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浙江电力以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行业动态-能耗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管理、工厂能耗管理系统、医院能耗管理、校园能耗管理-康沃思物联

国网浙江电力以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

2023-05-20

自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建设新型电力体系以来,国网浙江电力作为先行者率先探索建设路径。

同时,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以能源互联网形式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为核心载体,不断提升电网调节能力,推动源网互动升级。 、负荷和存储,解决了外接电源和新能源的两大不确定性,加快了国家电网的发展。 建设省级电网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

直到2022年7月,国网浙江电力在继承原有高韧性电网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牵引新电力系统”,再次更新了全省建设新电力系统的认知和实践.

新电力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进能源转型,归根到底要解决好安全可靠、清洁低碳和经济高效“三大矛盾”。

例如,2021年浙江省最高用电负荷10022万千瓦,日最大峰谷差3803万千瓦,97%的高峰负荷仅14小时。 如果按最大需求确定供电特点,则需要建设相应的发电机组及配套设施,为一年中少数用电高峰时段提供保障。 安全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

针对能源转型痛点,国网浙江电力推出了一系列源-网-荷融合储能互动、增加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实践,包括动态优化电网潮流分布,以提高电网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通过“虚拟电厂”的建设,使原本海量无序的资源变得有序、可调; 建设抽水蓄能,为电网安装一个巨型“充电宝”,进一步提高电网灵活性和用电稳定性; 构建需求响应“资源池”,灵活调节电网负荷,实现削峰填谷等,真正让电网更加灵活。

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_浙江传统能耗管理系统_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

推进供电侧多元化清洁化、电网传输侧高柔性化智能化、储能侧规模化社会化、用户侧能效提升……国网浙江电力深化能源互联网全省实践在领域,引领清洁低碳能源发展,助力浙江走高质量“双碳”之路。

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与此同时,国网浙江电力也意识到,经过一年多的深耕细作,新型电力体系建设仍面临着整体性、制度性、协调性不够,政策、市场、内部等方面滞后的瓶颈。管理体制和机制。 要以最小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解决“三元矛盾”,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和管理体制的束缚。

“熵增定律”表明,一个孤立的系统总是有熵增加的趋势,即逐渐呈现出无序、混沌的状态。 数字技术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能源系统的信息熵。 数字化互联的能源互联网通过多能源融合打破单一能源系统的封闭,降低熵增率,使能源系统更加有序,降低能源消耗。 分散,从而促进能量系统的“熵减”,达到自组织、自优化、自适应的效果。

“数字化”成为国网浙江电力答题新型电力建设的新答案。

当前,能源转型发展也进入新阶段。 能源系统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供给侧多元化分散,需求侧活跃灵活,能源互联方式亟待转变; 能源消费生态在变,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随着能源消费向能源综合利用转变,全社会能源消费方式亟待转变; 能源发展业态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能源产业链各方和能源消费者的广泛互联,电网作为能源互联网中枢的责任和价值不断提升。 电网企业服务能源管理的运行模式亟待转变。

这一切变化,迫切需要数字化牵引源、网、荷、储一体化,数字化互联,促进能源互联互通,提高海量分散资源的可观、可测、可控、可用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调节能力。 优化配置各类能源资源,实现全社会综合能源效率最大化,突破内外壁垒,实现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统一,构建能源发展新业态。

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_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_浙江传统能耗管理系统

国网浙江电力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能源电力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合,以数字化驱动、撬动和支撑新型电力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浙江数字化改革的先行优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资源和数字治理。 实现源网荷储资源、电-能-碳数据、行政和市场手段等全要素跨时空统筹调控浙江传统能耗管理系统,打破现实瓶颈,适应发展需要,加快创建省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实现“立标准、树标杆”目标的必然选择。

细分升级路径何在?

目前,国网浙江省电力新电力系统已进入数字化牵引新阶段。

国网浙江省电力数字化工作部主任戴铁超表示,公司将着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社会综合能效水平、支持碳排放双控三大主线,打造“自我感知、自我——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的“数字智能”新电力系统形成了物理形态、数字形态、价值形态相互驱动的发展格局。

其中,“四个能力”“四个力量”建设将成为重点。 国网浙江省电力发展规划司司长郭云鹏介绍,有四项关键“能”,即政策赋能、刚柔相济,助力全社会共建共享、丰富储能、实现供需跨时空灵活互助,科学用能。 ,以高度灵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节约能源,优化能效替代调整空间。 “十四五”期间,目标是帮助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15%,达到万元能耗0.35吨标准煤。

同时,国网浙江电力还将强化四大支撑“力量”:电力联动支撑,激活供给侧新动能; 促进能源资源灵活高效配置。 到2023年,电网侧调节容量超过1600万千瓦; 数字化元气支持,实现多能量流全程智能调节; 创新动力支撑 推动关键技术和基础管理突破,强化第一 以一批创新为引领,以第一领域为整体,打造综合性示范工程,推动前沿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结果。

国网浙江电力将坚持系统思维、战略布局、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分步建设、迭代优化,统筹建设企业级数字化基地与综合智能企业——级数据平台和数字智源大脑为核心。 企业级测量中心。

国网浙江电力也将着眼于实战和实效,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和场景应用创新,全要素融合、系统重塑,打造能源互联新业态、能源消费新生态、发展新能源业态,加快形成浙江认可的新型电力体系。

“没想到3分钟就能知道整条生产线每个工序、每种原材料的碳排放量,感谢供电公司免费提供碳核查等服务,提供了决策——为企业进行能效提升改造奠定基础,降低企业减碳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成本。 江苏和林水泥有限公司企管部副部长董杰从镇江丹徒供电营业厅“双碳”窗口拿到了可视化碳核查报告。报告显示,公司碳排放总量今年企业达到207万吨,其中直接燃烧产生63万吨,电转化产生15.1吨,原料(碳酸盐)分解排放128万吨。

作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镇江将在2021年率先在全国建设“碳峰碳中和”大数据管理平台。今天(15日),首个“双碳”镇江服务窗口在国网镇江供电公司丹徒供电营业厅正式开通。 据丹徒供电服务中心主任郭金坤介绍,该窗口配备“碳交易员”合格验收人员镇江能耗管理系统,利用电力大数据和专业服务团队,精准分析碳减排潜力,为企业客户免费提供碳核查计算和碳资产管理。 、绿色电力交易咨询等服务,引导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和碳排放管理。

“供电公司建议我们利用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头、窑尾排放的废气余热发电,预计余热发电每年可发电1.5亿度电。” . 据测算,解决了公司四分之一的生产用电,折合节约能源4.12万吨​​标准煤,减少大气污染,扣除发电成本,每年可节约电费6700万元。 “ 董洁认真听取了公司的污染减排和碳减排计划。

除了企业,“双碳”窗口还可以为居民客户提供电动汽车、新能源并网、家庭智慧用能等节能减排“一站式”服务。

镇江能耗管理系统_二级能耗和三级能耗有什么差别_员工宿舍能耗管理

》数字化与低碳化相互叠加,深化电力大数据分析,让数据赋能客户实现低碳转型,让客户实现全面能源管理,真正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郭金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