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6%-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2018-202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6%

2023-04-27

《福建省人民政府节能办关于在全省进一步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七项措施的通知》(闽节能办〔2019〕3号)(以下简称《七项措施》 》)发布实施,落实目标责任,深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推进交通节能,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政策,加快优化存量,严控增量,持续优化我省能源结构。 现将政策出台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政策背景

为加强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坚持高质量发展,实施赶超,充分挖掘节能潜力,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充分发挥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全省目标:到2020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6%,能源消费增量为控制在2320万吨标准煤以内。

二、主要内容

一是落实目标责任。 加快优化存量,严控增量,优化能源结构。 对附加值贡献小、技术水平低、能耗高的企业,将通过法律、政策、标准、市场等方式强制退出,空出的能耗指标将确保其符合要求。具有产业发展导向,能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好项目、大项目的高质量发展,都需要消耗能源。 2018年至2020年,在挖掘现有节能减排潜力的基础上,全省力争释放能源消费440万吨以上标准煤。

二是深化工业领域节能。 以降低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为重点,实施精准、差异化政策,明确不同行业的节能指标。 强化重点用能企业主体责任。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三是推进建筑节能。 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发展装配式建筑,继续推进既有公共建筑和城市公共照明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推广应用力度。 力争到2020年建筑节能各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将建筑能耗增量控制在298万吨标准煤以内。

四是推进交通节能。 推进节能型船舶建设,港口机械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大力发展甩挂运输,率先推广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公共交通行业能源汽车,重点推进航空、铁路节能。 到2020年,全省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增量力争控制在202万吨标准煤以内。

五是加强公共机构节能。 开展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公共机构数据中心节能改造。 2020年,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公共机构人均能耗比2015年分别下降10%和11%,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75万吨标准煤以内。

六是加强节能监督管理。 加强事中事后节能审查,新建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含)的重点用能项目,能耗标准必须达到国内同类先进水平. 开展节能监察工作,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 加强节能管理队伍能力建设。

七是完善激励约束政策。 各设区市能源消费“双控”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落实“双控”考核结果强化能源消耗福建省能耗分析管理系统,落实财政资金用于能源消耗奖惩“双控”目标考核考核。 加强财税支持,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统筹省、市节能专项资金,按照年节能量达到不低于500元/吨标准煤(含)的标准奖励项目完成后。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 推进能源使用权交易试点,在试点行业和设区的城市开展能源使用权交易。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确定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30年达峰并力争早日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陕西是能源大省。 近年来,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着。 “十三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碳排放强度下降21%。 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低于同期经济增速。 与此同时,陕西的能源需求增长迅速。 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13478万吨标准煤,比2015年和2005年分别增长14.7%和148.5%。 能源利用方式和效率的进一步转变需要挖掘更多潜力。

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之一。 相关研究表明,60%的城市碳排放来自建筑维护功能本身。 我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21.9%,2012-2017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碳排放量为1.37亿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民用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量逐渐增加。

陕西城市民用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特征

民用建筑的大部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于运行阶段的采暖、照明、空调、通风、做饭、生活热水等环节。 其中,冬季供暖占运营建筑终端能耗的30%以上。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节能统计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相关排名,2016年陕西民用建筑碳排放量位居全国第10位,陕西民用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位居全国第10位。都比较大。

以中国建筑能耗研究、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和陕西“十三五”中期数据为例,2017年陕西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5位,城镇人口2178万,城市民用建筑能耗总量人均城市民用建筑能耗1.63吨标准煤,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3.39吨标准煤。 与周边8省相比,总量仅低于河南,高于四川、湖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人均仅低于内蒙古(详见表1) . 同时,考虑到陕南地区冬季为非供暖区,城镇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7%。 如果扣除这部分建筑采暖运行能耗,与河南、山西等北方地区相比,陕西的城镇民用建筑人均能耗和碳排放量更高。

民用建筑的碳排放量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经济、人口和气候是主要影响因素。 “十三五”期间,陕西生产总值增长近47%。 [2017]52号),“实现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8.5%以上”的目标已达到9.6%,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14位。 它在促进人们居住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建筑业碳排放也在加快。 陕西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53.92%提高到2019年的59.46%,城镇人口生活和居住能源消耗持续增长,成为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这些情况,陕西近年来高度重视降低建筑能耗,并采取了积极措施。 绿色建筑标志项目数量和建筑面积明显高于周边其他省份。

陕西城市居住建筑碳峰分析

城市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从城市形态来看,我国高密度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使得公共建筑空间的利用效率高,不必按照欧美人均公共建筑规模发展状态。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亚洲发达国家水平。 未来,我国城市住宅建筑规模将占建筑总规模的50%左右。 碳排放达峰能否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居住建筑能耗增速和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速。 根据《陕西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陕府〔2017〕62号)《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陕西政发[2021]3号)等相关规划目标及全省近十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

——2019年陕西城镇人口2304万人,城镇化率为59.43%,比2005年提高21.93个百分点。2015-2019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为37、38.7、39.3、分别为40.3平方米。

——2019年,陕西能源消费总量13478万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10​​96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13%。

——陕西城镇住宅建筑碳排放量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 城镇居住建筑非采暖和采暖作业能耗强度由2013年的9.0kgce/㎡、15.1kgce/㎡提高到2019年的9.8kgce/㎡、14.4kgce/㎡。

——2030年陕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 人口4000万,城镇化率达到70%。

据此,以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速为变量进行测算,得出2030年陕西城镇居民住宅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277.344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增速——该领域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达到14.6%(±1%),可实现碳峰值和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5%(产出结果见图1)。 届时,陕西城镇居民住宅运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每年7500万吨,约占全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9.7%。

陕西城市民用建筑减碳措施

在城镇化率提高、经济发展等规划目标前提下,陕西城镇民用建筑非化石能源消费要实现年均14.6%左右的增长,难度很大。 关键是要把握现在和未来的低碳建筑技术。 期间,通过标准政策减碳,建筑运营减碳,大力发展零碳和负碳建筑。 通过有效降低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强度和化石能源消费率因素,加快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速压力。 这就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多措并举,共同努力。

加快标准政策和能源使用理念,以减少碳排放。 一是积极推动建立完整的面向低碳的标准体系和规划方案,特别是要转变开发设计理念,加快推进民用建筑分步节能减排的单向思维,利用先进技术跨越低碳、零碳乃至“容量”建筑、负碳建筑为民用建筑产生能源的发展路径,有效突破传统节能模式的框架和施工路线。 革命,引领民用建筑快速发展,早日达到低碳顶峰。 二是加快以零碳“负碳”设计为引领的技术方法创新。 目前,光伏建筑、锑化镉玻璃等技术发展迅速。 陕西相关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利用建筑立面的智慧绿能系统,已在西咸创新港等场景落地。 这种颠覆性的绿色民用建筑技术,不仅可以全天候实现自身发电满足自身运行的能源需求,而且建造成本远低于被动式建筑。 建议陕西在相关技术和场景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针对碳排放的客观要求和市场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减少民用建筑,集中力量推进。 三是加快相关技术成果规模化利用,注重统筹协调陕西建筑能耗监控管理系统,勇于突破,加快产业化实施模式研究,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配套建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相关技术产品实现“量化”生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规模化利用方案。

全面实施冬季供暖和日常运营减碳。 陕西省城市民用建筑采暖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是非采暖期的1.5倍和2倍左右。 重点是大力推进冬季取暖能源低碳替代。 建议统筹考虑工业运行、民用建筑能耗和减碳需求,进一步细化可再生能源供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系统性替代能源供暖。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冬季低碳采暖的能源利用效率。 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是按照区域差异化、技术差异化的原则,实施清洁供热试点改造。 建议陕北地区重点推广空气源热泵供暖等分布式供暖,关中地区扩大地热能建筑供暖规模化利用,陕南地区重点推广分户式热泵空调; 三是加大城乡结合部和县域清洁低碳供暖综合考核改造力度,尽快改善和完善清洁能源利用基础条件,加快实现直接碳减排。排放非持续增长。 此外,要充分论证和科学设计民用建筑其他能耗运行的碳减排技术路线,综合考虑居民承受能力和应用可持续性等因素,开发应用低碳能耗通风、空调、照明、做饭等结合实际情况。 生活热水等新设备、新方式,倡导实施中水循环、无废生活等低碳环保新理念、新方式,促进空间节能、设备节能一体化发展和生活节能。

推动低碳建筑与智能建筑互动发展。 到2020年,陕西实现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50%,建成被动式低能耗建筑20万平方米等具体目标。 在未来建设发展方面,一方面,加快民用建筑能耗监测网络统一平台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管理系统建设,积极推进超低能耗示范建设,零碳排放建筑、大容量建筑,推动住宅高质量、高品质、低碳规模化发展。 另一方面,综合考虑5G基站建设、无人机物流配送、智能楼宇运维等应用场景,聚焦城镇化率较高或增长较快的城市区域,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开展5G微基站、无人机定位与中继充电、光伏建筑发电联网、智能运维与安全管理等探索与实践,加快形成低碳同步融合发展路径建筑和智能建筑。

有效改造既有住宅,特别是老旧小区。 加快建设低碳建筑环境,必须同时解决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以前,陕西共建成城镇老旧小区9351个,涉及城镇居民119.59万户,其中关中地区城镇居民101.2万户。 目前,老旧小区改造正以“环境改善、配套完善、功能优化”为目标推进。 建议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外墙保温等措施,重点针对未来“碳峰”需要解决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提高绿色低能耗的项目管理内容。 ——既有住宅碳化改造,制定多样化、可操作、低成本、高能效的改造技术方案,着力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低碳宜居的省级低碳社区。 (文/王泽豪)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