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智慧交通出行:科幻场景走进现实生活一辆车,增速居全国第五位
2023-05-23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三个努力”。 一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湖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踏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智能制造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湖南模式”和“长沙现象”。
智能制造的深入应用,极大提升了湖南发展质量。 今年上半年,湖南实现生产总值19026.4亿元。 尽管一季度国内停工,二季度受疫情对贸易的影响,但仍实现了1.3%的同比增长。 增速居全国第五,中部省份第一。
智慧交通:科幻场景走进现实生活
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突然启动,疾驰而去。 这是科幻片中经常出现的场景。 如今,只要在长沙打开手机预约,不一会儿就会有一辆无人出租车出现在你身边。
多年前公交车上售票员的声音,已成为我脑海中的记忆。 今天,不仅售票员的声音没有了,司机坐在驾驶室里,像乘客一样悠闲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这是全国首条智慧公交315路开通的场景长沙湘江西岸。
长沙智慧交通的背后,是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多产业强力支撑。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形成生态。 2016年6月,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试验区破土动工; 2018年6月,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试验区正式开园; 2018年11月,湘江新区获得首张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试验区牌照。 以试验区为主要载体,上下游相关企业纷至沓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加快。 上汽大众、中车时代、比亚迪、北汽株洲、中联环卫等湖南省车企借助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在湖南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大力推广并将其应用于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需求。
5G应用产业持续渗透。 湖南出台三年行动计划,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应用场景,共发布30个应用场景。 5G已经出现在湖南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能制造线:与机器人一起工作
8月3日,湖南企业盐津铺子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96.44%。
盐津店从小作坊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顺应消费升级加快转变发展理念,顺应产业变革发展智能制造。 布局了15条全国最先进的智能制造和烘焙生产线。 核心工艺区已基本实现无人化作业。
今年年初,在全国人民关注的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中,三一混凝土泵车、起重机等产品参与建设。 这些产品主要来自三一重工18号厂房。 该厂房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被誉为亚洲最大的智能制造车间、“中国最智能的工厂”。 这里是“与机器人一起工作”。
这样的场景郴州能耗管理系统,是湖南产业智能化转型的背后。 2015年,湖南作出制造业强省决策,确定以智能制造为重点; 2016年,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着力建设现代制造基地。
2015年至2019年,湖南共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3家,示范车间74家。 全省16家企业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7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 试点示范和专项数量居全国第一、中部六省第二。 长沙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 省会城市第一。
新旧产能转换:绿色成行业亮色底色
漫步湖南株洲清水塘下湾港,港内碧波荡漾,堤岸绿意盎然。 谁能想到,清水塘曾经云集了上百家冶炼、化工厂,还一度把株洲拖进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2014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启动,作为全国市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 2018年底,清水塘片区261家企业全部关停; 2019年9月23日,总投资超过40亿元的清水塘产业新城“一桥一塘六路”项目集中开工; 2019年底,清水塘企业搬迁改造基本完成,清水塘湘江下湾水质已退出重金属污染防治区。 下湾港区全长4.06公里。 河道治污投入近2亿元,每公里治理投资达5000万元。
老产能退出后,要及时培育新动能。 2013年,株洲聚焦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通过集群发展和创新驱动,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让优势产业快速释放新潜力.
两年后,株洲市轨道交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如今,“复兴号”高铁核心部件产自株洲,电力机车、动车组、城轨等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株洲还布局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与电力产业高度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相互支撑的新产业空间和配套动力。
株洲虽然经历了去产能阵痛,但新动能有力补齐了缺口,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成为全国稳增长先进市。
株洲的变化,是湖南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湖南已查处“地条钢”生产企业24家,严防死灰复燃; 全省煤矿数量由2010年的2216座减少到2019年底的149座; “污染”企业1563家; 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郴州三十六湾全面整治搬迁,环洞庭湖造纸企业分阶段退出; 全省每年退出1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湖南工业历经阵痛,实现了凤凰涅槃。 煤炭、有色金属乱采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冶金、化工行业市场竞争力显着提高。 举起。
目前,湖南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48家、绿色园区4个、绿色设计产品1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能效“领头羊”。 绿色已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亮丽底色。 (记者龙军)
4月18日上午,德阳国创公司总工程师王一川带队回到什邡镇江化工有限公司,对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使用。 通过检查企业安装的采集设备,了解企业设备数据和现场情况,进一步掌握企业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使用情况。
什邡镇江化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该系统的使用情况。 阐述了什邡镇江化工有限公司系统上传的水、电等能源消耗数据情况。
此外,王一川进一步向企业说明了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平台企业端情况。 平台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GIS、BIM等信息技术,通过智能终端采集企业能耗设备和生产数据,实现能耗数据在线采集,提供准确可靠全市工业企业能耗数据 支持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共享。
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该平台,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更快速有效地掌握企业的各项能源消耗数据镇江能耗管理系统,更好地加强对企业能源活动和生产设备的管控。
平台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整合,利用“平台”数据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让业务人员将业务经验与数据有效结合,形成数据应用。 此外,还可以利用分析查询工具,准确、快速地提供各种报表和看板,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平台通过对数据元素的数据整合和挖掘,帮助企业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帮助企业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增长”。
该平台的建设实现了“能源可视化”和“智能管控”,打破了企业信息孤岛,避免了重复建设。 通过平台数据可视化,企业可以及时掌握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为企业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提高管理、确保安全、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我们就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平台企业端的情况进行了沟通。 对于企业来说,平台可以达到整合的效果。 通过对平台的详细介绍,也是为了更好的在企业内部使用平台和运营。 后期,国创将加强平台培训和企业回访,与企业共同打造更优质、更有利于企业使用和发展的平台。