完善决策协商机制。 定期聘请专家组参与重大战略问题咨询和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想象
未来,揭阳高新区将规划“一核三区九园”。 以高新区为主体,整合全市各类产业园区,更有效承接“双区”产业梯度转移,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核心竞争力 努力把揭阳高新区建设成为粤东乃至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条揭阳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园区更智慧,企业更便捷
湘江科创基地打造园区“智慧大脑”
华盛在线6月23日电(全媒体记者 汪涵 通讯员 谢露莎)园区各层布局、各栋建筑能耗情况一目了然,如有状况可及时报警提醒消防装置异常……今日,记者来到湖南湘江新区湘江科创基地(一期)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工作人员切换大屏实时监控园区关键信息时间。
湘江科创基地作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核心部分,集创新孵化、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科技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由湘江集团大学科技城公司建设运营,总投资120亿元,分三期建设。 一期项目为湘江科创基地第一开发区,主要提供创新孵化和创新链配套服务。 去年7月,智慧园区改造启动。 通过植入智能元素,园区管理和生产日常服务实现数字化赋能。 让园区更“智慧”,让企业更便捷。
“智慧园区建设包括五个部分: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能耗监控系统、智慧消防系统、园区面对面沟通系统、智慧安防系统。基地的创新特色。” 大科学城公司负责人夏伟辉介绍,园区建立了“1+N”体系,即通过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将分散的“N”个子应用系统串联起来如招商、资产、金融等系列。 共同实现应用集成、数据集成、流程集成和资源共享,通过协同工作和统一用户管理,为园区和入驻企业提供统一入口、全方位高效的工作平台和信息服务。
平台除了对园区进行全天候、全天候监管外园区能耗监测管理系统价格,还提供信息管理、报修、考勤管理等基础服务,注册认证、财税等增值服务,知识产权申报、金融等成长服务。
“智能化改造后,园区的‘大脑’会思考、会沟通,企业就会有一位智能‘管理者’。” 首批入驻湘江科创基地的企业长沙海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峰表示,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助力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全方位,更高效便捷。
湘江科创基地一期孵化器将于7月正式启动,智慧园区将惠及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